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县志

莆田的历史有哪些
莆田历史底蕴深厚,史称“兴化”,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唐以来,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
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福建省辖地级市,位居闽中,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横剖面呈马鞍状,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基础设施完善,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环绕”,湄洲湾为深水良港,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福厦铁路、向莆铁路贯穿全境,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投入使用,福厦高速、沈海复线、莆永高速、湄渝高速形成“两纵两横”格局。同时,莆田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及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截至2020年4月,莆田市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等一县四区,此外还辖有湄洲岛管委会、湄洲湾北岸管委会两个管委会。市人民政府驻地莆田市城厢区荔城中大道2169号。
莆田的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属扬州,西周时属七闽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百越,秦时属闽中郡,西汉前期属闽越国,西汉后期属会稽郡冶县,东汉后期属南部都尉侯官县,三国时期属建安郡侯官县,西晋时期属晋安郡侯官县,南朝前期属南安郡。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隋开皇九年(589年),两度置废莆田县,先后隶属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和泉州(今福州)。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县地再置莆田县,属丰州(今泉州)。 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莆田、清源2县属武荣州(后改泉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而清源县改为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属清源郡。 之后清源郡又改为泉州、清源军、平海军,莆田、仙游2县亦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诏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县之部分属地置兴化县(治所在今仙游县游洋镇),并在其地建太平军。 太平兴国五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划出平海军(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2县归兴化军管辖,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与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合称为“八闽”,辖地基本上与今莆田市相同。 太平兴国八年,军治迁至莆田县城。 宋雍熙二年(985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恭帝在临安(今杭州)降元。 同年五月,益王赵昰在福州登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景炎二年(1277年),兴化军城失而复得,端宗诏改兴化军为兴安州,故莆田市又有“兴安”之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陷兴安州城。 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 兴安州改称兴化路,属江浙行中书省管辖,设总管府,置录事司,统莆田、仙游、兴化3县。 至元十五年,设福建行中书省,兴化路属之。 元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镇迁到广业里湘溪(今莆田县新县乡)。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参政文殊海牙开城降明,兴化路亦纳款归明。 元朝末期,泉州莆田出现亦思法杭兵乱。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化路改称兴化府,隶福建行中书省。 洪武九年,福建行中书省改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属之。 兴化府废录事司,辖莆田、仙游、兴化3县不变。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地处山区的兴化县,虎患严重,病疫流行,人丁渐少,百姓不堪重负,因而裁革兴化县。 将武化、长乐两乡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兴泰、福兴、来苏3里并为兴泰里,划归仙游县。 清沿明制,兴化府建制不变,仍辖莆田、仙游两县,隶属福建省闽海道。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县志》36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 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道治设厦门,1914年改名厦门道,原泉州府、兴化府、永春直隶州所辖各县隶之。 (现有江苏省兴化市)。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 民国23年(1935年)10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同安、晋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后,莆田、仙游2县属第五专区(驻泉州),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驻泉州)。 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5县划归福州市,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晋江地区(泉州)。 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所属福清、闽清、平潭、长乐、永泰5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1983年11月,成立莆田市。 1984年,从莆田县划出城厢镇、城郊公社建立城厢区;划出涵江镇、涵江公社建立涵江区。 莆田市辖莆田、仙游2县和城厢、涵江2区。 1984年10月,各县(区)所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为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街)改称为村(居)民委员会,城厢镇改称荔城街道办事处。 1984年11月,莆田县黄石、笏石2乡改为镇建制。 1985年5月,涵江镇改称涵江街道办事处。 莆田县的江口、梧塘、华亭3乡和仙游县的枫亭、榜头、郊尾、度尾4乡改为镇建制。 1986年12月,莆田县的西天尾、埭头2乡改为镇建制。 1988年10月,莆田县的白沙、灵川、忠门3乡改为镇建制,东庄乡改为秀屿镇。 1989年2月,从莆田县划出湄洲乡,成立莆田市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由莆田市直辖。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同年9月,湄洲乡改为镇建制。 1996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笏石镇、埭头镇、平海镇、东峤镇、南日镇、东庄镇、忠门镇、灵川镇行使管辖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属莆田县。 1997年10月,忠门镇区划进行调整,增设山亭、东埔、月塘3个乡。 1999年7月,灵川镇区划调整增设东海镇。 2002年02月01日,国务院批准调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莆田县,成立荔城区、秀屿区,市辖有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和仙游县。 (1)撤销莆田县建制,将原莆田县的常太、华亭、灵川、东海4个镇划归莆田市城厢区管辖,原莆田县的江口、梧塘、秋芦、白沙、新县、庄边6个镇和大洋乡划归莆田市涵江区管辖。 涵江区面积752平方公里。 (2)调整城厢区行政区域范围,设立荔城区。 将原城厢区荔城街道、城厢区城南乡的镇海、阔口、新溪、步云、埭里、古山6个村,城郊乡的长丰、七步、濠浦、南郊、莘郊、荔浦、陡门、张镇、西洙、拱辰、畅林12个村,以及原莆田县的西天尾、新度、黄石、北高4个镇划归荔城区管辖。 面积268平方公里。 (3)设立秀屿区。 将原莆田县的笏石、东庄、忠门、东埔、湄洲、东峰、埭头、平海、南日9个镇和山亭、月塘2个乡划归秀屿区管辖。 面积506平方公里。 2008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发布第18号公告,核准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再次挂牌成立,对忠门镇、东埔镇、山亭乡行使管辖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属秀屿区。 2009年2月,象溪乡更名为菜溪乡。 2010年1月,山亭乡改为镇建制。
清朝时期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2、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3、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清朝时期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2、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3、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