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是什么意思?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是什么意思?
提示: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是什么意思?

原话本为“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出自徐志摩:“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中写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徐志摩曾说:吾会寻觅吾生命灵魂唯一之所系,得之,我之幸也;不得我之命
意思就是,我将会寻找生命中最珍贵的可以用灵魂相知的东西--伴侣,事业,信仰,追求等.追求到了,那是我的荣幸;追求不到,那也是我的命运.失去和得到是成正比的,不用为一时的成功感到骄傲,更不用为一时的失意感到悲伤.总之,是叫我们乐观而理智的生活.

望采纳!~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
提示: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得到了是我的幸运,得不到是命里注定,不过如此而已。
这是徐志摩写给梁启超的一封信。
此话表达了追求爱情和知己的决心。
原文为“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徐志摩离婚通告》,
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
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
徐志摩当时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
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后人引用”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徐志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提示:

徐志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的感情经历是丰富的,共有三个女人在他的爱情里出现过,爱他的,他爱的,每一段都值得我们品味一番。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两人是典型的封建传统下父母包办婚姻。

1897年,徐志摩在浙江海宁硖石镇出生。徐家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富商巨贾。

1913年,张幼仪的兄长张家璈见到了十六岁的徐志摩,他欣赏徐志摩的才气,且徐家与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的张家也可谓门当户对。因此这桩婚事就被定下来了。

13岁的张幼仪,第一次见徐志摩的照片,对父亲说到:我没意见。


17岁的徐志摩,看了一眼张幼仪的照片,如此评价张幼仪:乡下的土包子。

“乡下的土包子”这个标签仿佛就从这一刻开始,牢牢的贴在张幼仪的身上。

追求自由,接受新思想的徐志摩,反对包办的婚姻,但终究是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迫不得已接受了这门婚事。

1915年,两人成婚。这门婚事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在亲友们闹过洞房之后,徐志摩离去,留下张幼仪独守空房。

1918年,在张幼仪生下一个男孩儿,四个月后,徐志摩毅然赴美留学。

在徐志摩留学的时候,张幼仪请了教庭教师学习文学,地理等知识,她期盼着下次和徐志摩的见面。希望能给徐志摩带来些许惊喜。

1920年,徐志摩在信件中第一次提及了张幼仪,要求张幼仪前往法国陪同。张幼仪满怀欣喜,穿着精心挑选的衣服,站到了徐志摩的面前。

徐志摩未仔细的看她一眼,便把她领进商店,挑着自己喜欢的洋装——裙子、黑色丝袜、帽子。催促张幼仪换上。据张幼仪之后的回忆:照着镜子,不认识自己了。

徐志摩接着和张幼仪合了影,将这张照片寄回了老家。或许这只是给家人的一个安慰,给他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照片中的徐志摩,微微倾向张幼仪,一脸书生气,温柔静谧。张幼仪好像略显拘谨,似乎是新衣服的不适应。

这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第一张合影 也是最后一张。

1921年,张幼仪发现自己再次怀孕,徐志摩要求张幼仪将孩子打掉,张幼仪惊慌说到:听说打掉孩子会死掉。谁知,徐志摩回应到:坐火车还会死人呢,还不是有人坐火车吗?

这让张幼仪伤透了心。这一天晚上,张幼仪破天荒的唯一一次没有做晚饭。

徐志摩再次离开了张幼仪。再次相遇是签订离婚协议。徐志摩,抛开责任、名誉,迫切的要求张幼仪签字。这源于与林徽因的相遇。

张幼仪无法明白,她侍奉公婆,打理家事,遵守妇道,婚姻为什么会破灭。

1922年10月,徐志摩追随林徽因回了国,张幼仪则到了德国柏林,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张幼仪的隐忍与付出,始终换不回徐志摩没的爱。他一直想找到自己在情感之路的灵魂伴侣,显然张幼仪不是。但张幼仪一直是最爱徐志摩的人。

林徽因是林长民最为喜欢的女儿。林长民和徐志摩则为挚友。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一来二去的交往下,产生了情愫。当时林徽因16岁,徐志摩24岁。

林长民并不同意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

1921年10月,林长民回国,也把女儿林徽因带回北京。


1922年10月,徐志摩结束在剑桥的学业回国。在回国前夕,写下了《再别康桥》。

1922年11月,徐志摩登报声明:自己已经原配解除婚约。他还在此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笑解烦恼结》送给张幼仪,这是徐志摩送给张幼仪的唯一一首诗。

1923年,徐志摩刚到北京,就接到了老师梁启超给他的一封长信,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这时,林家已把女儿林徽因的终身许配给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然而,徐志摩不把老师的劝诫当回事,反而坚定地回答: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梁思成家住在松坡图书馆,因为梁启超时任松坡图书馆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房子,其中一处在北海公园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的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

梁思成是馆长之子,关系特殊,当然可以自由出入,这里便也成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幽会的地方。

徐志摩竟然找到这里,理由当然是冠冕堂皇的,他是梁启超的学生,又是林长民的朋友,就是梁思成在,面子总是该给的吧。

但是,徐志摩来的次数多了,梁思成渐渐产生了反感。有一次,梁思成在门上用英文书了一张纸条“情人不愿受干扰”。

徐志摩见了,只得悻悻而去。这明晃晃的纸条贴在门上,想必林徽因是默许了。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自然就一起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英文戏剧。一次次的接触,又点燃了他们昔日的情感。


但林徽因马上要随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去了,她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妻子,两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已成定局。


同年5月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徐志摩陪同前往,到车站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其中。

看到林徽因,徐志摩立即赶写一封信给她。可是,车子已经启动了,徐志摩情急之下,跳下车子把尚未写完的信送给林徽因。

信中写道:“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睁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凉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让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可以说林徽因是徐志摩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是他千辛万苦要寻找的灵魂伴侣。

对于,林徽因为什么没有选择徐志摩,她曾经说到:“徐志摩喜欢的不是我,而是他诗人的浪漫想象出来的我。”


(1925年,徐志摩到达德国柏林,得知他的小儿子彼得逝世。)

在之后的日子里,徐志摩心情极为低落,这时他与陆小曼相遇了。


陆小曼是名满京城的交际花。陆小曼与丈夫王赓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两人志趣并不相投。

王赓与徐志摩同为梁启超的学生,两人一起创建新月社。


陆小曼与徐志摩日久生情。

1925年,陆小曼打掉与王赓的孩子,离了婚。

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徐志摩的父母极力反对。对此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提出:要他同意两人结婚可以,须做到三点,第一是取得原配张幼仪谅解和同意;第二是婚礼自己解决;第三,婚礼必须请来文化界名人,由胡适担任介绍人,梁启超担任证婚人。

1926年,最终举办了婚礼。梁启超作为证婚人不仅没送上对新人的祝福,还在两人婚礼上将新人骂了个狗血临头: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婚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快乐时光并未持续多久。

陆小曼依旧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每天忙于交际享乐,不是约三五好友打牌,就是花钱捧戏子,甚至在翁瑞午的怂恿下,抽起了鸦片。(徐志摩与陆小曼因戏剧与翁瑞午相识)

为了生计,徐志摩只能在北京和上海的多个学校内任职教书,并拼命的写诗文赚稿费。当时徐志摩的月工资近千元,鲁迅在当时的月工资只有400元。


就算这样,徐志摩仍然负担不起陆小曼的无度挥霍。

生活并不是纸上的诗句,终要与茶米油盐接轨。幻想也始终是幻想。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由南京乘飞机飞往北平途中 ,遇上大雾,飞机失事遇难,逝世,年仅36岁。到此徐志摩浪漫的一生结束了。

徐志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提示:

徐志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徐志摩

浙江海宁人,金庸的表兄,中国著名 新月派 现代诗人!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想意境优美,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

时间如水,总是无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曾经紧握的双手,如今在夜里双手合十。

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我懂你,像懂自在己一样深刻...

一切情,不在言语,在心上!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人生不过是午后到黄昏的距离,茶凉言尽,月上柳梢。

爱也是痴,恨也是傻,谁点得清恒河的沙。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是什么意思
提示: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是什么意思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释义:得到了是幸运,就算得不到也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命中注定的,就是说不要把得失看得那么重要,得到了固然很好,可是失去了也不能强求。出自徐志摩。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什么意思?
提示: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什么意思?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之泰然,失之坦然。” 意思:追求到了,那是我的荣幸,追求不到,那也是我的命运。 出处:近代·徐志摩《致梁启超》 原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白话译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生命中最珍贵的唯一灵魂伴侣,追求到了,那是我的荣幸,倘若得不到,那也是我的命运。 作者简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不可多得的大才子。他的老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革命家--一代宗师梁启超先生。关于这位文坛才子和恩师的关系,说起来倒也颇具传奇色彩。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