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结合作品谈谈莎士比亚的艺术特色,1500字左右
写作思路主要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 正文: 莎士比亚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 莎士比亚的戏剧用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惊叹地表现了他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精神,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 李尔在暴风雨中对当时社会罪恶的控诉(《李尔王》三幕二场)、哈姆莱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独白(《哈姆莱特》三幕一场)、泰门对资本主义社会黄金罪恶的谴责(《雅典人泰门》四幕三场),这些著名诗章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精彩表达。 其揭露极为深刻、其文笔极为生动、其感情极为深刻、其语言极为锋利,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高度艺术化的反映。 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许多著名悲剧人物,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塞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 权势熏心、傲慢残酷的麦克白,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勃鲁特斯,或者是勇敢坚强、品质高尚的安东尼奥,都是埃斯库罗斯戏剧里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以难以磨灭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作品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用诗写出的诗剧,而且用的现代英语。 1、莎士比亚的剧作,确实是用诗写出的诗剧,但那是一种特殊的诗,即不押韵的素体诗,再加上押韵的诗和散文,组成混合体,而不是由一种单一文体组成。 有学者统计发现,莎士比亚的剧本,70%由素体诗组成,5%是押韵的诗,还有25%是散文。当然,不是说每个剧本的语言都是这样的比例。在他早期的剧本当中,有韵的诗歌占比相对多一些。 2、莎士比亚是用现代英语来写作的。 英语是盎格鲁萨克逊民族说的语言,他们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来生活在欧洲大陆上。公元5世纪的时候,日耳曼人就兴起了。他们当中的一支,即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渡过英吉利海峡,把原来住在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打败了,并从此建立王国。 从公元5世纪开始,一直到1100年,他们所说的英语被称为古英语。从1100年开始到1500年左右,这一阶段的英语被称为是中古英语。 扩展资料: 莎翁戏剧人物性格 1、外化攻击型人格 自大主导型:童年在周围的赞赏声中长大。通过自我赞赏和施展魅力,建立自身之于他人的强烈优越感,无时无刻不需要外界以赞颂和忠诚的形式肯定自己内心对于本我的评价。如果梦想和抱负未得实现,就会陷入骤然而至的崩溃。 代表人物:李尔王、查理二世、克里奥佩特拉 2、顺从型人格 善良、同情、爱情、慷慨与谦逊,需要一种公正的信仰,通过博得外界与他人的好感和抑制自己的进攻性倾向,获得外在认可从而克服基本焦虑。这种关系往往发展成一种病态的依赖,必须为自己的愤怒有伦理道德上不可辩驳的正当理由。 代表人物:哈姆雷特、安东尼奥(《威尼斯商人》)、苔丝德蒙娜(《奥赛罗》)、泰门(《雅典的泰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谈瀛洲:莎士比亚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有生命力
急求参考文献!!!荆棘鸟
一、引论
在卷轶浩繁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中,问津年轻的澳大利
亚文学的可谓寥若晨星,论及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者更是
屈指可数。在这有限的几篇文章中,大多是以探讨克利里家三
位女性或拉尔夫的形象为主题,迄今还没有一篇涉及到弗兰
克这个人物。
弗兰克是菲奥那的长子,书中女主人公梅吉的大哥,在梅
吉的早年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作者考琳•麦卡洛在描写梅
吉的童年时,在这个人物身上花了大量的笔墨,在书的后半部,
又让这个本已被判了终身监禁的人物再次出现,可见弗兰克
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人物。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一
人物的忽视,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本文试图对弗兰克这一人物形象,作一初探。《荆棘鸟》
的作者考琳•麦卡洛是一位神经生理学家,她笔下的弗兰克对
其母亲菲的感情,完全符合弗洛依德心理学中的“伊谛普斯情
结“”固着”的症状。因此,在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时,本文运用
了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其“伊谛普斯情结”作了阐述和
说明,并进一步阐释了“伊谛普斯情结”与其杀人行为之间的
关系。
二、弗兰克与“伊谛普斯情结”
“伊谛普斯情结”这一名词,是由弗洛依德提出的,指的是
儿子在双亲中偏爱母亲的现象,又叫“恋母情结”。弗洛依德认
为,所有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他
将其称为“伊谛普斯阶段”。这一阶段的存在,是正常的。所有
的小男孩,性欲的第一个对象,都指向自己的母亲。“小男孩想
要独占母亲,而感到父亲的存在是个障碍。他还时常直接地用
语言表露自己的情感,答应其母亲长大后要娶她。”但是,随着
年龄的增长,他会慢慢地摆脱这种情结,学会把家庭以外的女
性作为恋爱结婚的对象。如果“恋母情结”没有随着年龄的增
长而消失,而是始终存在,就不正常了。这种人,弗洛依德称之
为“性倒错者”。即他们的性心理在发展过程种发生了停滞,
“固着”在了成熟前的某一阶段;或性心理虽然发展到了成熟
前甚至成熟阶段,但因为某种原因又“退化”到了早期阶段。发
生这种现象的结果有两个,或是性欲的对象指向“力比多发泄
的第一个对象”,在儿子身上,就表现为成年后依然恋母;或是
“整个性组织退回到更早的阶段”,诸如同性恋者、恋物癖者等
就是发生了这种现象。
《荆棘鸟》一书中的弗兰克,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已经“快
16岁了”,并且已经从事打铁的职业很长时间,和父亲帕迪共
同承担起养家糊口的任务了,然而在心理上却依然处于弗洛
依德所说的“伊谛普斯阶段”。他时刻关注着母亲菲,在几个孩
子中,只有他能完全理解母亲,对母亲体贴入微。并且他对母
亲,以及母亲对他的强烈的感情是相互的,他和母亲在一起的
时候,他们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默契。他们一起分担生活的重
担。无论是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还是在精神上,弗兰克都是
站在与母亲平等的地位上与母亲交往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
经成为了母亲真正的伴侣。他对母亲菲的爱是畸形的。他不是
在像一个儿子那样以景仰的目光去爱母亲,而是在像一个丈
夫那样平等地去爱妻子。
更严重的是,当他发现母亲菲又一次怀孕的时候,他“把
床脚的黄铜杆扭成了S形”,并问铜杆“你为什么不是我爸
呢?”。性欲的对象很明显地指向“力比多发泄的第一个对象”,
对父亲使母亲怀孕这一事实嫉妒不已。他是一个典型的“恋母
情结”的“固着”者。
三“、伊谛普斯情结”与弗兰克杀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弗兰克杀人与其“恋母情结”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
表面看来,弗兰克打死人是一件不幸的偶发意外事件。他
在酒吧喝多了酒,发酒疯与人发生了争吵,一时冲动就由吵架
变成了打架,职业拳击手的手又很重,于是一不小心就把人给
打死了。不止一个受教育程度低而又脾气暴躁的体力劳动者
犯过这种错误。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里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注意的,考琳•麦卡洛特别指出,
当警察捉住弗兰克时“,发现克利里正在击打已失去知觉的卡
明的头部”。而且“在被捕时,克利里虽已饮酒,但神智清醒”。
可见弗兰克并没有喝醉,也不是在发酒疯,他是在“神智清醒”
的状态下有意识地选择对方的头部作为打击的对象的。那么,
为什么他会偏偏选择头部而不是其它部位呢?又为什么对方
已经失去知觉了,他还不停手,似乎和对方有极大的仇怨呢?
仅仅因为一次在公共酒吧间里的争吵,对一个原本素不相识
的人,至于产生这种深仇大恨吗?
选择头部到底代表了什么呢?弗洛伊德曾指出过,头是男
性性器官的象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弗兰克会对一个陌生人
表现出如此大的怨恨,以至于“他的拳上沾满了血迹和卡明的
一簇簇头发”。这其实是“原欲”能量的一种发泄。
弗洛伊德曾把十九世纪德国物理学能量守恒原理运用到
心理学上,并接受了奥地利生理学家布吕克关于生命机体也
是一个动力系统的学说,指出人体内的能量也遵守能量守恒
原理。而“人的能量之源就是由人体生物能转换而来的心理
能,能量聚集在本我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原欲,它是生命本
能的核心力量”。“这一原始的生物性能量流动不居,要求得到
满足。”人们一般把“原欲”通俗地理解为性欲,“原欲”的能量
守恒通俗地说法就是人类的性欲本能中包含了能量,这种能
量一定要求得到释放。如果这种能量在生殖领域得不到释放,
它并不会消亡,而是像物理能一样要找到其它领域释放出来。
前面已经说过,弗兰克有严重的“恋母情结”固着,所以他
的“原欲”强烈地要求他杀死母亲的丈夫,娶自己的母亲。社会
伦理的禁忌和对父亲习惯性的畏惧使他不可能做到真的去杀
父,更不可能与母亲菲结合,然而“,原欲”的能量又必然要发
泄。在他不能以帕迪作为发泄对象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另外
一个发泄对象作为代替物。就像他第一次走上拳击台那天一
样“,他怒目圆睁,他的每一个对手都仿佛长着帕迪的面孔。”
“好像有一个洪大的声音在叫着:上!上!上!”“当他打出使对
方倒地的一拳时,他觉得耳朵里听到的沉闷的喊声变成了:
杀!杀!杀!”而当他发泄完能量,走下拳击台的时候,虽然“一
只眼睛上贴着膏药,破了的嘴唇上涂着药”,却“头一次显得喜
气洋洋”,并且“这神态就和大家知道的多数男人与一个女人
在床上度过了一个良宵以后的样子是一样的。”至此,弗兰克
杀人,而且是在“神智清醒”的状态下多少有点莫名其妙地杀
了人的深层原因,也就很清楚了。他疯狂地击打卡明头部的行
为其实是“原欲”本能长期得不到满足,长期受到压抑后的一
种爆发,是他在潜意识支配下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如果他的
意识允许他把这种潜意识清楚地表达出来,那会是:他想要杀
死帕迪,并且捣烂他的性器官。
因此,这一看似极具偶然性的事件,其实是迟早会发生
的,即使不是卡明,也会是其他的随便什么人。只要人类社会
的乱伦禁忌存在,使他的这种“倒错”的“原欲”找不到宣泄的
出口“,原欲”的能量就必然有一天会突然爆发,造成毁灭性的
后果。可见固着的“恋母情结”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本能的
力量得不到发泄,才是导致他行为失控而杀人的根本原因。
有学者曾指出,《荆棘鸟》一书表面故事背后的另一层含
义就是“,人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它的压抑史。文化不仅
抑制了他的社会存在,而且抑制了他的生物存在,不仅抑制了
他的部分人格,而且抑制了他的本能结构本身。”在弗兰克身
上,人类文化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
四、结论
以上通过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弗兰克这个人
物进行了解析,从而得知弗兰克是一个“恋母情结”的固着者。
正是这一情结使他最终酿成大错,自己毁了自己的一生。他是
“恋母情结”的又一个受害者。
参考文献:
[1]弗洛依德.弗洛依德文集(第3册)[M].车文博译.长春:
长春出版社,2004.
[2]考琳•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8.
[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9:131.
[4]唐扣兰.结构主义对《荆棘鸟》生命意识的阐释[J].常
熟高专学报,2001,5.
59
吴礼权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是: 修辞学研究,为1994年以后研究的重点所在。先后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和大陆各大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修辞哲学史》、《中国现代修辞学通论》、《修辞心理学》、《语言策略秀》、《修辞的策略》、《表达的艺术》、《演讲的技巧》、《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现代汉语修辞学》、《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等专著,另有《阐释修辞论》(第一作者)、《中国修辞学通史·当代卷》(第一作者)、《中国修辞史》(全书副主编,下卷第一作者)等合著8多种。在国内外各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中国修辞学发展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等论文160多篇。著作和论文多是视点新、选题新之作,论文被转载的数量多,在国内外修辞学界有较大影响。被认为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所著《现代汉语修辞学》为全国大学通用教材,发行数万册,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三个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外三个不同领域的学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并先后到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大、台湾师大等大学作学术访问或讲学活动。1999年6月应邀赴台湾参加台湾“第一届中国修辞学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论夸张》的大会学术讲演,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于中国古典小说与修辞学研究领域在日本和香港、台湾等海外学界影响较大。 2005年3 月,再度应邀到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任专任教授,并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京都外国语大学大学院等做学术演讲。2009年2月,应邀任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