释来果

释来果的开悟
他由普陀山回到宁波,行脚到金陵,投入宝华山剃度出家。时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年二十五岁。在宝华山剃度后,因受不了寺僧对他的折磨,乃逃离寺院,到得江边,在一个草棚中与野犬为伍,采食野果充饥。困顿多日,欲投江死,幸为人所救,送他到京口弥陀寺,休养了一段时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闻得金山江天寺开坛传戒,欲待赶往金山受戒。往金山时,途经南茅山,山有朝阳洞,闻人云∶“朝阳洞中有碟子大一块天。”他欲一探究竟,找到朝阳洞,攀缘而下,洞深约五丈,下为平地,伸手不见五指,而广大无涯。他前行约一里许,双手摸得一块石头,乃放下浦团,盘膝打坐,不知过了多久,忽有月光照入,洞内景色晃然清朗。茫然四顾间,忽闻水声如雷,于是急负物起身,出得洞后,遇到人问今日几时,人答曰∶“二月三十。”他记得他是二月二十三动身,何以下了一次洞就到了月底,难道当真像古人所说“洞中方七日,人间已三年”吗?匆匆赶到金山,参加受戒,之后留在寺中随众参禅,单参“念佛者是谁”一句话头,以悟为期,不悟誓不出禅堂。由于他不熟悉禅堂规矩,曾有一日被击香板百余次的记录。惟他道心猛勇,绝不退悔,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九月二十六日,在禅堂中坐香,晚六枝香开静声响,猛然豁落,千斤重担放下,顿觉云空川流,碍滞全消,他开悟了。一日,慈本老和尚举手巾作洗脸的姿势,问他∶“这是什么?”来果答∶“多了一条手巾。”老和尚不答而退,来果自是也益为仔细谨慎。他在金山一住数年,其间曾充任饭头,力事撙节,极有成效。首座见他有才干,劝他任班首,他自度学浅,一再辞谢。离开金山,曾去朝礼过五台山,也曾到印度朝礼圣迹。赴印途中,经过湖北,他昼夜兼程,赶回黄冈家乡,去探视他老年的父亲。他的一身装扮,仍是头戴一凉蓬,身穿一衲袄,方便铲,圆蒲团,一瓢一筷,不带其他杂物。在《来果禅师异行录》中,记载有他回家度化他父亲的情形∶“午夜兼程,拟将父亲化回,皈依三宝,以满我愿。将到家庙门口,与父相值,寒暄後,一同回家,既至,诚劝父云∶‘韶光虚度,数十年如一瞬,我父前途,路有多少,还有几天光阴可过呢?’父不觉泪下不止,遂倾心皈依三宝。”
释来果的来果禅师
来果禅师,俗家姓刘名永理,字福庭。出家后法名妙树,字来果,号净如。湖北省黄冈县人。他宿具善根,三、四岁时,随母亲到寺院,指佛像问∶“这是什么?”母答∶“菩萨。”他说∶“抱我到菩萨前看看。”母拒不肯。母亲他去,他自行爬到莲座上抚摸佛像,笑曰∶“咦!身是黄色,好看得很。”下莲座倒身下拜,看到的人说∶“这孩子将来怕会做和尚。”他母亲闻之,心甚忧虑。此后,他喜欢用泥巴捏佛像。后来,他在田哽边挖一土窟,当作小庙,其中供著泥佛,泥烛台、泥香炉齐全,每日往拜,到塾受学后始稍懈。 后来他在一座小土地庙中供上佛像,放学后到庙中拜佛打座。他父母怕他在外面打坐受凉,遂在家中收拾了一间房,内供佛像,供他礼拜。他每早用净水一盂,内放香灰少许,供在佛前,晚间喝下去,祷告曰∶“求佛慈悲,开我智慧。”礼佛毕,盘膝诵《金刚经》、《心经》。年稍长,曾与外道辩论《心经》。来果禅师与虚云老和尚,同为近代宗门硕德,共负时望。虚云老和尚年长于来果,弘化于南方;来果禅师的法缘在大江南北,而弘化于江南。来果具宿慧,乘愿再来,幼年时即道心坚决,二十四岁出家,参访普陀,驻足金山,潜修终南,承法高旻,为临济正宗法脉。继主高旻后,整顿寺院,重建梵刹。他生平以弘法悟道为己任,宗说兼通,普接三根,棒喝双举,钟鼓交参;领众三十余年,未尝少懈。1953年在上海示寂,翌年四月初四入塔,安奉于高旻寺中,以践其「生为高旻人,死为高旻鬼」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