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云南盘鮈鱼多少钱一斤,重庆巫溪农户家里挖出神秘鱼泉每天涌出百

本文目录索引

1,重庆巫溪农户家里挖出神秘鱼泉每天涌出百斤河鱼是真的?

提到重庆巫溪,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红池坝的美景,以及风萝卜炖香腊肉的香气。不过这一次,我们要带您去一个神秘感十足的地方——巫溪神秘鱼泉。 其实提到鱼泉,顾名思义就是能涌出鱼的泉水。不过这个泉不在野外,是在巫溪宁厂古镇一个农户的家里。更有意思的是,当地一遇雷雨天气,泉洞里就会涌出上百斤鱼,这不但吸引了很多游客一探神奇,甚至还吸引来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别着急,我们慢慢说。 据老人回忆,发现鱼泉的过程非常偶然,有一天儿子李贤慧自己挖坑时,突然出水了,并且还从石缝里涌出了不少鱼,父子俩欣喜若狂。后来经过渔业部门实地考察认为,鱼泉涌出的是云南盘鮈鱼。 据林业部门人士分析,鱼泉的由来,属于一种巧合。也就是李家父子二人碰巧挖到了暗河里的鱼群通道,将原来的暗河中的鱼改道从鱼泉里涌出,同时也给家里人带来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 另据当地老人说,解放前宁厂古镇就曾发现过鱼泉,当时人们就用筲箕来捕鱼。 据李常权老人介绍称,自2008年挖出鱼泉之后,每年4至9月汛期都陆续有大量鱼儿涌出。“今年第一波涨水,就有不少鱼涌到池子里了。”李常权表示,目前在自家屋子下方的鱼泉处建了几个水池,每到春夏汛期鱼儿便分别从出水的石缝里涌出来。最多的一天有近1000斤鱼涌出。一波涨水行情,几天下来最多可收获1000多公斤,最多的卖过12万多元。 的确是挺稀奇的。

重庆巫溪农户家里挖出神秘鱼泉每天涌出百斤河鱼是真的?

2,重庆巫溪神秘鱼泉是什么鱼?

重庆巫溪神秘鱼泉,位于巫溪宁厂镇工人街1号。 鱼泉的发现者和所有人李常权老人回忆称,发现鱼泉的过程非常偶然,有一天儿子李贤慧自己挖坑时,突然出水了,并且还从石缝里涌出了不少鱼,父子俩欣喜若狂。后来经过渔业部门实地考察认为,鱼泉涌现的野生鱼大都为2两左右的云南盘鮈鱼。 云南盘鮈鱼,是鲤科盘鮈属鱼类。 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重庆及湖北西部等,滇池及南盘江水系、长江中上游支流、北盘江、元江水系。 喜生活于砾石底质。水质清澈的缓流环境,刮食附着在石面上的周从生物。食性较杂,以低等藻类为主,也食植物碎屑等。性成熟年龄约为3冬龄。生殖季节在4-5月,怀卵量较小,曾统计了5尾鱼的怀卵量,体长90-115mm,怀卵量为350-612粒。Ⅳ期卵巢内的卵粒为浅黄色,卵径为2 .0mm左右。 体延长,尾部侧扁,腹部在腹鳍之前稍平,头部腹而较平,眼后头长小于吻长。吻端圆钝,且较肥厚。口下位。略呈弧形。吻皮向腹而延伸,其边缘具小缺刻呈流苏状。吻皮与上唇相连,下唇特化成一椭圆形小吸盘,后缘游离,中央有一小内垫,表面光滑,紧靠肉垫前部及两侧面有一稍隆起的皮褶呈马蹄形。两侧肉垫与皮褶之间由一深沟隔开,但其后缘与肉质垫之间界线不明显。具须2对,较短。眼位于体侧中轴偏上方,位于头中点之后。眼间距较宽。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离眼前缘较近。 背鳍较大。其外缘内凹,位于腹鳍起点近前方,至吻端比至尾鳍基的距离略短。胸鳍长与头长和背鳍长约相等,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第三、四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其起点至胸鳍基部的距离远大于至臀鳍起点,后伸超过肛门,而不达臀鳍起点。臀鳍较短小,外缘平截,其起点至腹鳍基部比至尾鳍基为小,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叉形,上、下叶等长。肛门位于臀鳍起点之近前方。鳞片中等大,腹鳍基部具一狭长的腋鳞。胸鳍前裸露无鳞,近胸部鳞片稍小。侧线完全,且较平直。身体背部和体侧上半部黑色略带棕黄色,下半部较浅。腹部灰白色,尾鳍黑灰色,上、下边缘从基部出发各有一条较直的黑条纹,福尔马林液中颜色消退。其他各鳍均呈黑灰色。

3,江鳅是什么鱼

江鳅,是鳅鱼的一种,学名叫做泥鳅,属鳅科。 江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此外江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目前国内也有很多观赏用泥鳅,体态和一般泥鳅一样,只是颜色更为艳丽,适合用于家庭饲养及观赏。 扩展资料: 此外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即是美味佳肴又是大众食品,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美味又滋补,还易获得,价廉物美。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小儿体虚盗汗者食用,有助于生长发育,同时适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急慢性肝炎及黄疸之人食用。 尤其是急性黄疽型肝炎更适宜,可促进黄疽和转氨酶下降;同时适宜阳痿、痔疮、皮肤疥癣瘙痒之人食用。 中医认为泥鳅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泥鳅

4,请问这是什么鱼,今天有看到卖这样的鱼,卖家说是江鳅。不敢食用

江鳅是鳅鱼的一种。状似鳝而小,锐首圆身,青黑色。鳞极细小,埋没皮下几不可见。
  一种生长在热带的鲶鱼科鱼类生存在热带的沼泽,水塘,江,河,湖都有。比如云南等地,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不易死亡。云南本地品种体型较小发黄,外来进口品种体型较大发黑。未来品种来自埃及。因为生命力极强在无水的情况下任然可生存几天,繁殖力也很强。此种鱼类在无食物的情况下会发生大吃小强吃弱的情况。

跟其他的泥鳅一样,这个是可以食用的。

5,攀鲈鱼多少钱一斤

2016-03-06 23:45中国水产养殖网 出处:当代水产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274571.html 育苗业者鼓吹:市场规格在4两左右的攀鲈鱼价格约为20元/斤左右,2~3两左右的大约是16元/斤。 “三慢鱼”海南话就叫“Dam Man Bo, 海南话对应的汉字”三蛮婆“ ,Dam Man Wuhttp://www.wfwn.com.cn/zhuangti/xunweiwanning/fengsu/2018/08/03/15487.shtml

6,攀鲈鱼的营养价值

鲈鱼的营养价值有:


1。鲈鱼中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铜、维生素等成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它可以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或气血不足,伤口久不愈合;脾虚水肿;肝肾不足,筋骨不健;胎动不安等。

3。鲈鱼血中还有较多的铜元素,铜能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的功能并参与数种物质代谢的关键酶的功能发挥,铜元素缺乏的人可食用鲈鱼来补充。

4。具有健脾胃、补肝肾、化痰止咳的功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还能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水肿等症状。

5。鲈鱼肉所含的蛋白质(包括各种营养成分)容易消化,适合慢性肠炎、慢性肾炎、习惯性流产者食用。

6。鲈鱼还可治胎动不安等症,准妈妈和产生妇女吃鲈鱼是一种既补身、又不会造成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的营养食物,是健身补血、健脾益气和益体安康的佳品。

7,油桶子鱼学名是什么?

油桶子鱼学名“青占鱼”。 属鲭科,鲐属。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速度大。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均产之。主要有海洋岛、连青石、大沙及沙外等渔场,渔期一般春汛为4~7月份;秋汛为9~12月份。南海沿海全年都可捕捞。 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胯骨有牙。 扩展资料 青占鱼的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食用鱼。据测定,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1.4克,脂肪7.4克,钙20毫克,磷226毫克,铁2.0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29毫克,尼克酸9.7毫克。 据有关资料介绍,鲐鱼体内还含有两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物质:一种叫二十碳五烯酸(EPA),另一种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物质在鲐鱼脂质中含量较高。据日本有关部门测试,EPA含量达到8%~10%,而DHA的含量较EPA为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青占鱼

8,鲽鱼多少钱一斤

大约20元一斤

鲽鱼


鲽鱼又叫比目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潮汕地区常用的,用于包饺子用的“铁脯”其实就是鲽鱼干,用鲽鱼晒干所制。
中文学名
鲽鱼
拉丁学名
Pleuronichthys cornutus
别 称
木叶鲽、扁鱼、皇帝鱼、半边鱼、比目鱼

动物界

鱼纲

鲽形目

鲽科






鲽鱼
体形很扁,而且眼睛都长在同一侧。在脊椎动物中,身体左右完全不对称的只有比目鱼[1] 而已。当游水时,身体左右摆动,但看起来却像尾巴上下挥动着往前游。

比目鱼中,眼睛在身体右侧的称为鲽,在左侧的称为鲆。

鲽鱼[2] 通常躲在沙中,只留眼睛在外面,而且体色会随周围环境而变,极不容易被发现。

体侧扁,不对称,两眼都在右侧。口前位,下颌多少突出,前鳃盖骨边缘一般游离。有眼的一侧暗褐色,无眼的一侧白色。[1]

2生活习性


鲽鱼(5张)


鲽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
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鲽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鲽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
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2]

鲽鱼的眼睛是怎样凑到一起的呢?原来,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比目鱼幼体,完全不象父母,而且跟普通鱼类的样子很相
似。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摆放。它们生活在水的上层,常常在水面附近游泳。大约经过20多天,比目鱼幼体的形态开始变化。当鲽鱼的幼体长到
1厘米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鲽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不同种类的鲽鱼眼睛搬
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鲽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鲽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鲽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鲽鱼眼睛的移
动是比目鱼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鲽鱼已经不适应漂浮生活,只好横卧海底了。鲽鱼是名贵的海产。渔业上把它叫做牙鲆。牙鲆的身体一般长25厘米到
50厘米,最大的牙鲆有70厘米。牙鲆会根据季节的更替,做短距离的集群洄游。在我国沿海,牙鲆有广泛的分布。黄海、渤海的渔民们用海底曳网捕捞牙鲆。新
鲜的牙鲆可以食用或者制作成罐头。牙鲆的肝脏还可以提炼鱼肝油。[2]
蝶鱼头 比较常见的就是 红烧,在家里做是完全可以的,我介绍下:原料:蝶鱼头1个,五花肉片3
、4片(可以不放,放的目的就是让鱼更香)葱段姜片
蒜瓣,米醋5滴,油,糖半汤匙,盐味精适量花椒5粒,大料2瓣,酒少半瓶(酒1加3的水,把鱼头放里面泡15分钟,去腥增鲜)
开始做,锅里放油(比炒菜的多一点)烧开把鱼头粘点面下入 把两面煎绷皮(不粘面 鱼表面有水 很蹦的)下入五花肉在一边
炒一下,下入葱姜蒜,花椒大料炒香,烹醋 加水(刚刚要末过鱼就可以)大火少开,煮5分钟 加入调料 在小火煮5分钟,汤块剩下三分之一时候
大火煮几分钟就可以了。不好吃你来找我。酱油做的颜色是淡了点,但是味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