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

一幅奇妙的对联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缺一少十》打一个成语,聪明的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
奇妙的对联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对对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了。这件事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反思。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根。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国民对民族文化分外珍爱。大家稍一留意就不难发现,这几年的春节晚会,元宵节都或多或少地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对联。像赵本山小品里的“上联:吃吃遍人间美味不要浪费;下联:喝喝尽人间美酒不要浪费;横批:吃好喝好” 甚至都妇孺皆知了。但我身边的一位老农民却跟我说:“小品中的这段插科打诨实在算不得一副工整的对子。”那么,工整的对联应符合哪些基本规范呢? 二、检查预习 1、对联由 上联 和 下联 组成,要求 对仗工整 , 平仄协调 。 2、对仗的要求是 平仄相对 、 字数相同 、 结构相当 。 3、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 ,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仄声 ,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 。 4、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助词对助词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 等(请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6、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 阴平 和 阳平两种,仄声包括 上声 和 去声两种。 三、欣赏对联1、对联的`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衷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 2、请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对联欣赏”请任选一副对联加以欣赏、品味。 我最喜欢第 副对联,理由是: 下面是对联的释义,请根据释义选出你喜欢的(供参考): 四、对联作法 1、对联的写作方法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①正对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派春光明四海;万枝桃李艳三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夫妇共谱劳动曲;男女同讴致富歌。 ②反对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莫忘当年创业苦;春看今朝生活甜。 又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铺张浪费损家害国;勤俭节约积少成多。 ③流水对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 如:江河无止终而为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又如:但使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 五、课堂小练 1、举几个列举几个名人励志联 ①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为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②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此联为周恩来同志所作) 2、下面几副对联已经打散,请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 A、人梯巧搭登攀路水深不乏破浪舟 B、学海无涯勤可渡阵阵渔歌卷春风 C、山高自有人行路雨滋桃杏万户红 D、风吹杨柳千门绿书山有径志能攀 E、点点轻舟腾巨浪心血勤浇栋梁材 3、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与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调整下联为: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完成大练118页第5题
高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一《奇妙的对联》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赏析名联;尝试对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 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亦可让学生讲述课外搜集的有关对联的故事)。 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 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指导学生根据对联的常识完成课本练习。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 要求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即可。 (2)上联:一代文章推《子夜》下联:毕生心血似《春蚕》 (要求学生按照对联的基本要求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 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以及欣赏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 2、师生共同赏析课本名联,要求学生讨论说明来历和妙处,教师适当点拨。(见课本) 3、妙联撷趣。(多媒体显示教师与学生辑录的妙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奇联共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示) 名胜联: ①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岳阳楼·范仲淹) ②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醉翁亭·欧阳修) 哀挽联: ①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洒泪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②千古奇冤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岳飞) ③恩泽曾为天下雨来仪不愧古人风(周恩来·藏头联) ④此志得舒为民舍予(老舍) 谐讽联: ①昔具盖世(该死)之德今有罕见(汉奸)之才(讽刺汪精卫) ②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含义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行业联: ①闻香下马知味停车(饭店) ②由此登堂入室任君平步青云(鞋店) ③虽为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 ④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南西北四方宾至如归(宾馆、旅社) ⑤常留桃李春风面聊解蒹葭秋水思(照相馆) 集句联: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店) ②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 (传说一士人家贫,欲与朋友祝寿,无钱买酒,遂以水代酒曰:君子之交淡如,其友笑答:醉翁之意不在。上联出自《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下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主人有意隐去“酒”字,足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和高雅的志趣决非泛泛的“酒肉”之情可比。纯朴友情,尽在对中。) 妙联撷趣: ①曹梦德兵败赤壁刘欢孙悦汉高祖封侯洛阳萧红韩寒 ②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增字联] ③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减字联] ④感时溅泪恨别惊心 ⑤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黄埔军校大门联,后来有人巧妙的换了“请”和“莫”两个字的位置,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此环节由学生讨论发言说明妙处,教师适当启发、点拨补充) 四、板块三: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多媒体显示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教师启发、点拨) 1、给出上联对下联。 ①上联:行千里路下联:(读万卷书) ②上联:精卫填海下联:() 精卫填海雪中送炭 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锦上添花 望梅止渴绳锯木断 画饼充饥水滴石穿 2、对联寻亲: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①发愤识遍天下字②雨滋春树碧连天 ③腊梅吐芳迎红日④学海无涯勤可渡 ⑤书山万仞志能攀⑥立志读尽人间书 ⑦绿柳展枝舞春风⑧风送花香红满地 (①⑥、⑧②、③⑦、④⑤) 3、对联与生活息息相关,凡眼前景、身边事皆可入对联。请根据所提供的情境作集句联。 ①今天,青春年少的学子、博学多才的老师和可亲可敬的长者济济一堂,辑一副对联,描写此盛况。(参考:群贤毕至,谈笑有鸿儒;少长咸集,往来无白丁。) ②辑一副对联,表达你和远方的朋友之间的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高考对联集锦:(多媒体显示)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1、扫千年旧习() 2、祖国江山好() 3、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五、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 1、课外继续搜集妙联。 2、继续完成对联练习题。 3、为学校图书馆和宿舍各写一副对联。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奇妙的对联》导学案
一、联林趣事
谢缙巧对曹尚书
明代翰林学士谢缙,是个有名的才子。据说,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 “神童” 。他家与曹尚书府第的竹园相对,于是他便在自家的大门上写了一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第二天,曹尚书见了很不愉快,命家人曹保去问是哪个人写的。一打听,原来是卖水的贫民谢通之子谢缙写的。曹尚书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命家人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谢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忙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谢缙见后又在对联下面各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感到十分惊奇,即命家人曹保把谢缙叫到府上。当谢缙来到曹府时,不料大门还关着。谢缙当时高声指斥:“正门不开,非迎客之理。”
曹尚书在门内说:“我出几副对联,如果你对得上,我便开中门迎接。”于是,念了上联:
小犬无知嫌路窄;
谢缙对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又念一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谢缙闻声对道:
盗者休来道者来。
曹尚书见谢缙对答如流,连称 “奇才”,当即开了中门迎接。谢晋身穿绿衣,个子矮小,走起路来连蹦带跳,曹尚书便又挖苦他:
出水蛤蟆穿绿袄;
谢缙见曹尚书身着红袍,老态龙钟,不假思索地答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听了觉得很尴尬。待谢缙进入府后,便问:“谢学生,你父母做何生意?”谢缙想起父亲起早摸黑,沿街卖水,早晨、夜晚水桶映照着太阳月亮的光华;又想起母亲在家纺线织布,双手灵巧操作的情景,于是回答道: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曹尚书听了,不得不惊服谢缙的奇才。
读了上面这个故事,你一定也能想起来不少关于对联的趣事吧。写下提要,课堂上给同学们讲一讲。
二、了解对联常识
1、对联由 和 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 , 。
2、对仗的要求是 , , 。
3、词性相同是指名词对名词, , , ,
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4、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
, 等。(请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 、 两种,仄声包括 、 两种。
6、对联讲究平仄,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因为一般仄声短促,平声舒缓。
三、欣赏对联
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 对 ,均为颜色词; 对 ,均为地理名词; 对 ,均为天文名词; 对 ,均为形容词; 对 ,均为珠宝名称; 对 ,均为动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2.揭阳一中校庆联:
癸亥创书院,岐山毓秀,榕水钟灵,喜看桃李争荣,流芳万里;
甲子庆校诞,嘉宾贲临,群贤兴会,欣祝鲲鹏展翅,奋翮九霄。
此联文笔庄重,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联语以干支纪年开始,“癸亥创书院”、“甲子庆校诞”,一开头就巧妙地以 、 两字点明主旨。接着,灵活地运用句中自对格式,以“岐山毓秀”对“榕水钟灵”,“嘉宾贲临”对“群贤兴会”,写榕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和揭阳一中校庆时的盛况。最后,再以 、 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联语活用比喻修辞格,把济济人才喻为 ,把他日大展鸿图喻为 。全联以“流芳万里”和“奋翮九霄”结尾,极具力度,极有气魄。
3.看教材78页,说说对应“孙行者”的几个下联好在哪里。
4.看教材78页,指出“对联欣赏”部分涉及到的人物与名胜。
5.下面是一组行业对联,请连线,使它与相关行业对应。
千秋伟业千秋福 一寸光阴一寸金 饭店
察及秋毫如照烛 看来老眼不生花 照相馆
一剪喜成百家愿 寸尺巧量万客心 理发店
但愿世间人长寿 不惜架上药生尘 钟表店
体态须眉都活泼 心神毫发不参差 眼镜行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中药铺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裁缝店
四、学对对联
1.下面几副对联已经打散,请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
A、人梯巧搭登攀路 水深不乏破浪舟
B、学海无涯勤可渡 阵阵渔歌卷春风
C、山高自有人行路 雨滋桃杏万户红
D、风吹杨柳千门绿 书山有径志能攀
E、点点轻舟腾巨浪 心血勤浇栋梁材
2.下面是几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扫千年旧习
下联:
上联:祖国江山好
下联: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
上联:大地春回,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
下联:
五、拓展延伸
查阅、复习学过的古诗文,包括你在课外所学,从学习、友情、做人、立志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辑一副对联。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