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成人之美的下句,“君子成人之美”的下一句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君子成人之美”的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成人之美“的下一句是: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出自: 《论语·颜渊》。翻译: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成人之美”即成全他人的好事,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譬如为政和从教,孔子认为这都是君子“成人之美”或“立人”、“达人”的理想途径之一。 扩展资料: “君子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论语·颜渊》的成书背景: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可以说,“成人之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出一种包容友善、互利共赢的精神品质。李克强总理在谈及参与国际事务和对外经济合作时引用这句古语,传递出坚定不移推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信心”,彰显出公平正义的“中国责任”,向世界展示出合作交流的“中国形象”。 “君子成人之美”的当代映射: 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仅是一个“地球村”,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单打独斗。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量和生产力,中国的发展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三十多年来,正是由于中国敢于向世界各国打开大门,以最大的诚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格,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建设,与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共享繁荣,从而使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的繁荣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克强“成人之美”彰显“中国好形象”
2,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是不成人之恶。 谓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作者孔子。意思:]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孔子常将“君子”和“小人”对说,此处亦然。君子为上司或长辈,小人晚辈或下属。如今在民间,“君子成人之美”常挂在人们的嘴边儿上,但孔子的后半句“……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就不见了。 扩展资料: 孔子常将“君子”和“小人”对说,此处亦然。如今在民间,“君子成人之美”常挂在人们的嘴边,但孔子的后半句“……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就不见了。 其实,锦上添花也不易。当看到他人快要实现理想与追求的时候,只有真正品德高尚、胸怀磊落的人,才能伸手助一臂之力。那些患得患失的小人,往往袖手旁观,甚至在关键时刻端上一脚。 成人之美之人,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爱,对别人的缺点善意地指出;对别人的危难尽力相助;与人为善的心态。 对于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的人来说,是无法做到成人之美的。成人之恶的行为常常是某些人的个人私欲所驱动的,要不就是自己从中得到好处。 要不就是看着别人倒霉自己心里痛快。这种人只会被朋友所抛弃,被时代所抛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是每个时代都致力追求的;是当今和谐社会所大力提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成人之美
3,君子成人之美的下一句是什么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语出《论语·颜渊》
直译: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深度解释一下吧:
“成人之美”即成全他人的好事,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譬如为政和从教,孔子认为这都是君子“成人之美”或“立人”、“达人”的理想途径之一。而若将这种“成人之美”推至于极致,便是要有一种“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由是可知,君子范畴实际上是孔子所提倡之仁德的人格化。
这种人格与传统意义上的君子即贵族相较而言是根本迥异的。因为,贵族意义上的君子在价值取向恰恰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它顶多是一个理性的利己主义者,而理性的利己主义虽可以暂时地让渡一部分自己的利益给他人,但是他的这种利他是有限度的,他终究是无法利他到或道德到牺牲自己生命的地步的。
4,君子有成人之美的下一句
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是”君子有成人之美“。 下一句是:不成人之恶。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出处:《论语·颜渊》——战国·孔子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 造句:做人不仅要有宽容的美德,还要有成人之美的胸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5,“竹称君子”的下一句是什么?
“竹称君子”的下一句是“松号大夫”。 出处:《幼学琼林》。 作者:程允升,明末的西昌人。 简介:《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其后,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进行了增补。 释义:竹子自称君子,松树自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