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地球新时代

新时代环保人的行动对地球是套路还是真爱?
新时代环保人的行动对地球是套路还是真爱?
提示:

新时代环保人的行动对地球是套路还是真爱?

新时代环保人的行动对地球是真爱,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一些人别有居心,是对地球的套路。地球环境恶劣,现在已经成为人类发展最大的障碍。人类过度排放有害物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在导致全球的气温在不断的上升。树木的砍伐也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也严重的缺乏。 大量的污水一次性泡沫流入海洋也威胁着海洋生物,大量的塑料很难被分解,被带入海洋之中,经过了风化之后,就会变成非常细小的塑料粒子。这些塑料颗粒会被鱼类包括贝类给吞噬在很多一类的体内都能够发现塑料粒子,而这些塑料粒子最后又经过一类进入了我们的体内。最终都是恶性循环的,我们怎么对地球,地球最终会把全部还给我们。山上的树木变得更茂盛了,不会每一次下雨的时候就有黄泥水流下。 经过了一些环保行动,现在的环境已经有所改善,虽然说改善的不是那么多,但是初有成效。孩时的小河流边曾经已经见不到小鱼小虾,而现在小河已经变得清澈见底,恢复了往日的美丽,鱼儿们在河里面游荡着。 但是总有一些人打着环保的名义进行套路,这些套路里面都是满满的利益。不管是曾经的环保道路上,还是现在的环保道路上,都有这样的人,比如说曾经的环保少女、还有一些商家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环保,然后各种套路 等。有些人总是打着环保的名头来作秀,然后从中获取利益,这些利益到底是什么?也许只有他们能知道。 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制品这都是环保的行动, 对每个人培养一种环保的意识迫在眉睫。只有环保的意识进入人们的生活每一刻,才能够真正的树立环保意识。

关于郭沫若的资料
提示:

关于郭沫若的资料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扩展资料: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提示:

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 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扩展资料: 流亡日本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安庆“一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 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