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侧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什么?出自哪
本文目录索引
- 1,“穷则独善其身”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 2,穷则独善其身下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 3,“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 6,富则达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1,“穷则独善其身”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后半句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创作于战国时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本文鉴赏: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2,穷则独善其身下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名言故事】: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3,“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后半句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创作于战国时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本文鉴赏: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6,富则达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关于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