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学

法国社会学的开创时期
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对社会学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影响。孟德斯鸠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考察了政治制度的变迁,J.-J卢梭则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组成,他们是法国社会学重要的思想先驱。孔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原则出发提出他的社会学构想,认为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现象所特有的全部根本法则进行实证研究。孔德曾长期担任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圣西门的私人秘书,圣西门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设想使他受到很大启发。但他建立实证哲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改良和维护社会秩序,是为了与空想的批判学说相区别。社会学在孔德那里实际上是社会科学的总称,严格地说是一种社会哲学。但他关于社会静力学(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动力学(社会过程理论)的观点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视角之一。这一时期,托克维尔、F.勒普累对法国社会学也有重要影响。托克维尔继承了法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在《论美国民主》(1835)一书中对美国和英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旧制度和大革命》(1856)中运用定性分析方法考察了法国在大革命前后的社会变迁过程。勒普累是经验描述方法的先驱者之一,特别是他对工人家庭和农民家庭的调查,被视为法国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方法的开端。
法国社会学的当代法国社会学的特点
①学科间的交叉影响和跨学科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社会学与哲学的相互交叉和影响日益加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使人们对社会整合和社会均衡的观点产生怀疑,“存在”和“社会含义”的命题成为讨论的主题,而这种讨论往往处在社会学和哲学的边缘。战后对法国社会学影响较大的学科还有人类学和历史学。法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有着历史的姻缘,结构主义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是莫斯的学生,而莫斯直接师从于迪尔凯姆。列维-斯特劳斯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一书中更新了社会结构的观念,在《结构人类学》(1958、1973)中进一步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三种经验分析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社会结构的一般理论,此后在《野性的思维》(1962)和《神话集》第 4卷(1971)中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巫术、宗教、造型艺术、音乐、神话等,提出了精神发展的非连续性原理(亦称观念断裂原理)。人类学所揭示的在社会结构和精神结构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使社会学受到很大的启发。法国新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新史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历史“年鉴学派”,代表人物是M.布洛克和L.费布弗尔。新史学注重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心态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态地理结构等方面的变迁过程,涉猎到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F.布罗代尔对心态结构的分析,曾一度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的时髦话题。在新史学转向社会学传统领域的同时,社会学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联系。对工业社会和社会现代化的研究,是战后法国社会学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研究的必要前提是了解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对传统社会的描述和分析。M.福科对法国社会学也有重要影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历史学和哲学方面。他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发掘以往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尚未涉及的领域,在《古典时期疯癫的历史》(1961)、《诊所的诞生》(1963)、《监视与惩罚》(1975)等著作中,对精神病、临床医学和监狱的历史作了独到的分析,通过一个个微小的侧面揭示了社会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从古典时代向现代的转化过程。特别是《监视与惩罚》一书,在美国被视为越轨行为社会学的杰作,在法国则被列入管理学和组织社会学的必读书。通过福科和列维-斯特劳斯著作的阐述,弗洛伊德在图腾和禁忌的研究中所运用的精神分析方法,受到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广泛重视。②社会统计分析成为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古典社会学的基本方法是定性分析,最早的一批创始人都力图建立一套宏大完备、包容一切的理论体系,此后的研究者研究的目的多侧重于检验、解释和更新学派创始人的理论。到了80年代,人们更注重运用操作理论工具来分析社会现象,“可操作性”成为社会学的重要术语。除了资料搜集、访谈和问卷调查,社会统计方法越来越被重视。例如,对阶级、阶层的分析,过去一直着重于建立理论解释模式,1950年法国对社会职业阶层(CSP)实行正式分类编码后,这方面的研究大大深化了。法国社会学的一切经验性分析都离不开两个权威统计机构,即国家经济研究和统计中心 (INSEE)和国家人口研究中心(INED)公布的资料和数据。它们定期提供大量系统的数据,较之文献搜集和个案分析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使大范围的社会分析成为可能,也使社会学的研究得以进入更加精确的微观领域。③社会学日趋分化和多样化。社会学在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不断地在自身界定中与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基本划清了学科界限。与此同时,社会学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政治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先后从社会学中分离出去,或者成为独立的学科,或者并入其他的学科。社会学朝着更加多样化、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传统分支学科外,劳动社会学、企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行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宗教社会学、艺术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等分支学科逐步在社会学的母体中成长起来。在多样化的趋势下,法国社会学更加注重学科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合理化。④社会学的职业化特征日益明显。过去,社会学主要是围绕着教学和研究而发展,多数学生是把社会学当作一门补充知识来学习的。从1958年开始,法国设立了社会学学士文凭。从1975年起,20多家大学和研究所先后设立了社会学“深入学习文凭”(DEA,相当于博士资格文凭)和“高级专业文凭”(DESS),1976年以后又设立了社会学博士文凭。越来越多的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行政机构等实际部门工作。到80年代后期,法国社会学家的人数已从战后初期的10多人发展到1000余人。他们大都经过城乡发展、劳动、企业、家庭、公共政策、公众舆论、社区等方面的专业训练,除了教学和理论研究外,主要从事三个方面的职业活动:在专门业务研究机构工作,通常是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制订和实施各项调查计划,并运用统计手段进行资料分析,向有关部门和人员写出评估或预测研究报告;在企业或行政机构的职业培训中心工作,主要对各类职业人员进行社会学应用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培训;在咨询事务所工作,主要就社会流动、组织机制、企业规划、民意趋向、人员就业等实际问题提供咨询,这种咨询事务所多数与一些国营企业或私人企业签有长期的咨询合同。法国社会学经过150余年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较为完备的、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在理论上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新的突破,它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实际功能也逐步得到社会的公认。
社会学一词是谁提出的
孔德发明了社会学一词。“社会学”是一门新的学术范畴。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
“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Auguste Comte)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原本他用“社会物理学”来称呼这个新的学科。他的贡献主要是他使得社会科学终于脱离了人文领域。他的社会学理念是典型18世纪的:他相信所有人类活动都会一致地经历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果一个社会可以抓着这个阶段,它就可以为社会病开出有效的药方。
马克斯·韦伯第一本以社会学为题目的书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所著。在美国,1890年肯萨斯大学的“社会学元素”是社会学第一个课程[1],[2],1892年芝加哥大学由艾比安·斯摩尔成立了美国第一个独立大学学院,他也创立了“美国社会学学报”[3]。1895年,法国波尔多大学成立了欧洲第一个社会学学院。 1904年伦敦经济及政治学院成立了英国第一个社会学学部[4]。1919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1920年Florian Znaniecki在波兰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
第一次关于社会学的国际合作发生于1893年。当时 René Worms 成立“社会学国际小学院”,最后与创立于1949年的国际社会学家协会合并[5]。1905年成立的美国社会学协会是今天世界最大的社会学家协会。
19世纪至20世纪有一群古典社会学家冒起,例如:卡尔·马克思、Ferdinand Toennies、埃米尔·涂尔干、帕累托及马克斯·韦伯。正如孔德,他们都不会自视为社会学家。他们的工作涉及宗教、教育、经济、心理学、道德操守、哲学、神学及其他学术范畴。当然他们在社会学上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特别是卡尔·马克思更是经济学重要巨头。
早期由孔德带出的理论研究方式是模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相同的方法学来探讨社会现象。强调以经验、实证和科学方法为社会学扎实的基础。这个方法学称为实证主义。
19世纪早期以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手法来研究社会生活受到了德国的狄尔泰、海因里希·李克尔等新孔德主义派哲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自然世界跟社会世界是不同的,人类社会有独特的范畴如意义、符号、规则、道德规范及价值。这些元素产生了人类文化。马克斯·韦伯根据这个观点发展出“反实证主义”的诠释社会学(Interpretive Sociology),强调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的主观意义。它跟反自然论有密切关系,使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人类及文化价值。这导致难以为主观客观研究分野的争论并影响了诠释研究。因特网时代也催生了社会学的新分支-公共社会学。
最后,自然科学实际上并没有取代其他的社会科学,而是变成强调对象和方法的另一种形式。今天,社会学家通常通过比较法来研究人类组织和社会制度,特别是在复杂的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中。从20至21世纪来看,社会学的研究也应该是突飞猛进的时代。
大多数法国历史学家认为,现代社会是由()产生的。
大多数法国历史学家认为,现代社会是由(启蒙运动)产生的。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ärung),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促进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同时,其启蒙思想也成为半封建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法国社会学的学科扩展时期
60年代以后是法国社会学的学科扩展时期。这个时期有4位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P.布迪约、A.图伦、M.克罗济埃、R.布东。布迪约以研究教育、社会权力和社会阶级而闻名,1982年起成为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院士。他最早把结构方法引入社会学,建立了社会系统中的“关联”概念,从而与传统社会学的“实体”概念决裂。他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学概念,如“生存状态”、“场”、“交易”、“象征性权力”等,这些都成为欧洲大陆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范畴。图伦是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的教授,社会运动研究所的创始人,在工业社会学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著有《行动社会学》(1965)、《后工业社会》(1969)、《工人运动》(1983)、《再论行动社会学》(1984)等。他对社会运动和社会行动有创造性的研究,最早提出“文化趋向”和“历史行动体系”等概念。他的社会学建立在“历史性”的概念之上,这个概念意味着社会行动者本身可在现有的机构以外创立社会。他认为,西方传统的工人阶级正在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社会运动。他还试图建立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认为英国当年的工业起飞是依赖于蒸汽机和国际贸易;德国的工业成就是依赖于德国式的工业组织、科学组织和军事组织;美国建立自己的经济地位是依靠技术和企业精神;日本经济的崛起则是以一种东方文化为基础,是依赖于一种企业哲学。因此,西方应重新反思自己单一的理性原则,建立一种具有集体文化价值的企业组织形态。克罗济埃是巴黎政治学院教授,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官僚制现象》(1964)、《封闭的社会》(1970)、《行动者与体系》(1977)。克罗济埃在思想上深受美国经验操作方法的影响。在组织社会学方面,他特别注重理论的实效性和具体的实例诊断,从50年代起就对各种社会机构进行实际分析,80年代以来主要剖析了医疗、企业和新闻机构。克罗济埃一直致力于把组织社会学改造成为一门实用的机构管理学科,同时在基础组织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是较早把美国经济学家H.A.西蒙的组织决策理论介绍到法国的学者之一。布东是法国社会学方法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社会学方法论的研究,著有《社会学方法》(1973)、《社会的逻辑》(1979)等。布东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3种认识方法:①经验的认识方法。它忠实地描述社会的进化和变迁,而不是去寻找所谓历史的规律和断裂。②实验的方法,也可称为自然法则的认识方法。它试图确定历史和现实中的趋向、周期规律和因果联系,即寻找人们常说的宏观规律和结构规则。③假言演绎的认识方法。即从假设出发演绎出结论,运用“模式”来解释、说明和理解现实。在布东看来,前两种方法属于传统的方法,而假言演绎的模式方法是近几十年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最通用的方法。模式并非形而上学的抽象,它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理解现实;模式也不是预测的工具,人们不应指望模式会支配社会的变化。80年代以来,布东挑起了关于现代社会学基本方法论方面的个体分析方法和整体分析方法的争论,他重新解释韦伯的个体分析法,与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结构主义方法和功能主义方法相抗衡。以这 4位有影响的学者为核心分别形成当今法国社会学的四大学派,即布迪约的批判结构主义学派、图伦的社会行动研究学派、克罗济埃的战略分析学派和布东的功利主义学派。它们有4个研究主题:社会整合、社会冲突、行动者的计划、系统的逻辑。布迪约的结构批判主义借助统计方法解释系统中人的行动,从而在不同的层次建立起不同的行动结构。图伦的社会行动研究注重揭示一般行为背后的那些改变社会状况的行为。克罗济埃的战略分析强调研究者的介入和具体情况的分析,寻找通过分析行动者的相互作用来揭示决策的具体过程,要求研究者在验证自己的假设时考虑到所有行动者的目的。布东的功利主义则试图运用数学模式,把表面上远离经济的社会行为按照理性的原则归纳成一些利益的分析模式。在当代法国社会学分支学科研究上有建树的有:J.-D.雷诺的劳动社会学、H.孟德拉斯的农村社会学、H.雷蒙的都市社会学、M.塞加伦的家庭社会学、J.迪马泽迪埃的闲暇社会学,等等。
在托克维尔看来,大革命为什么会在法国爆发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1799年在法国发生的一场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一起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年7月29日-1859年4月16日),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因反对他称帝而被捕,获释后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之后主要从事历史研究,直至1859年病逝。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社会学为什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法国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法国特定历史时期,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对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世界史学界看法众多,难成共识。在中国,以热月政变作为大革命结束标志比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