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

在湖南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蛮多新奇的体验。 我本科在江苏读的,现在在湖南大学读研一,与本科封闭式的校园环境不同,湖大校园是开放的,甚至是属于旅游区。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看见成群结队的游客穿梭在岳麓山脚下和麓山南路,人群中夹杂着上下课的学生,背着书包,还蛮可爱的。 我住的宿舍是天马公寓,距离实验室有些远,所以“搭公交”上学就成了我的日常。公交穿过一年四季都绿如茵的梧桐树下,柏油路又大又宽,司机好像总是那么的赶车,有时车上还会有早餐的味道,反正就是这样,每天1.4的公交体验。有很多住在德智的同学也经常搭公交,对了,还是湖师大的。 麓山南路有许多好吃的小饭店,没有精装修,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可是饭菜却是那么的好吃吗,有一些是传统的湘菜,食堂吃腻了我们总会在这些小店吃饭。点名表扬茄子咸蛋黄,是我来湖南吃的一道特别喜欢的菜,但是不辣,哈哈哈。 周末的时候,会沿着湖大江边走一走,吹吹风,聊聊天,也是一种极好的体验。到了节假日还有烟花可以看,不过人非常的多,都是为了烟花来的,还有很多外地的游客来看烟花。 总之在湖大读书,环境是很开放的,给你无限的空间,当然了也会有一些安全问题,毕竟外来人太杂了~ 另外作为一个本科划水的老学姐,感觉湖大本科生的竞争很大,学生们比较认真,专业能力都比较不错~
湖南工业大学代码是多少?
湖南工业大学代码是1153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湖南工业大学简称“湖南工大”,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湖南省2011计划,中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研究机构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 学校历史 株洲工学院 1979年4月,株洲基础大学创建。 1985年3月,株洲基础大学更名为株洲大学。 1986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原株洲大学的基础上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本科),并正式开办四年全日制本科专业。 1987年12月,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 1989年6月,国家教委发文,将“中国包装工程学院(筹)”正式定名为“株洲工学院”,具有包装特色的四年制本科高等学校。由中国包装总公司和湖南省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包装总公司为主。 湖南城市建设学校 1984年,株洲市城建电视中专创建。 1988年,更名为株洲市中等城乡建设职业中专。 1992年,更名为湖南城市建设学校。 湖南省财会学校 1980年,株洲市财政会计学校创建。 1986年,更名湖南省财会学校。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1960年1月,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正式创建,隶属于冶金工业部。 1961年3月,长沙有色冶金学院147名学生转入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编为三个大专班。 1962年9月,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更名为株洲有色金属学校。 1969年7月,冶金工业部下文,将株洲有色金属学校下放由湖南省冶金局主办,601厂管理。 1971年6月,湖南省革委会批准株洲有色金属学校复办,更名为株洲粉末冶金学校。 1978年8月,湖南省革委会发文,株洲有色金属学校更名为株洲冶金工业学校 199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湖南冶金职工大学(1998年创建)并入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升格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更名为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湖南省教育厅。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59年,株洲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建。 1973年1月,株洲市革委会决定成立株洲市教师辅导站,属市办中学一级机构。 1978年,更名为株洲市教师进修学院。 1990年,升格为株洲教育学院,隶属于株洲市政府。 199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下文,正式确定株洲市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株洲教育学院。 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株洲教育学院更名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湖南省教育厅。 株洲师范学校 1958年,株洲师范学校正式创建。 1959年5月,被列为湖南省属三十二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 1978年8月,恢复招生并开办大专班。 1999年6月,并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以后 2001年,湖南城市建设学校并入株洲工学院,变更为株洲工学院科技学院,是株洲工学院的独立学院。 2006年2月,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株洲工学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 2018年10月,学校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共有教职员工2820人,专任教师1917人,其中教授294人,副教授633人,博士373人,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4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人,湖南省优秀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优秀教师4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71人,16人进入省"121人才工程",4人进入省"百人工程",9人进入省学科带头人行列;聘有两院院士3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80个本科专业;湖南省“双一流”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湖南省特色专业12个、湖南省重点专业8个、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1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印刷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翻译、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法学、体育教育、翻译、广告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包装工程、会计学、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 湖南省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工业设计、包装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湖南省重点专业: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广告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 湖南省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 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设计学(自定) 学术科研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建有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中国包装总公司设计中心、3个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个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湖南省产学研基地、3个湖南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2个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建有包装研究院、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拥有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基地。 截至2018年3月,学校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240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71篇;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23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3项,专利191项。 学校牵头主持承担的“特殊室内环境净化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产业化开发”项目,获2010年省科技厅第三批重大科技专项。“冬冷夏热地区节能关键技术与示范”获得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立项资助。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对全国近百个城市的调查,完成了中国低碳城市排名这一重大科研项目,从2011年开始每年对外联合发布《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与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应用科技大学、法国兰斯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与中国东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株洲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并组织11个项目负责人与株洲市有关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株洲南车时代集团及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中国知名高科技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区域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学校以"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为校训,"明德、精业、求实、创新"为校风,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主动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包装现代化的办学导向,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60年来,为国家输送了21万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涌现出了刘镇武、周伯华等一大批杰出的校友代表。近5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目前,学校正努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鲜明包装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湖南科技大学代码是多少?
湖南科技大学代码是10534,湖南科技大学由湘潭工学院与湖南省第二所本科师范类高校湘潭师范学院于2003年合并而成,其办学历史溯源于1949年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湘潭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原名湘潭煤炭学院,是原煤炭工业部部属本科院校;1981年更名为湘潭矿业学院,1997年更名为湘潭工学院;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湘潭师范学院创建于1958年,原名湘潭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湘潭师范学院。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概括 湖南科技大学坐落于湘潭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湖南省2011计划”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权、“硕师计划”推免资格及港澳台和留学生招生权。 院系概况 该校设有19个教学院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潇湘学院(独立学院),有94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学校现有教职工2566人,其中专任教师1635人、正高职称328人、博士学位教师1022人。有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最美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21人次。2021年12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被聘请为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该校有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主持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75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0项,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39门。学校拥有81个教学实验室(中心)(其中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1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及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推荐资格、“硕师计划”推免资格。拥有3个国防特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1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特色专业,3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国家特色专业: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化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湖南省级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材料化学。 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管理。 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会计学、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与材料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与电气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信息与电气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科体系 该校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及“硕师计划”推免权资格。可开展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拥有1个国防特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机械工程。 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5月,学校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几十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已招收来自15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选送学生赴国(境)外交流研修或攻读硕士学位,选派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教师赴美国、泰国、菲律宾、柬埔寨、韩国等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依托528个各类校企校地合作平台,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知名企业深度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产业转移和军民融合,为我国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湘江流域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等重大民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机构 截至2017年5月,该校拥有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工程与先进矿山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南方煤矿顶板及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预防控制安全生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理论有机化学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矿山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页岩气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等26个国家、省部级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该校拥有有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湖南省党建理论研究基地等9个省级社科类创新平台。设有矿业工程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科学研究与战略咨询机构。 科研成果 2017年,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和获批立项数均创历史新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14项获批立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截止2017年2月,该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65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711项,年入校科研经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981项,推广新技术近100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31部。 其中,领衔研制的“海牛号"深海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试成功,刷新了我国深海钻机钻探深度,标志着我国深海钻机技术跻身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