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之王

被称为"钢琴之王"的是谁?
是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发作,在德国逝世,享年75岁。 扩展资料 献身于宗教 李斯特一生中的第一个真正的挫折来自他的初恋。他很不幸地爱上了他的钢琴学生--一个贵族的女儿,当时他俩都是十六岁。就在他们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时,那位贵族父亲粗暴地、干脆利落地终止了他们的交往。 年轻的李斯特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位早已赫赫有名的音乐天才,从不认为自己有不及他人之处,而此时他却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个贫民出身的艺人而已,那道无形的阶级鸿沟无情地将他关在了幸福的大门外。 少年李斯特在剧烈痛苦之中,做出了他的决定:献身于宗教。因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人人平等。他的母亲反对这个决定(父亲刚刚去世不久),理由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做一个神职人员。 但是李斯特很坚决,一时间他放弃了钢琴,整日埋头于《圣经》,或是狂热地在教堂祈祷,他在音乐界的销声匿迹使得一些人以为他突然去世了,甚至一本正经地在报纸上发了讣告。转机是由几个朋友带来的,他们拖他去听音乐会,又带他去巴黎著名的艺术沙龙里听名人讲演,这些方法的确有效,慢慢地,他内心深处郁积的痛苦不再那么沉重了。
钢琴曲的作曲家有哪些?
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有“钢琴诗人”之誉。作品:《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革命练习曲》、《离别练习曲》、《一分钟圆舞曲》、《降E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作品:《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第三首》、《帕格尼尼练习曲”钟“》、《降D大调音乐会练习曲”大海》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作品:《童年情景》、《蝴蝶》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作品:《匈牙利舞曲》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作品:《天鹅湖》、《咬核桃人》、《第一钢琴协奏曲》、《1812序曲》、《第四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
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曾与同时代的哲学家尼采有过交往。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漂泊的荷兰人》
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作品:《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作曲家,作品:《无言歌》、《仲夏夜之梦》
誉为钢琴之王的作曲家是谁 弗朗茨·李斯特/11岁闻名世界
说起李斯特相信懂音乐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被誉为"钢琴之王"的美称。弗朗茨·李斯特十一岁就出名,还受到贝多芬的赏识。"钢琴之王"的美称不只是指他的音乐,还代表着一种风度。
钢琴之王弗朗茨·李斯特
在音乐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钢琴之王”弗朗茨·李斯特,李斯特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是李斯特创造了背谱演奏法,被誉为"钢琴之王"的美称。
这位浪漫艺术大师的演奏技巧、弹琴艺术似乎具有一种魔力,他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首创了背谱演奏法,还有其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因此他得到了“钢琴之王”的美称。同时他又是一位才能卓著的作曲家,创造了交响诗体裁,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风格。创作有著名的《浮士德交响乐》《匈牙利狂想曲》《但丁神曲》等。
钢琴之王李斯特六岁起学习钢琴,曾师从于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十一岁时举行了演奏会,轰动了维也纳的音乐界。一次,在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魅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天赋还有自身的勤奋成就了一代音乐大师,可就是这样一位集万千宠爱的音乐界天才,当面对普通民众时并不是恃才孤傲。而是以一种平和宽容之心对待。功成名就的他一天路过德国的一个小镇,恰逢小镇里一位钢琴师将要举行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钢琴演奏会的女钢琴师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钢琴师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上一页 0 /2 下一页
弗朗茨·李斯特是谁?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的生平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4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人物生平 1811年10月24日出生于雷汀。 1820年 拜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为师学习钢琴演奏。 1826-1851年 创作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 1828年 在巴黎定居,在住处教授音乐。 1831年帕格尼尼来到巴黎,他极大地启发了李斯特的想像世界和音乐世界。 1830年 出席聆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并将其改编成钢琴曲。 1833年 在肖邦的巴黎寓所中邂逅了玛丽·达古伯爵夫人。俩人去日内瓦同居。 1837年 创作《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玛丽在义大利科摩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科西玛。 1840年 结识罗伯特·舒曼和理查德·瓦格纳。 1842年 与玛丽的关系终止。 1847年 到基辅演出时,邂逅卡洛琳·冯·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 1848年 创作《前奏曲》。 1851年 创作《玛捷帕》。 1852年 创作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55年 创作《但丁》交响曲。 1865年 加入圣方济修会,并取得了神父的头衔。 1869年 他的学生奥尔加成为他的新情人,这段恋情非常快便结束。 1875年 匈牙利李斯特学院创立。 1886年7月31日深夜在拜罗伊特去世。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4日生于匈牙利雷汀 ,幼年即为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演出(受到英王乔治四世接见)。1823-1835年住在巴黎,与柏辽兹和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名流交往。他享有风格趣味华丽非凡的钢琴炫技大师的声名,盛极一时。1833年起与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同居,生子女三人,女儿科西玛先嫁比洛,后嫁瓦格纳。1840-1847年,在欧洲、俄国等地巡回演出,与卡洛琳·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同居。1848-1859年,任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1850年指挥《罗恩格林》的首演。这十年也是李斯特自个的创作丰收的年代:作有《浮士德》 和《但丁》2首交响曲、12首交响诗和其他非常多作品。1860年起住在罗马艾斯特庄园,1865年接受低品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这一时期创作非常多宗教音乐,包括《圣伊丽莎白轶事》和《基督》。1869年起,往返于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其风流韵事仍为全欧洲的话柄。最后5年致力于教学工作,门生中有西洛蒂、拉蒙德和魏因加特纳等人;同时,创作进入重要的新阶段,每首作品的和声都有重要创新,如《愁云》和《死神恰尔达什》,预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1886年75岁生日巡回演出,重访巴黎和伦敦,同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在女婿瓦格纳家中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义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这种辉煌浪漫。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李斯特将原来背朝听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面,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而且形成了辉煌浪漫的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他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晚年的李斯特,开始收敛了他的炫目的技巧,尤其在他的晚年小品中,看似简单的音符,内中却暗藏了深不可测的玄机。
著名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有哪壹些作品?李斯特经典名作介绍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义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1.爱之梦 《爱之梦》,S541,实际上是3首夜曲,据乌兰(1788-1862)与符利拉德的诗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编曲。共三首:⑴据乌兰的《高贵的爱情》而谱曲,富于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调。⑵据乌兰的《神圣的死亡》而谱曲,极慢板,E大调。⑶据符利拉德的《尽其所能爱的去爱》而谱曲,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 2.森林的呼啸 李斯特从青年时代开始受肖邦、帕格尼尼等人的影响,苦练钢琴技巧,成为首屈一指的钢琴演奏家。此后他也作了一些肖邦式的练习曲。《森林的呼啸》是李斯特呈现给其弟子普鲁克纳的《两首演奏会用练习曲》之一,这两首乐曲作于1862-1863年。热爱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本是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一大特征,而写作此曲时作曲家已洞悉人世荣则极盛、逆则难逾的真谛,他于罗萨利奥圣母修道院所在的马里奥山冈俯瞰俗世,写出这富於哲理的名曲有其个人的感受。李斯特把音乐从近乎耳语的声(pp,极弱),发展到飓风般地撼天气势(fff,最强),表现了鬼斧神工的浪漫主义大家手笔。 3.汤豪舍序曲(钢琴改编版) 《汤豪舍》原是瓦格纳创作的三幕歌剧。作于1842-1845年完整标题为《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演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音乐进入舒展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好像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进行伫列。而《汤豪舍序曲》可以说是整个故事情节的缩影。整首作品不但技巧繁复且气势磅礴。有三个部分构成,中间部分表现 *** 感的维纳斯堡的世界,前后两个部分是虔诚的朝圣者的音乐。而且这是一首结构巨集大的歌剧改编曲,从各种快速音阶、琶音、双音到左右手跳跃的八度、和弦,是典型的李斯特笔下的炫技式作品。 4.梅菲斯特圆舞曲1号 此曲也常被译为《魔鬼圆舞曲》,因为梅菲斯特就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这部作品原来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将它改编成约10分钟长的管弦乐交响诗,而后又将其发展成共约70分钟长的三乐章交响曲《浮士德》中的终乐章。钢琴版的《梅菲斯特圆舞曲1号》堪称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 5.前奏曲 李斯特13首交响诗中的第三号,是李斯特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该曲最初写于1844年,是根据法国诗人奥特朗的诗作《四元素(风、水、星、土)》谱写的合唱套曲的前奏部分,1854年李斯特将其改写为独立的交响诗,并配上了另一位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作《诗的冥想》中的一篇。1854年2月23日,李斯特在魏玛的音乐会上亲自指挥了该曲的首演。 6.b小调钢琴奏鸣曲 《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确是完成于1853年,并于次年题献给罗伯特·舒曼的,以回报舒曼1839年题献给李斯特的《C大调幻想曲》。这是一部巨集伟的作品,它完全摆脱了古典奏鸣曲的那种「调性游戏」的束缚,不论是在情感的表述还是在结构的建筑上,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凝结了他的人生遭遇和对一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