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全文

鬼谷子文言文翻译
1.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④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⑤。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⑥。 【注释】①众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众。②阖: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这里指谋划。 ④见:发现。⑤门户:即上文所说"存亡之门户"。 ⑥阴、阳、柔、刚、开、闭、弛、张:分别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因此,应采用相应行动。 2. 谁有鬼谷子古文和翻译对照的呢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鬼谷子》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 1《鬼谷子》捭阖第一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 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 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 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 3.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鬼谷子》内楗第三意思是: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下面是全文 《鬼谷子》内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 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 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 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 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思想. 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 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求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 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 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 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 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 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鬼谷子》全篇很长,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买本书看看~。 4. 《鬼谷子》纵横之术原文和翻译 《上卷》:(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br/]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br/]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查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br/]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手机只能打这么多?。 5. 英语翻译齐王好相.有称神相者求见曰:“臣鬼谷子之高第,而唐举之受 齐王好相面,有个自称神相的人求见说:“我是鬼谷子的徒弟,是神相唐莒的师父.”齐王很高兴地说:“试试看我会怎么样.”这人回答说:“大王别着急啊.我相人一定要看一天,看到熟悉之后才有结果.”于是就在大殿上规规矩矩地站着看.不一会儿有使者拿着文书进来禀告,齐王的脸色大变,相面的人问是怎么回事,齐王说:“秦军包围即墨三天了,应该发兵援救.”相面的人抬头对齐王说:“我看见大王天庭(即额头)满是黑气,这是主有动刀兵的征兆.”齐王没吱声.又过一会儿,有人戴着枷被押进来见齐王,齐王满脸怒气,相面的人又问是怎么回事,齐王说:“这人是看守库房的,偷了国库三万多金帛.”相面的人就又抬头对齐王说:“我看见大王地角(即下巴)发青,这是主失掉财物的征兆.”齐王不高兴了,说:“这些都已经发生了,就不用说了,你只看看我这辈子有什么吉凶罢.”相面的人说:“我看了又看,大王的面部方方正正,肯定不是个普通老百姓!”。
鬼谷子文言文
1. 谁有鬼谷子古文和翻译对照的呢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鬼谷子》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 1《鬼谷子》捭阖第一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 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 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 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 2. 《鬼谷子》纵横之术原文和翻译 《上卷》:(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br/]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br/]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查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br/]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手机只能打这么多?。 3. 鬼谷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 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 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 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 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东周列国志》中有段关于《阴符》的精彩描写。当年苏秦辞鬼谷子下山,尽破家财得 黄金百镒,黑貂裘衣一件,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得天下利害 之详。 然而如此数年,未有所遇。其时钱财以尽,只得回家。 回家后,一家老小尽责其之。 妻不以其为夫,嫂不以其为叔,母不以其为子。 绝望之余,想起鬼谷子之临别赠言:「若游 说失意,只须熟玩《阴符》一书,自有进益。」于是苏秦乃闭门探讨,务穷其趣,昼夜不 息。 夜倦欲睡,则引锥刺股,血流满足。如此一年,于阴符有悟,乃将列国形势,细细揣 摩,天下之势,尽在掌中。 后又出游列国,成功于燕、赵。随之又将六国合纵,共同抗秦, 建立不朽功绩。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 始,一其纪也。 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 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术者,心 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 之。 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 其通 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 也。 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 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 身,谓之真人。 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 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 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 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 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 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 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 志意不实,则 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 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 常固守,乃能分之。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实意法腾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 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 凝。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 率之交会,听之候也。 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 候之不得,寄谋失矣。 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 待神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 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 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 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 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 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 让己者,养 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 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 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 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 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 者,不可神肃察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转图法猛兽转图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而神道混沌为一。 以变。 4. 求问求高人懂鬼谷子算命的,懂文言文的解一下什么意思 八字: 庚午 辛巳 壬午 癸卯 五行: 金火 金火 水火 水木 纳音: 路旁土 白腊金 杨柳木 金箔金 鬼谷子算命术: 天将星月照寒潭(解)处境清贫,幸而有人照扶。庚癸(咸)【判断】此命天孤天星,退神重,只宜离祖自立,不可靠亲享福,重重浪里作生涯,百尺竿头打跟头,只因八字坚牢,根基不能摇动。莺宿野林格屋内黄金不用量,旁人自说短与长,孤飞雁宿芦花岸,不击舟横云水乡。莺语花枝春色暮,人居草屋日偏长,问君去路兴亡事,一片笙歌送夕阳。【判断】凤阁龙楼帝王城,来往翱翔几万程,步玉登金人去远,江滨前望总归就。【兄弟】双双雁字分吴越,来往天边共月明,西堂深处多佳兴,醉把金樽向那评。【行藏】韶光秋景两凄凉,常得威权辅国强,紫橐不留人意急,轻车催换旧金章。【婚姻】换叶桃花总是春,鸳鸯会聚向江滨,森森月桂澄清影,莺燕纷纷点翠翠。【子息】蟠桃枝上半青黄,两苑花开晚最香,更有两枝花茂发,掀天扑地傍横塘。
国学经典鬼谷子:摩篇第八原文译文
【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释】
摩,顺,合也;意为以事情去顺合于说服之君王。
【译文】
所谓“摩意”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办法。“内符”是“揣”的对象。进行“揣情”时需要掌握“揣”的规律,而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符反映出来。内心的感情要表现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动。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达到了这个目的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对方,把动机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加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因此,达到了目的,办成了事,却不留祸患。“摩”对方是在这个时候,而对方表现自己是在那个时候。只要我们有办法让对方顺应我们的安排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办成的。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悄悄等待,就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惧,只有做到这样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养和智慧的人谋划的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晟”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普天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谋之于阴,成之于阳”遥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为何邦国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显此,普天下都称这种“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在实施“摩意”时,有用各平戟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词威吓的,有用行为逼的,有用廉洁感化的,用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肓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委曲。秘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矢;主办事情,最困难的就是一定成功。这三个文风只有成为圣人才胜任。
所以说谋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首先选择与自己可以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固若金汤,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预期的成功,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以及天时都是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要让对方听信,必须使自己的说矢合于情理,所以说:“合情理才有人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向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经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也反映“内符”与“外摩”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哪有不瓜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术,哪有一个不听从游说的呢?要想能独往独来,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停止,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鬼谷子·摩篇第八》释义
摩篇第八 题解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摩意》。本篇与《揣篇》为姊妹篇,人们往往以“揣摩”并称。“摩”是切磋的意思,是揣术的一种。高诱《战国策·秦策一》注解:“揣,定也;摩,合也。”《四库全书》题注曰:“摩者,顺而抚之也。摩得其情,则顺而抚之,以成其事。”嘉庆本本篇题注遗失。俞棪曰:“《学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摩者,由外而合于内者也。”《四部精华》引注曰:“摩,揣摩也。符,合也。谓外揣摩而内符合也。” 《鬼谷子》认为,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渔翁一样不动声色,“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强调谋划要周密,沟通方法要得当,将游说法则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摩”的目的就是“成事”,还要在隐秘中进行。 《揣篇》论述的重点在于揣悉对方内心之情,《摩篇》主要论述其方法,所以说《摩篇》是《揣篇》的延续。 摩者,揣之术也[1]。内符者,揣之主也[2]。用之有道[3],其道必隐[4]。微摩之[5],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6]。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7]。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8]。 注释 [1]摩者,揣之术也:陶弘景注:“谓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切摩之,故摩为揣之术。”摩,本意为切磋、研究,这里借指探测对方心理的一种方法,是“揣情之术”的一种。 [2]内符者,揣之主也:陶弘景注:“内符者,谓情欲动于内而符验见于外。揣者见外,符而知内情。故内符为揣之主也。”内符,内心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尹桐阳注:“情在于内,摩之可得,则彼情如符信然,故云内符。”主,主旨,目的。 [3]用之有道:陶弘景注:“揣者所以度其情慕,摩者所以动其内符。用揣摩者,必先定其理。故曰用之有道。” [4]其道必隐:陶弘景注:“以情度情,情本潜密,故曰其道必隐也。”隐,隐蔽,隐秘。 [5]微:微暗,暗地里。 [6]其所应也,必有为之:陶弘景注:“言既揣知其情所趋向,然后以其所欲微切摩之,得所欲而情必动;又测而探之,如此则内符必应。内符既应,必欲为其所为也。”有为,有所作为。这里指根据对方的外部表情来探测他的内心。 [7]“故微而去之”四句:陶弘景注:“君既欲为事必可成,然后从之;臣事贵于无成有终,故微而去之尔。若己不同于此,计令功归于君,如此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情逃而窌塞,则人何从而知之。人既不知,所以息其僭妬,故能成事而无患也。”塞窌,堵塞漏洞。窌,地窖,这里指漏洞。匿端,隐藏头绪。尹桐阳注:“窌、端,皆所以藏物者。”《四部精华》注曰:“窌,音教,与窖同,地藏也。塞窌匿端,谓塞其所藏而隐匿其端,不使人见也。”隐貌,隐藏自己的外在表现。逃情,隐藏自己内心的真情。逃,隐藏。 [8]“摩之在此”四句:陶弘景注:“此摩甚微,彼应自着。观者但睹其着而不见其微,如此用之,功专在彼,故事无不可也。”此,指己方。彼,指君主一方。 译文 “摩”是揣术的一种。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必定表露于外,通过“摩”的手法将人内心的隐秘实情暴露出来为我所知,这是揣测的主旨。运用“摩”的规律,关键在于要做到隐蔽。暗暗地运用“摩”的手法,根据对方的需要,从满足其喜好欲望的角度,暗中试探他,他的内心在欲望的驱使下一定会有所反应。一旦反应出来,我们必定有所作为。在达到目的之后再暗暗地离开,这就叫作堵塞漏洞,藏匿头绪,隐藏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让自己的表情泄密,做到对方和他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这样事情办成功了,也没有留下后患。我们用满足对方的喜好欲望来引诱他,对方一定会有所反应,接着我们再根据他的反应来做事,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1]。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2]。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3],而天下比之神明也[4]。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5]。 注释 [1]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陶弘景注:“钓者露饵而藏钩,故鱼不见钩而可得;贤者显功而隐摩,故人不知摩而自服。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也。兵胜由于善摩,摩隐则无从而畏,故曰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主事,这里指主持掌管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大事。主兵,指挥战争。人不畏,士兵相信统帅的谋略而不惧怕敌人。 [2]“圣人谋之于阴”四句:陶弘景注:“潜谋阴密,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测,故曰神也。功成事遂,焕然彰着,故曰明也。”阴,隐蔽,隐秘。神,神妙,神奇。阳,公开。 [3]道:通“导”。 [4]而天下比之神明也:陶弘景注:“圣人者,体神道而设教,参天地而施化,韬光晦迹,藏用显仁。故人安德而不知其所以利,从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也。”神明,像神一样无所不知。 [5]“主兵日胜者”五句:陶弘景注:“善战者,绝祸于心胸,禁邪于未萌。故以不争为战,师旅不起。故国用不费,至德潜畅,玄风遐扇,功成事就,百姓皆得自然。故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比之于神明也。”不争,不必争斗。不费,没有花费。 译文 古代的那些善于使用“摩”的人,就好像拿着钓竿蹲在深渊旁边垂钓一样,装上钓饵,投到水中,就一定能够钓到鱼。所以说,这种人主持政事每天都会有成绩但别人并不知道,指挥战争每天都能打胜仗,士兵相信统帅的谋略而不惧怕敌人。圣人便是这样在隐秘中谋划,所以被称为“神妙”;他的成绩人人都能看到,所以叫作“圣明”。所谓主持政事每天都有成绩,是因为他积累德政,人民安居乐业,却不知道谁给了他们利益;他积累善政,人人都遵循着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所谓指挥战争每天都能打胜仗的,是说他经常不用攻伐的手段进行战斗,也没有耗费人力和物力就结束了战争,因而老百姓不知道他是怎样使敌人顺服的,也不知道他是怎样使敌人害怕的。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1]。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2];行者,成也[3];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4]。故圣人所以独用者[5],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6]。 注释 [1]“有以平”十句:陶弘景注:“凡此十者,皆摩之所由而发。言人之材性参差,事务变化,故摩者亦消息盈虚,因几而动之。” [2]名者,发也:陶弘景注:“名贵发扬,故曰发也。”发,散发。 [3]行者,成也:陶弘景注:“行贵成功,故曰成也。”行,行动。 [4]谄:谄媚,讨好。 [5]独用:独自使用,这里指圣人使用的手段。 [6]其用之非也:陶弘景注:“言上十事,圣人独用以为摩而能成功立事,然众人莫不有之。所以用之,非其道,故不能成功也。”用之非,这里指用非其道,使用时没有按照其规律。 译文 圣人在实施“摩”时有很多种,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信誉就是明事,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迎合。所以,圣人独自使用的“摩之术”并不神秘,普通人都可以使用;但是,普通人没有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用得不正确。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1]。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2]。夫事成必合于数[3],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4]。 注释 [1]“故谋莫难于周密”五句:陶弘景注:“谋不周密则失机而害成,说不悉听则违理而生疑,事不必成则止篑而中废,皆有所难。能任之而无疑者,其唯圣人乎?”《太平御览》引佚注曰:“摩不失其情,故能建功。”任,负担。 [2]“故谋必欲周密”三句:陶弘景注:“为通者说谋,彼必虚受;如受石投水,开流而纳泉,如此则何隙而可得。故曰结而无隙也。”所与通者,所结交的心意相通的人。说,商量,谋划。结而无隙,像打结一样紧密而没有缝隙。 [3]数:技术。这里指游说技术。 [4]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陶弘景注:“夫谋成,必先考合于术数,故道、数、时三者相偶合,然后事可成而功可立也。”偶,相合。 译文 所以谋略最难的是做到周详严密,游说最难的是做到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意见,办事最难的是让所做之事一定成功。在谋略、游说、办事这三个方面都做得正确,只有圣人才能够达到。所以要想谋略一定周详严密,必须选择与自己亲密结交的心意相通的人一起谋划,这就像给绳子打结一样紧密而没有缝隙。要想办事成功,必须要符合游说所要求的技术,这就叫作道理、技术、时机三者相互结合。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1]。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2]。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3]。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4]。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5]。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6]。 注释 [1]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陶弘景注:“进说而能令听者,其唯情合者乎。”情,这里指人内心的感情。听,听从。 [2]濡:浸润。 [3]势:形势。 [4]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陶弘景注:“言内符之应外摩,得类则应。譬犹水流就湿,火行就燥也。”内符之应外摩,指自己从外部出发去摩对方,对方内心的反应一定会表露出来。 [5]独行之道:指“摩”是唯一能够通行的方法。陶弘景注:“善于摩者,其唯圣人乎!故曰独行之道也。” [6]“夫几者不晚”三句:陶弘景注:“见几而作,何晚之有?功成不居,何拘之有?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几,事物的微小征兆。拘,取。化,生成。 译文 游说时所说的话要使对方听从,就一定要合于对方内心的真情,只有内心情感切合的才会听取。所以物都是以类而聚,抱着柴薪走向火,干燥的会率先燃烧;平坦的地面注入水,湿润的地面先积水。这就是物类相应的道理,在形势上必然如此。这里说的内符回应外摩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运用“摩”的手法,就是要用同类去感应,如果不感应,就改用满足对方欲望的办法来引诱,这样对方怎么会有不听从的呢?因此说“摩之术”是唯一能通行的方法。见到了事物的微小征兆便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事情成功了却不保守居功,默默地退出。长此以往,便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鬼谷子·忤合第六》释义
忤合第六 题解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午合》。“忤”是抵触、违背心愿的意思,“合”是闭合、符合的意思。“忤合”,就是趋向与背反之术。陶弘景题注:“大道既隐,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将合于此,必忤于彼。令其不疑,然后可行其意,若伊吕之去就是也。”尹桐阳说“忤合”与“遇合”同,“意如篇中所谓伊尹合汤,吕尚合文王是也”。 本篇讨论的是纵横游说之士的归宿问题,也就是如何选择君主以从政的问题,内容上主要包括忤合的原理、方法与对象。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1]。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2]。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3],必因事物之会[4],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5]。 注释 [1]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陶弘景注:“言趋合倍反,虽参差不齐,然施之计谋,理乃适合也。”趋合,指意见相合就走到一起。倍反,指意见相反就各自离开。倍,通“背”。 [2]“化转环属”四句:陶弘景注:“言倍反之理,随化而转,如连环之属。然其去就,各有形势。或反或覆,理自相求,莫不因彼事情为之立制也。”化转,变化转换。环属,像圆环一样首尾相互连接。 [3]立身:养成处世的道德本领,自立于社会。御世:处理世事。施教:实施教化。扬声:振起声名。明名:显示名声。 [4]因:顺着。会:这里指时机、关键。 [5]“因知所多所少”三句:陶弘景注:“所多所少,谓政教所宜多所宜少也。既知多少所宜,然后为之增减。故曰:以此先知,谓用倍反之理,知之也。转化,谓转变以从化也。”与之转化,跟随它一起运转变化。 译文 无论是意见相合而结合在一起,还是意见相反而各自离开,都要有恰当合适的计谋。事物不断变化运转,首尾相互连接起来就像圆环一样,各自形成不同的形势。因此,人们要反反复复从正面反面仔细研究,根据不同事态确定不同的处理办法。因此圣人在天地之间,自立于社会,处理世事,实施教化,使自己的名声扬起,显示于外,必定顺着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看准社会发展的状况与趋势的适当时机,据此知道并决定自己所做的是多还是少,根据忤合的原理能够事先知道事情的发展趋势,然后随着事物的形势转变而随时改变自己的决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1]。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2]。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3]。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4]。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5]。其术也[6]。 注释 [1]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陶弘景注:“能仁为贵,故无常贵;主善为师,故无常师。”常贵,永远高贵。 [2]“圣人无常与”四句:陶弘景注:“善必与之,故无不与。无稽之言勿听,故无所听。”与,赞许。 [3]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陶弘景注:“于事必成,于谋必合。如此者,与众立之,推以为主也。”与之为主,跟他结合,选择他做君主。 [4]“合于彼而离于此”三句:陶弘景注:“合于彼必离于此,是其忠谋不得两施也。”反忤,忤合。 [5]“反于此”四句:陶弘景注:“既忠不两施,故宜行反忤之术。反忤者,意欲反合于此,必行忤于彼;忤者,设疑似之事,令昧者不知觉其事也。” [6]术:反忤之术。 译文 世界上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也没有永远不变的老师。圣人做事,没有恒久不变的赞许或不赞许,也没有恒久不变的听从或不听从。只要看准哪位君主办事能够成功,能与自己计谋相合,就跟他结合,选择他做君主。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因为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 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1]。大小进退,其用一也[2]。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3]。 注释 [1]“用之于天下”八句:陶弘景注:“用之者,谓用反忤之术;量者,谓量其事业有无;与,谓与之亲。凡行忤者必称其事业所有而亲媚之,则暗主无从而觉,故得行其术也。”量,衡量。与,结交。国,指当时的诸侯各国。家,指卿大夫的封地食邑。气,指气质、品行。势,指权势、地位。 [2]大小进退,其用一也:陶弘景注:“所行之术,虽有大小进退之异,然而至于称事扬亲则一。故曰其用一也。”大小,指对象的大小,从天下到个人。 [3]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陶弘景注:“将行反忤之术,必须先定计谋,然后行之。又用飞箝之术以弥缝之也。”行之以飞箝之术,以飞箝之术实现忤合的目的。 译文 如果把“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须先衡量天下的实际情况再决定顺从谁;如果运用到诸侯国,一定要先衡量诸侯国的实际情况再决定顺从谁;如果运用到卿大夫之家,也必须先衡量其封地的实际情况再决定顺从谁;如果运用到个人,必须先衡量对方的才能、品行气质、地位等再决定怎么办。无论是对象的大小还是策略的进退,运用的原则都是一致的。一定要先谋划考虑,确定何去何从,然后用“飞箝之术”来实现它。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1]。故伊尹五就汤[2],五就桀[3],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4],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5]。此知天命之箝[6],故归之不疑也。 注释 [1]“古之善背向者”五句:陶弘景注:“言古之深识背向之理者,乃合同四海,兼并诸侯,驱置忤合之地,然后设法变化而转移之。众心既从,乃求其真王而与之合也。”背向,背离谁与归向谁,即选择君主。协,服从。这里指对对象的掌控。 [2]伊尹:商朝的大臣,名伊,一说名挚。尹是官名。他是商汤妻子的陪嫁奴隶,后来辅佐商汤伐灭夏桀。汤:商朝的建立者,又称天乙、成汤。 [3]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古时暴君典型,与商纣王并称。 [4]吕尚: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号太公望,民间称为姜太公、姜子牙。相传吕尚在渭水边垂钓,与出猎的周文王相遇,两人交谈十分投机,周文王便与他同乘一辆车回到都城,并任命他为军师。武王即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武王灭殷。文王:姬昌。殷商时诸侯,居于岐山之下。曾被纣囚于羑里,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为武王灭商奠定基业。 [5]然后合于文王:陶弘景注:“伊尹、吕尚所以就桀、纣者,所以忤之令不疑。彼既不疑,然后得合于真主矣。” [6]天命之箝:天命的归向。 译文 古代那些善于运用“忤合之术”的人,能够把天子和诸侯都掌控在自己手中,运用“忤合之术”去驾驭他们,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改变,然后与他们相合。所以,商朝的开国贤臣伊尹,五次接近商汤,五次接近夏桀,他在夏朝得不到赏识,然后选择商汤侍奉,君臣亲密合作;周朝的开国元勋吕尚,三次接近文王,三次进入殷商国都,他在殷商得不到赏识,然后侍奉周文王,君臣亲密合作。他们经过多次忤合之后,明白了天命的归向,所以最后毫无疑虑地投向了新王朝。 非至圣达奥[1],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2];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3];材质不惠[4],不能用兵;忠实无真[5],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6]。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7]。 注释 [1]至圣:最聪明、最高尚的人。达奥:通达高深的道理。 [2]原事:穷尽事物的原理。原,推原,推究。 [3]名:事物的名称。这里用作动词,命名。 [4]惠:通“慧”,聪慧,聪明。俞樾曰:“惠,读为慧,古字通。” [5]忠实:忠于实际。 [6]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陶弘景注:“夫忤合之道,不能行于胜己而必用之于不我若,故知谁不如,然后行之也。”自度,估量自己。 [7]“乃可以进”四句:陶弘景注:“既行忤合之道于不如己者,则进退纵横,唯吾所欲耳。” 译文 如果不是最聪明最高尚并能通达高深道理的人,就不能治理天下;如果不用心苦苦思考,就不能穷尽事物的原理;如果不全神贯注地观察事物,就不能成功地给事物命名;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昧地忠于实际而没有真知灼见,就不可能了解别人。所以要运用“忤合”的原则,决定背离谁与归向谁,一定先要衡量自己的才能与智慧,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知己知彼以后再实施,才可以进取隐退,才可以合纵连横,一切活动自如。
《鬼谷子》六:忤合篇
忤合篇是《鬼谷子》中的第六篇,紧随飞箝篇之后,应该归属于决策篇。用于教导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决定,不管是忤还是合,都应该处在自己的位置反复衡量。
忤是背反,合是相向,合起来便是趋向与背反之术。因为事物原本就有相向和背反两个方向,而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境都会影响自身的决策。
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错综复杂,诸侯国之间有时联合,有时分裂,忤合之术便显得更加重要。而策士也多了更多的选择,不用‘愚忠’于某一个君王。
而当今社会,公司林立,技术爆发式增长,不管个人还是公司面临的选择都是多种多样,所以忤合之术更加显得突出、重要,只是这里不用做治国而已。
忤合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忤合的理论依据,使用方法和使用对象。
关于忤合的原理,讲究遵循天道,顺势而为,又因为趋向与背反相互转化,所以谋士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事物变化而变化。
忤合的使用方法,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和规律可循,唯一应该遵循的策略便是‘见机行事’。
忤合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管是国事,家事还是个人修身,不管是大是小,都应该提前衡量它们的自身情况,才能更好的应用它们。
除此之外,实行忤合之术,还对实施者有要求,谋士需要有相应的才能,在比被实施者优秀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利用忤合之术。
因物有趋合背反之态,化转环属之形,故有忤合之术以应之。
忤者,反也;合者,一也。忤合之本者,需反覆求之与天道,因势而制之也。
因事无常贵,无常师,故忤合之术无常与,无不与,无常听,无不听。合于计谋者,合之,反之者,忤之,此乃成事之本也。
忤合之术者,大之可安天下、近国事,小之可成安家、修身之本,然皆需量身而用之。
(灰子:二零一七年五月三十一作于上海)
上一篇:《鬼谷子》-飞箝篇
下一篇:《鬼谷子》-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