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的意思?
为了祖国大好河山,无数英雄志士牺牲,洒热血,广袤的土地里,埋葬了无数的英魂。 一抔黄土,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póu huáng tǔ,意思是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出自《史记·张释之列传》。 感情色彩:褒义词 。 成语结构:偏正式 。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坟墓。 扩展资料典故: 汉文帝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盗窃汉高祖庙里玉环的案件上同汉文帝发生分歧,他不同意汉文帝的灭门九族的惩罚,就只处死小偷一个人。他说:“偷一只玉环就灭门九族,那么偷走陵墓的一抔黄土该如何判决?” 张释之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官。初涉官场时,任骑郎,相当于禁军军官,平时守卫皇宫,在骑郎任上整整干了10年,没有得到升迁,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情。丞相袁盎知道张释之是可用之才,向皇帝推荐,张释之升任仆射谒者,级别、工资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不久,又升为公车令。 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时,没有按规定下马步行,宫门卫士见是太子违反规定,都视而不见。张释之立即上前,加以制止,并立即向皇帝检举说。这件事惊动了皇太后。皇太后下特旨,赦免皇太子的罪行。张释之奉旨,才允许太子及梁王入宫。 这件事使汉文帝很震动,觉得张释之确实不是平庸之辈,立即下旨将张释之升任中大夫,当年又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国的司法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车驾经过渭桥时,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将皇帝的车马惊吓了一跳,险些翻车。 皇帝很生气,命人将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后来,皇帝问起处理结果。张释之报告说,已经作了罚款处理。皇帝大为恼怒,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加重处罚。” 文帝沉思好一会儿才说:“你做得对。” 不久,又有人偷窃高帝庙中的一只玉环,事发被捕。张释之将小偷判处死刑。文帝又生气了,认为应将小偷的全家处斩。张释之将帽子摘下来谢罪,然后说:“破坏皇帝陵墓才犯灭门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把土(取长陵一抔土),您将用什么法律加以惩处呢?”皇帝请求太后同意,才批准了张释之的处理意见。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出处?
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上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称:“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 他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十万人,编组远征军。 扩展资料: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是一句政治口号,不是诗。确认的是,这句政治口号掀起了知识青年从军的浪潮。 背景如下: 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5月25日后攻陷洛阳,6月中旬攻入长沙,8月7日攻占衡阳,稍事休整又沿湘桂铁路南下,连续攻陷桂林、柳州,日行百里,如入无人之境。 蒋介石鉴于中国驻印军和援缅远征军中下级干部和特种兵严重缺员,盟军大量来华急需翻译,决定发起10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9月,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号召知识青年从军。10月10日发表谈话,随后成立“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指定何应钦、陈果夫、吴铁城、张治中、白祟禧、康泽为常委,在蒋介石直接领导下,推动知识青年从军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万青年十万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是谁说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是蒋介石说的。 1、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称:“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他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 2、为鼓励学生从军,一些国民党及政府官员带头送子女从军,蒋介石特令蒋经国和蒋纬国参加远征军服役。一些省市县的长官也把自己的子弟送去报名。学生青年投笔从戎成为当时一大潮流。据统计,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两校报名数竟达在校生的1/3。 3、各地方当局也纷纷仿效,从重庆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市,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知识青年报名参军热潮。“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响遍国统区。 扩展资料: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政治口号 ,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加青年军。取得的战果: 1、学生青年投笔从戎成为当时一大潮流。据统计,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两校报名数竟达在校生的1/3。甚至连中国聋哑协会的会员也要求参加志愿军。很快,各地征集人数突破了原定十万人的数额。 1945年1月1日,应征入伍的青年远征军共12万人,正式在各基地接受训练,训练期限为3个月。据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宣布,1945年4月底,实际入营8.5万余人,后因一部分人补充远征军及出国接受驾驶、跳伞等特种训练,到抗战结束,在国内实有76507人。 2、青年远征军入伍训练时间为3个月,训练科目由兵器到战术,学科、术科及思想并重。 经过短期训练后,各师正式纳入正规军编制。青年军9个师分别归属于中国远征军第6军、第9军、第31军,另外有相当一部分调入新1军、新6军、第5军、辎重汽车第14团、第15团、宪兵教导第3、4、5团、伞兵总队、译员训练班、无线电训练班及派赴美国受训的海空军等单位,共计1.877万人。 拨给印缅远征军的青年军总数在1万余人,在印度受训结业后很快派到印缅前线担任交通运输、坦克车兵等技术兵种工作。青年军先后参加了缅北大反攻、如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戌诸战役,对打通中印公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易新闻中心-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是什么意思?
我们愿意把我们的大好河山的每一寸都用我们的鲜血染红,如果有十万青年那我们就拥有十万的精兵,实际上就是全民参与抗击日寇的焦土政策,用此来表达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背景如下: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5月25日后攻陷洛阳,6月中旬攻入长沙,8月7日攻占衡阳,稍事休整又沿湘桂铁路南下,连续攻陷桂林、柳州,日行百里,如入无人之境。\x0d\x0a\x0d\x0a蒋介石鉴于中国驻印军和援缅远征军中下级干部和特种兵严重缺员,盟军大量来华急需翻译,决定发起10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9月,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号召知识青年从军。10月10日发表谈话,随后成立“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指定何应钦、陈果夫、吴铁城、张治中、白祟禧、康泽为常委,在蒋介石直接领导下,推动知识青年从军工作。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称:“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他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十万人,编组远征军。10月2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办法》等法规,规定知识青年(男性)年满18岁至届满35岁者,受中等以上之教育或具有相当知识程度者,体格标准符合条件者,均得志愿参加;数额暂定为十万人;除照远征军之待遇办理外,副食费酌量增加;服役期间定为两年,期满后退伍。13天后,教育部也出台《志愿从军学生学业优待办法》,不仅对从军学生一律保留学籍,而且还对从军学生退伍时做出了免试升学、减少学期、优先录取等优待办法。为鼓励学生从军,一些国民党及政府官员带头送子女从军,蒋介石特令蒋经国和蒋纬国参加远征军服役。一些省市县的长官也把自己的子弟送去报名。学生青年投笔从戎成为当时一大潮流。据统计,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两校报名数竟达在校生的1/3。各地方当局也纷纷仿效,从重庆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市,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知识青年报名参军热潮。“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响遍国统区。国民政府于同年11月开始办理青年志愿从军登记甄选,合格的有125,500人,12月陆续入营,共编成8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