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

杨洪的人物生平
杨洪生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 ,他的祖父杨政,在明初因功成为汉中百户。其父杨璟为南军中百户令,于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之役”中战死于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杨洪母亲施氏端谨贤淑,且昭然刚烈,深明大义。对子女则辛勤抚其幼,严教训其长。永乐元年(1403年),杨洪世袭父职,远戍开平(今内蒙正兰旗东北) ,而后回苏州迎母就养。杨洪每奉命出剿敌寇,其母劝其英勇作战。因此,杨洪对其母敬重异常。当时成安侯郭亮守备开平。郭亮当时一见杨洪甚为喜悦,置之幕下资论军事,深见器重。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杨洪率部随明成祖朱棣北征,经威虏镇、渡饮马洞,追击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追至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逃遁。在这场激战中,杨洪搏杀陷阵,获人马而还,朱棣说道:“真是将才啊!”下令记其名,以待擢用。 宣德二年(1427年),杨洪随从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大松岭之战,杨洪首冲敌阵,击败敌众,获其人马而还,升为正千户。宣德五年(1430年)冬,敌再犯潮河川,当时开平卫已从塞外旧治迁入独石(今赤城县独石口镇)。杨洪正征战、镇守在独石一带,随从都督方政追击敌寇,获其人马器械而还。宣德六年(1431年),敌又犯大石门,杨洪系命迎敌,列营相向,徉示不动,以麻痹敌人。然后密选轻骑,绕道出奇后放,敌阵大乱,无一逃遁。遂解甲投降。其部下士卒欲杀降兵,杨洪制止说:“杀降非勇武者所为,不能滥杀。”并亲自救起平章脱脱等。敌虏尽服,朝廷得捷报,对其褒奖有加。宣德七年(1432年),朝廷针对敌情,计议在西猫峪(今赤城县马营乡)这一战略要地,置兵马营,以备边塞。此时杨洪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征战、驻守已有二十余年,对该地的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十分熟悉,且朝廷对其战绩亦多有奏闻,认为其可当此任。遂命杨洪筑城并驻守。杨洪系命率士卒约万人于荒山野岭之间,荆棘丛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城筑好后,杨洪召集众将士说:“现在城已筑好,吾与尔等一样孤悬一城,从此就要长期驻守在这里了,在这穷荒边塞,人在则城在,城毁则人亡。我们大家一定齐心协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怀有二心。”杨洪与将士同甘共苦、忧喜相关;对部下士卒资助嫁娶、治疗疾病,关怀备至。从此,人心安和、士气高昂,使众将士卒不觉得自己是在穷荒的塞外孤城。也正是从此,便有了“马营”这一名字,赤城北部马营一带便有了人烟而得以开拓发展。宣德八年(1433年),杨洪以马营城为大本营,率兵追剿边寇,败敌于红山。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即位,兵部尚书王骥奉命巡边督军,斩临阵脱逃的都指挥使安敬,使边境肃然。王骥说边军怯弱,是因为缺乏训练,并趁机推荐杨洪的才能。英宗于是下诏加封杨洪为游击将军。杨洪所部才五百人,英宗下诏挑选开平、独石的骑兵增补,杨洪再进升为都指挥佥事。当时先朝宿将已尽,杨洪是后起之将,以敢战闻名,为人机警敏捷,善于出奇捣虚,从未受过小挫。杨洪虽为偏校,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才能,如果有人诽谤,总有人保护着他,杨洪因此得以施展其才。 正统二年(1437年),刑部尚书魏源督边事到马营,杨洪部下指挥使杜衡、部卒李全皆奸佞之徒,因私憾向魏源诬告杨洪,魏源奏闻朝廷后,英宗采纳魏源直言,明其真相,将杜衡贬谪广西,将部卒李全交给杨洪处置。随即命杨洪协助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李谦年老胆怯,因而与杨洪意见相左。杨洪每次调军,李谦总是暗中阻止。杨洪曾激励将士杀敌,李谦却笑道:“敌人能杀尽吗?只会白白送死而已。”御史张鹏弹劾罢免了李谦,因此命杨洪代替他,杨洪自己更加发奋。朝廷也厚待他,每次上奏捷报,功劳虽小,朝廷也一定给予他奖励。 正统三年(1438年),兀良哈犯边,杨洪率部与其战于伯颜山,激战中杨洪落马伤足,但仍越战越勇,生擒敌首也陵台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挥同知充右参将,守宣府边塞要地。此间,杨洪建议加筑开平城(今独石口城)、拓龙门所,其主要任务是统领牧马堡、赵家庄等城堡,守御四海(今北京市延庆境内)至独石段长城的中部。还建议自独石至潮河川,增置堠台六十。因建议功,又进都指挥使。正统四年(1439年)秋,追杀阿木狼,斩获可列歹等,以功进都督佥事。正统七年(1442年)充左参将,移守独石。正统八年(1443年)出哨苦乞河,败敌于只比岭,以功进都督同知。正统九年(1444年)春,兀良哈再犯延绥,杨洪与韩政等出大同,追袭败敌于应昌的别儿克。敌尽弃所掠,遁去。杨洪复追至克列苏,敌得险欲拒之,杨洪督兵进攻,敌大败,擒斩打剌孩等,以功进左都督。其部下军士蒙赏者九千九百余人。自正统改元至此,九年间杨洪战功累累,屡屡升迁,由偏将至都督,而位居朝中宿将,声震朝野。正统十三年(1448年)秋,受命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取代郭玹镇守宣府,府城将士欢声动地,喜得良帅。自宣德以来,二十余年间,迤北诸部未曾大举入寇,只有朵颜三卫之小股敌人乘隙扰边,多不过百骑或数十骑,亦不足为患。此期间的边事宁息,在诸多因素中,杨洪坐镇宣府,戍卫京北边塞亦应为重要因素。自永乐初至此,杨洪在边已四十余年,并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敌人深知其厉害,都十分惧怕他,称其为“杨王”。瓦剌部首领脱脱不花、太师也先都曾与其修好,经常写信问候他,并送以良马,每遇此,杨洪便奏请朝廷,英宗帝敕令让他接受,并让他对迤北诸部如瓦刺部等以礼相往,以维护边塞的和平与安宁。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寻衅并诱胁迤北诸番分道大举入寇。七月,受王振蛊惑而亲征的英宗被瓦刺兵俘虏,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前后,杨洪正镇守宣府。英宗帝御驾北征至沙岭(今宣化沙岭子)时,召杨洪入见,命他随驾西行,继而又命他守阳和山二口,英宗还至宣府时,命他为殿前将领,继而又命他还守本镇。英宗被俘后,瓦剌太师也先掠英宗由土木西行至宣府城下,再施诡计,企图用英宗手谕诈开城门,攻占宣府城以作为其寇犯北京的根据地。杨洪识破此计,命守城士卒收下皇帝手谕,并命其对城下人说:“我们所守的是主上的城池。现在天色已晚,我们不敢开门。而且总兵官已经去别处了。”也先见诈不开城门无奈掠英宗帝经大同返回漠北。八月,太后命郕王监国,郕王论前后之功,封杨洪为昌平伯。九月,郕王即皇帝位,尊其兄英宗帝为太上皇。十月也先诡称奉上皇英宗还京,由大同、阳和(今山西阳高)而来。也先复令英宗帝谕书与杨洪,杨洪不敢自置,将谕书封好,急送京师呈与景帝,景帝驰使告谕杨洪说:“上皇的信是假的。从今以后即使是真信,你也不要接受。”于是,杨洪一意坚守宣府城池。也先复无奈,取道西南由紫荆关攻入,直逼北京。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杨洪应急诏率精兵二万入卫,驰至,敌兵已退。复令其与孙镗、范广等追杀余寇,追至霸州(今河北霸县),擒获敌首阿归等四十八人,夺还被掠人畜数以万计。敌寇败去,京师无恙,京城保卫战大获全胜。到达关口时,贼寇返回再战,杀死官军数百人,杨洪之子杨俊差一点被杀。贼寇离去后,杨洪因功进升为侯,奉命率所部留在京城,监督京营训练,兼管左府事务。朝廷因杨洪是宿将,对他所提的建议大多予以采纳。杨洪曾陈述抵御贼寇的三条计策,又奏请裁汰三千诸营将校,不能让羸弱之人充斥军中,朝廷都听从了他的意见。景泰元年(1450年),于谦认为边境紧急情况还未平息,应当命令杨洪等上奏方略。杨洪提出四个建议,景帝命兵部商议执行。都督宫聚、王喜、张斌事先因罪下狱,杨洪与石亨推荐说他们三人熟悉战事,请求放了他们,命他们立功赎罪。景帝已经下诏同意,但言官却弹劾他们结党扰政。景帝因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急需用人,而搁置不问。英宗返回后,杨洪与石亨都被授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并给予世袭凭证。 景泰二年(1451年)夏,杨洪佩带镇朔大将军印,仍镇守宣府。其堂侄杨能、杨信充任左右参将,其子杨俊为右都督,掌管三千营。杨洪自己感到一门父子官级太高,又手握重兵,担心势头太盛,难以任职办事,便请求退休,并请求将杨俊等调往他处。景帝不许。八月,杨洪因病应诏返京,一个月后去世。代宗为其辍朝一日 ,追赠颍国公,谥号武襄。其妾葛氏上吊殉夫,景帝下诏追赠她为淑人。
杨洪的人物生平
建兴五年(227年),丞相诸葛亮北上驻守汉中,打算任命张裔为留府长史,询问杨洪的意见,杨洪说:“张裔天资聪明敏锐,善于治理繁杂事务,以他的才干确实能够胜任,但他的性情不太公平待人,恐怕不能让他单独任职,不如留下向朗。向朗性格中伪饰的成份少,张裔跟随您,尽量发挥他的才干,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起初,张裔与杨洪年少时十分友好,张裔在东吴流放,杨洪前往张裔家属所在的郡视察,张裔的儿子张郁在郡中当吏员,因小有过失受到惩罚,丝毫也不给予原谅包庇。张裔从东吴回蜀后听说这件事,深为忿恨,与杨洪的友情有所冷淡。待杨洪见诸葛亮出兵后,亲自到张裔那里,把自己与诸葛亮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杨洪说:“你留下我的话,丞相是不会阻止的。”当时有人怀疑杨洪想自己作长史,也有人怀疑杨洪知道张裔对自己不满,不愿让张裔身处要职,管理后方事务。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关系不和,以致于互相仇恨。诸葛亮给张裔的信说:“你过去在陌下的时候,所守军营受到敌人攻破,我心里为你担忧,以至食不知味;后来你被流放南海,我心里为你悲叹,以至睡不安宁;到你从东吴回归后,委大任于你,共同为王室尽力,我自认为与你可说是古代的‘石交’(硕交、石友)。作为交谊坚固的朋友,相互之间就应帮助对方除掉仇敌,割下自己骨肉来表明自己的诚心,即使这样也无相谢的必要。况且我只是有意委托岑述,而你就不能忍受了吗?”议论者从诸葛亮的批评中知道杨洪并没有私心。建兴六年(228年),杨洪在任上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