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志的补充考证
三国志的补充考证
提示:

三国志的补充考证

在北宋以前,魏、蜀、吴三书是各自成书的。《旧唐书·经籍志》以《魏书》为正史,归《蜀书》、《吴书》入编年,分类极不科学,然其可证三书,当是时仍是互相独立的三部。北宋雕板刻书,始合三书为一种。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咸平六年(1003)的国子监刻本。《三国志》没有表和志,清代以来不少学者补撰,虽然材料基本上不出原书和裴注,但经过分类排比,眉目清醒,有关地理、职官的表志,尤为有用。这类补表补志绝大多数收在《二十五史补编》和《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今胪列有关《三国志》的补表补志于下:万斯同:《三国大事年表》。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周嘉猷:《三国纪年表》。谢钟英:《三国大事表》。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魏方镇年表》。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吴将相大臣年表》。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据南宋本《世说新语》所附人名谱,补录不见于陈寿书中者多人。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洪饴孙:《三国职官表》。曹魏官制大异于汉,而两晋南北朝的职官多渊源于此,所以表中凡初建置者皆特着出。此表合职官志与表为一,每官下列前后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见官职高下和迁转。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氏订正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分列,按诸帝次序,依州郡县列为表。杨氏补正。谢钟英:《三国疆域表》。列三国最后疆域所包括郡县名,并注清末今地。洪亮吉、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氏撰,谢氏补注,以三国最后疆域为断。县下注城镇山川等及有关当地故实。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姚振宗:《三国艺文志》。陶元珍:《三国食货志》。清代杨晨编《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分十六门。引用正史为正文,裴注等书低格写。此书与以后朱铭盘所编南朝宋、齐、梁等会要一样,都不能提供新史料,但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关于《三国志》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引得编纂处的《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中华书局所出高秀芳、杨济安编的《三国志人名索引》。前者是全面的索引,用处较广。但编者在选定条目编入引得时,着眼不宽,只注意习见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对于某些词语,尤其是具有时代特征而较少见的词语,反未收录。如“三史”、“人伦”、“人流”、“羌胡谷”、“虏谷、“楼梦”、“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类词语进行研究。又如“中国”、“中州”、“部曲”等条目下所列出处,亦有脱漏。引得约纂处所出其他引得,与本段历史有关的如《世说新语引得》,亦存在类似问题。现代最通行的三国志刻本有四种:一、百衲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二、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铅印石印各本都据武英殿本翻印);三、金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四、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这四种刻本,除百衲本影印外,其余三种虽然在重刻时还不免增加了一些错字,但都经过认真校勘,并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误。我们的校点工作,就用这四种通行本互相勘对,择善而从。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自顾炎武、何焯以下约二十余家,都能根据本书前后文互证,并参考它书,对于宋、元以来各种版本相沿未改的错误,分别提出意见,或批注书眉,或成为专门著作刊布。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

主要的子书集书有哪些?姜夔的续书谱原文和释文?大盂鼎铭文的印刷体?
提示:

主要的子书集书有哪些?姜夔的续书谱原文和释文?大盂鼎铭文的印刷体?

二十四史 (简体横排本) (精) 2,280
二十四史 (简体横排本) (全63册) 1,680
二十四史(缩印本)(全20册)(精) 1,800
前四史(缩印本)(精) 336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精) 48
二十四史人名索引(缩印本)(2册)(精) 248
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全2册) 37
史记(全10册) 145
汉书(全12册) 177
后汉书(全12册) 143
三国志(全5册) 78
晋书(全10册) 127
宋书(全8册) 95
南齐书(全3册) 40
梁书(全3册) 34
陈书(全2册) 20
北齐书(全2册) 27
周书(全3册) 36
魏书(全8册) 116
南史(全6册) 80
北史(全10册) 130
隋书(全6册) 73
旧唐书 (全16册) 208
新唐书(全20册) 250
旧五代史(全6册) 80
新五代史(全3册) 36
宋史(全40册) 592
辽史(全5册) 60
金史(全8册) 130
元史(全15册) 212
明史(全28册) 335
清史稿(全48册) 570
史记(全3册)(精) 110
汉书(全3册)(精) 130
后汉书(全3册)(精) 110
三国志(精) 48
史记(普通大字本) 5,800
史记(豪华典藏本) 18,000
二十五史补编(全6册)(精) 780
资治通鉴(全20册) 332
资治通鉴(缩印本)(全10册)(精) 432
续资治通鉴(全12册) 210
续资治通鉴长编(全20册) 760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全4册) 110
纲鉴易知录(全8册) 113
通典(全5册)(精) 290
通志(全3册) 229
文献通考(全2册) (精) 290
通志二十略(全2册)(精) 98
通制条格校注 38
绎史 (全10册) 280
尚书校释译论(全4册) 220
国语集解 41
赵国史稿 38
赵国史稿 (精) 58
两汉纪 (全2册) 72
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全2册)(精) 85
利玛窦中国札记 46
多桑蒙古史(全2册) 68
东印度航海记 8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全2册) 39
柏朗嘉宾蒙古行记 鲁布鲁克东行记 17
道里邦国志 15
海屯行纪 鄂多立克东游 沙哈鲁使中国记 11
蒙古与教廷 13
欧洲与中国 19
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 18
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10
中国印度见闻录 11
突厥世系 24
中华大帝国史 26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全5册) 320
宋本太平寰宇记(线装一函八册) 980
泰国古代史地丛考 16
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全3册) 78
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 23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全4册) 120
邙洛碑志三百种(影印)(精) 800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纪十三种疏证稿 24
大唐西域记校注 (全2册)(精) 78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23
西洋番国志 郑和航海图 两种海道针经 28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释迦方志 25
岛夷志略校释 22
真腊风土记校注 西游录 异域志 23
西洋朝贡典录校注 东西洋考 22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22
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经行记笺注 19
安南志略 海外纪事 26
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 咸宾录 22
诸蕃志校释 职方外纪校释 23
殊域周咨录 37
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考 20
清朝柔远记 27
岭外代答校注 33
回回药方考释(精) 78
回回药方考释(全2册) 48
西域水道记(外二种) 46
熙朝崇正集 熙朝定案(外三种) 29
宋东京考 4
雍录 16
汴京遗迹志 27
东京梦华录注 20
历代宅京记 25
东京梦华录笺注(全2册) 75
元和郡县图志(全2册) 78
方舆胜览 附地名·人名索引(全3册) 82
舆地纪胜(影印)(全8册)(精) 480
读史方舆纪要(全12册) 480
元丰九域志(全2册) 63
括地志辑校 20
三辅黄图校释 38
太平寰宇记(全9册) 380
张乖崖集 20
滋溪文稿 42
东里文集 24
杨一清集(全2册) 56
寒松堂全集 36
杨园先生全集(全3册) 80
田藏契约文书粹编(全3册)(精) 1,480
贞观政要集校(精) 48
忠肃集 40
大金吊伐录校补 29
明经世文编 825
称谓录 亲属记(精) 30
宋大诏令集 90
苏魏公文集(全2册) 90
初学记 (全2册) 50
唐六典 58
唐律疏议笺解(全2册)(精) 94
宋人轶事汇编(全2册) 78
元朝名臣事略 17
饮冰室合集(全12册) (精) 680
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全2册)(精) 800
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全2册) 46
清人考订笔记(七种)(精) 88
文史通义校注(全2册) 65
无邪堂答问 13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 (精) 22
名公书判清明集 (全2册) 40
订讹类编·续补 18
古代南海地名汇释 (精) 56
管城硕记 28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全3册)(精) 238
洛阳伽蓝记校笺 20
宋会要辑稿(全8册)(影印)(精) 1,600
历代刑法考 (附寄移文存) (全4册) 140
汉唐地理书钞 98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18
清俗纪闻 72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全2册)(精) 600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全2册) 60
筹海图编 78
樊山政书 46
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 228
清朝进士题名录(全3册) 168
沈曾植年谱长编 98
水经注校证 76
翁同和日记(全6册) 238
后汉书集解(全2册) 198
汉书补注(全2册) 260
史记探源 15
史记索隐引书考实(全2册) 38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全2册) 65
五代十国方镇年表 32
唐方镇年表(全3册) 88
北宋经抚年表 南宋制抚年表 33
元史本证 32
翁同龢集 230
清人笔记随录 46
黄遵宪全集(全2册) 258
陈宝箴集(上) 76
陈宝箴集(中) 57
陈宝箴集(下) 52
观堂集林(附别集)(全2册) 66
陈炽集 20
康有为政论集(全2册) 48
李烈钧集(全2册) 42
陈黻宸集(全2册)(精) 57
孙中山全集 (全11册) (精) 480
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全2册) 52
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化运动 23
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 17
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教史 28
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全2册) 52
胡适学术文集·教育 20
胡适学术文集·哲学与文化 38
中法战争(第1册)(精) 50
中法战争(第2册)(精) 47
中法战争(第3册)(精) 40
中法战争(第4册)(精) 50
中法战争(第5册)(精) 68
中日战争(第3册)(精) 16
中日战争(第4册)(精) 20
中日战争(第5册)(精) 23
中日战争(第6册)(精) 24
中日战争(第7册)(精) 39
中日战争(第8册)(精) 29
中日战争(第9册)(精) 27
中日战争(第10册)(精) 39
中日战争(第11册)(精) 55
中日战争(第12册)(精) 33
清末教案(第1册)(精) 54
清末教案(第2册)(精) 64
清末教案(第3册)(精) 78
清末教案(第4册)(精) 38
清末教案(第5册)(精) 38
清末教案(第6册)(精) 58
中国海关密档(第5卷)(精) 29
中国海关密档(第6卷)(精) 62
中国海关密档(第7卷)(精) 60
中国海关密档(第8卷)(精) 52
中国海关密档(第9卷)(精) 52
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 15
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 52
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精) 64
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精) 19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精) 98
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精) 29
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葡关系卷(2册) 380
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西关系卷(3册) 560
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第1册 420
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第2册 400
伪满宪警统治(精) 27
华北事变(精) 48
华北经济掠夺(精) 75
华北历次大惨案(精) 38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精) 52
华北大“扫荡”(精) 27
南京大屠杀(精) 55
日汪的清乡(精) 52
汪伪政权 (精) 66
河本大作与日军山西“残留”(精) 44

凤县名字的由来
提示:

凤县名字的由来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解释:“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 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 县以此得名。 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 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自此延用至今。 扩展资料 凤县位置境域:凤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 东、南与本省太白县、渭滨区、留坝县接壤,西与甘肃省两当县为邻,北与陈仓区相连。 介于北纬33°34′57″—34°18′21″,东经106°24′54″—107°7′30″之间,南北长80.5千米,东西宽70.9千米,总面积3187平方千米。 东北距省会西安市297千米,距宝鸡市102千米。

凤县的由来
提示:

凤县的由来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县以此得名。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沿用至今。 凤县古名故道县,据《二十五史补编》:故,同姑,本作故;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县以此得名。据《方舆胜览》载: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因此,凤凰飞翔的地方叫凤翔,凤凰栖息的地方叫凤州。明洪武年间降州为县,凤县一名沿用至今。

研究宋史的一些基本史料
提示:

研究宋史的一些基本史料

宋代所遗留的历史文献汗牛充栋,择其基本和常用者列以下数种。

1、《宋史》496 卷,元脱脱撰,是唯一系统全面记录有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含纪、志、表、传四种体裁。现有中华书局 1977 年新点校本。

2、《东都事略》130 卷,南宋王称撰,为纪传体北宋史,但只有纪、传而无表、志。

3、《续资治通鉴长编》520 卷,南宋李焘撰,为编年体北宋史。它继承《资治通鉴》体例,记载北宋九朝 168 年的史实,征引广博,考订详实,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文献,被当时与后世所推崇。今有中华书局 1979-1995 年点校本。

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李心传撰,为编年体南宋史,记载自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朝 36 年间史实。中华书局 1988 年据广雅书局本出版校勘本。

5、《两朝纲目备要》,不署撰人,记载南宋光宗、宁宗两朝史事。

6、《宋季三朝政要》6 卷,不署撰人,记载南宋理宗、度宗、恭宗三朝史事。此书载宋末轶事较多,可补《宋史》之缺。

7、《三朝北里会编》250 卷,南宋徐梦莘撰,为纲目类编年体史书。记事始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终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采石之战,共46年,是研究此时期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据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刻本影印出版。

8、《宋会要辑稿》366 卷,清人徐松辑。它保存了丰富的宋代典章制度原始资料,多有《宋史》或其他宋代史书所未采录者。共分 17 类,800 多万字,有中华书局 1957 年影印本。

9、《文献通考》348 卷,元马端临撰,为典制体通史,记载自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典章制度沿革,分二十四门。它收集的资料特别丰富,尤其详于宋代制度。

南史的作者简介
提示:

南史的作者简介

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出于陇西著姓,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父太师,熟悉前代旧事,以为南北朝互相隔绝,各朝史书详于本国而略于他国,有褒贬不当和失实处,因而有意按编年体记述南北朝史事,未成书而死。李延寿追承父志,记述从宋永初元年(420)到陈祯明三年(589)的史事,称为《南史》,于显庆四年(659)成书,与所纂从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北史》并行。李延寿还曾参加《晋书》和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的修撰,死时任符玺郎,并兼修国史。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gAY-bcwFeIHxT7uOnBOZQ ?pwd=gi2s 提取码: gi2s

南史 全文在线阅读,简介,作者及书评
提示:

南史 全文在线阅读,简介,作者及书评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永初元年(420),下迄陈祯明三年(589)。记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与《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寿的作品。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李大师鉴于南北朝各朝历史,记事重复,详于本国而略于他国,“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蓝本,共566卷,又参考“杂史”千余卷,删繁就简,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删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但无〈表〉、〈志〉。 李大师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当时《南史》、《北史》皆未能成书,最后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寿继续撰述,“因于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之”,后因事离开史局,“以所得者编次之,然尚多阙,未得及终”,贞观十五年(641年),继续编撰,“因兹复得勘究宋、齐、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显庆四年(659年)《南史》成书,“始末修撰,凡十六载”。司马光给刘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后崔慧景简介,《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被称为八书,史称“二史八书”。《南史》与《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与《北史》皆用“家传”形式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以王、谢等大家为主,〈列传〉多附传崔慧景简介,附传的人物多属家族成员,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达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余年,乃至于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说:“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同时《南史》、《北史》内容亦有重复现象。 宋本纪上第一 - 武帝?少帝宋本纪中第二 - 文帝?孝武帝?前废帝宋本纪下第三 - 明帝?后废帝?顺帝齐本纪上第四 - 高帝?武帝齐本纪下第五 - 废帝郁林王?废帝海陵恭王?高宗明皇帝?废帝东昏侯?和帝梁本纪上第六 - 武帝上梁本纪中第七 - 武帝下梁本纪下第八 - 简文帝?元帝?敬帝陈本纪上第九 - 武帝?文帝?废帝陈本纪下第十 - 宣帝?后主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宋孝穆赵皇后?孝懿萧皇后?武敬臧皇后?武张夫人?文章胡太后?少帝司马皇后?文元袁皇后(潘淑妃)?孝武昭路太后?明宣沈太后?孝武文穆王皇后?宣贵妃?前废帝何皇后?明恭王皇后?后废帝陈太妃?后废帝江皇后?顺陈太妃?顺谢皇后?齐宣孝陈皇后?高昭刘皇后?武穆裴皇后?文安王皇后?郁林王何妃?海陵王王妃?明敬刘皇后?东昏褚皇后?和王皇后列传第二 后妃下 - 梁文献张皇后?武德郗皇后?武丁贵嫔?武阮修容?简文王皇后?元徐妃?敬夏太后?敬王皇后?陈武宣章皇后?文沈皇后?废帝王皇后?宣柳皇后?后主沈皇后?张贵妃列传第三 宋宗室及诸王上 - 刘道怜?刘道规?刘义庆?刘遵考?刘义真?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列传第四 宋宗室及诸王下 -列传第五 - 刘穆之?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列传第六 - 王镇恶?朱龄石?毛修之?傅弘之?朱修之?王玄谟列传第七 - 刘敬宣?刘怀肃?刘粹?孙处?蒯恩?向靖?刘钟?虞丘进?孟怀玉?胡藩?刘康祖列传第八 - 赵伦之?萧思话?臧焘列传第九 - 谢晦?谢裕?谢方明?谢灵运列传第十 - 谢弘微列传第十一 - 王弘列传第十二 - 王昙首列传第十三 - 王诞?王华?王惠?王彧列传第十四 - 王裕之?王镇之?王韶之?王悦之?王准之列传第十五 - 王懿?到彦之?垣护之?张兴世列传第十六 - 袁湛列传第十七 - 孔靖?孔琳之?殷景仁列传第十八 - 褚裕之列传第十九 - 蔡廓列传第二十 - 何尚之列传第二十一 - 张裕列传第二十二 - 张邵列传第二十三 - 范泰?荀伯子?徐广?郑鲜之?裴松之?何承天列传第二十四 - 颜延之?沈怀文?周朗列传第二十五 - 刘湛?庾悦?顾琛?顾恺之列传第二十六 - 羊欣?羊玄保?沈演之?江夷?江秉之列传第二十七 - 沈庆之?宗悫列传第二十八 - 柳元景列传第二十九 - 殷孝祖?刘勔列传第三十 - 鲁爽?薛安都?邓琬?宗越?吴喜?黄回列传第三十一 齐宗室 - 萧道度?萧道生?萧遥光?萧遥欣?萧??萧景先?萧赤斧?萧谌?萧诞?萧坦之列传第三十二 齐高帝诸子上 - 萧嶷列传第三十三 齐高帝诸子下 - 萧映?萧晃?萧晔?萧皓?萧锵?萧铄?萧鉴?萧锋?萧锐?萧铿?萧銶?萧铉列传第三十四 齐武帝诸子?文惠诸子?明帝诸子 -列传第三十五 - 王敬则?陈显达?张敬儿?崔慧景列传第三十六 - 李安人?戴僧静?桓康?焦度?曹武?吕安国?周山图?周盘龙?王广之列传第三十七 - 荀伯玉?崔祖思?苏侃?虞悰?胡谐之?虞玩之?刘休?江祏列传第三十八 - 陆澄?陆慧晓?陆杲列传第三十九 - 庾杲之?王谌?孔圭?刘怀珍列传第四十 - 刘瓛?明僧绍?庾易?刘?列传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 - 萧景?萧懿?萧敷?萧畅?萧融?萧宏列传第四十二 梁宗室下 - 萧秀?萧伟?萧恢?萧憺列传第四十三 梁武帝诸子 - 昭明太子?萧综?萧绩?萧续?萧纶?萧纪列传第四十四 梁简文帝诸子?元帝诸子 -列传第四十五 - 王茂?曹景宗?曹义宗?席阐文?夏侯详?吉士瞻?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张惠绍?张澄?冯道根?康绚?昌义之列传第四十六 - 张弘策?庾域?郑绍叔?吕僧珍?乐蔼列传第四十七 - 沈约?范云列传第四十八 - 韦睿?裴邃列传第四十九 - 江淹?任昉?王僧孺列传第五十 - 范岫?傅昭?孔休源?江革?徐勉?许懋?殷钧列传第五十一 - 陈伯之?陈庆之?兰钦列传第五十二 - 贺玚?司马褧?朱异?顾协?徐摛?鲍泉列传第五十三 - 王神念?羊侃?羊鸦仁列传第五十四 - 江子一?胡僧祐?徐文盛?阴子春?杜崱?王琳?张彪列传第五十五 陈宗室诸王 - 陈拟?陈详?陈慧纪?陈昌?陈昙朗?陈伯茂?陈伯山?陈伯固?陈伯恭?陈伯仁?陈伯义?陈伯礼?陈伯智?陈伯谋列传第五十六 - 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欧阳頠?黄法??淳于量?章昭达?吴明彻列传第五十七 - 胡颖?徐度?杜棱?周铁武?程灵洗?沈恪?陆子隆?钱道戢?骆文牙?孙玚?徐世谱?周敷?荀朗?周炅?鲁悉达?萧摩诃?任忠?樊毅列传第五十八 - 赵知礼?蔡景历?宗元饶?韩子高?华皎?刘师知?谢岐?毛喜?沈君理?陆山才列传第五十九 - 沈炯?虞荔?傅縡?顾野王?姚察列传第六十 循吏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 -列传第六十二 文学 -列传第六十三 孝义上 -列传第六十四 孝义下 -列传第六十五 隐逸上 - 陶渊明列传第六十六 隐逸下 - 陶弘景列传第六十七 恩幸 -列传第六十八 夷貊上 - 林邑国?扶南国?中天竺国?师子国列传第六十九 夷貊下 - 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扶桑国?河南王?宕昌国?邓至国?武兴国?荆雍州蛮?豫州蛮?高昌国?龟兹?于阗?波斯国?蠕蠕列传第七十 贼臣 - 侯景?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郡斋读书志》卷2上《杂史类》《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