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三国

蜀汉后期除了姜维,为什么就不出名将呢?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大家时常听见那么一句俚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其中的廖化,是曾经的关羽的主薄,是蜀汉中后期一位较为果断的武将,在70多岁高龄的情况下,还出任先锋大将,率军抵挡曹魏的侵入。进而侧边体现出蜀汉的人才凋零和匮乏,尤其是军界层面没有独挡一面的大将。殊不知,实际上,蜀汉后期除了姜维,就没什么大将,这是为什么呢? 在蜀汉历史上,大家最了解的当属“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这五位勇将了,她们可以是这一时期的翘楚,中期,也是有天地出名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和镇北大将军王平,镇南大将军马忠,车骑将军邓芝等这几位了。后期,除了姜维这名大将军之外,也有卫将军诸葛瞻,右大将军阎宇,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等。 殊不知,后期这种高级大将之中,唯有姜维称得上一代名将,别的的都归属于中等偏下,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阎宇在援救成都的过程之中,不知去向,张翼和廖化在刘禅撤兵以后,也迫不得已撤兵钟会。 蜀汉的亡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由于优秀人才的匮乏和凋零,以致于邓艾奇袭江油城,马邈兵败撤兵,兵临成都城下,志大才疏的诸葛瞻战死,诺大的主城里的清朝官员居然无一想法,仅有谯周有认为,或是撤兵。那麼为何蜀汉后期不知名将呢?原因其实不是很难。 1、全局性原因:选拔人才规章制度的缺少了解蜀汉历史的,大家便会发觉,在蜀汉最终的几回战争之中,带兵之将,并不是军二代便是官二代,真真正正在行伍出身一步步爬上来的屈指可数,魏延算一个,可惜含冤而死,姜维也算一个,可是却也是诸葛亮器重破格提拔,或是降将真实身份。在汉末三国阶段,就欠缺一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章制度,那时候的具体形式是征辟、察举,直到曹魏搞出九品中正制,也只是针对士族罢了。 2、关键原因:人口基数少,蜀汉经济偏弱相对性曹魏中原正溯来讲,蜀汉处在偏僻的地方,自身文化内涵浅陋落伍,经济并不是很比较发达,再加上去年争霸,造成人口基数少,蜀汉亡国之时,仅有90万户人口数量,那样的情形下,优秀人才的欠缺是相当严重的。 3、关键原因:对本土士族政治打压刘备进川时,手上的关键能量是荆州派系和原从派系的,之后平定县益州,蜀汉集团,也就变成了益州本土派系和东州派系,荆州派系和原从派系并存的局势,而荆州人是刘备入蜀时的的核心力量,也是蜀汉的支撑点能量。刘备和诸葛亮阶段,还略微好一点,尽量稳定了多方,比如用张裔代行王府府事,娶吴壹的亲妹妹,破格提拔李严等,可是诸葛亮去世后,后期当权的并不是荆州籍便是元从的官二代,益州籍称之为是神经中枢的也就平宰相事的马忠,别的为尚书令或有录尚书事的,除了汝南陈祗外全是荆州籍。对本土士族政治打压变成蜀汉后期流行,进而造成汲取本土优秀人才的根源断决。 4、关键原因:蜀汉军事人才的早逝严重不论是在刘备和诸葛亮时期,基本上因为战争的频繁,及其各种各样别的原因,初期的一些大将纷纷过世很早以前,年轻一代的也许多早逝。例如初期就追随刘备的名将,例如张南,冯习,傅彤等,全是志虑忠纯,作战勇猛之辈。可惜夷陵之战全被刘备消耗光了。中期大将魏延、张嶷等。年轻一代的,关兴,张苞,诸葛乔等。
姜维为何会投降蜀国呢?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少时父亲在外征战,他和母亲住在一起,研习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 12岁从军,屡立战功,有威名,天水人称“麒麟儿”。 后,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也有一说法是,因为平叛羌、戎之乱有功,积累至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和天水太守马遵一同抵抗,诸葛亮大军来到后,周边四县不战而降,蜀汉大军得到百姓欢迎(在三国早期,刘皇叔的名号还是挺管用的,蜀汉被视为汉室正宗,曹魏则是奸臣所建立的之国,老百姓的正统观念还是满强烈)。 马遵见状,心理就有疙瘩了,开始疑神疑鬼,觉得本城及部署也有心怀不轨之人。 前面说了,姜维从小喜欢郑玄学说,郑玄是儒家大师,可是王朝统治正统观的代表性人物,姜维当然深受影响,这也让马遵不由得不心存怀疑。 诸葛亮懂得这个心思,不进攻姜维据守的城,专门攻打其他城池,这更让人怀疑了。为了防止不测,马遵撂挑子,跑回上邽,姜维一看,率部追到了上邽,努力自证清白,但这个也没法自证呀,马遵当然不相信。没有办法,姜维又带领心腹去其他的魏国城池,也许收到了马遵的警告,其他城池的太守也不接纳姜维。跑来跑去,魏国的地方官就是不相信姜维,他走投无路,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诸葛亮又使用了攻心计,把姜维的母亲接过去,做思想工作,前面也说了,姜维自小与母亲生活,是个大孝子,母亲劝说他投降,他最后下定决心降了。 当然,我认为,诸葛亮的个人魅力也有,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可是大名鼎鼎,即使对手,对他也是仰望。 姜维作为三国文治武功都是拔尖的人物,对诸葛亮这样的天才当然也是敬仰,并愿意一起共事。 事实上,也是如此。诸葛亮这次北伐虽然因为街亭之败功告垂成,但是他对于收服的姜维却是很器重:“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谁是三国里的三大名将
【白羊张飞】
长阪坡上张飞据水断桥一声大喝,惊得曹军人仰马翻而退。展现白羊座豪侠爽快、一马当先的精神。【金牛董卓
】
董卓大权在握后到处收刮百姓,并在长安城外,别筑郿坞,藏尽天下金银财宝,俊男少女,与美人貂蝉共享荣华富贵,可说是个会享受的金牛座~~
【双子杨修
】
杨修,博学能文,才思过人,后因多言贾祸,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斩首。双子座善于言语也困于言语。
【处女诸葛亮
】
自比管仲乐毅,一生忠心辅佐刘备,精通阴阳五行,善能步罡踏斗,料敌如神,善于用计,是个标准的神秘兮兮处女座。
【双鱼刘备】
双鱼座心地仁慈,爱哭,撤离襄阳一役,军民十余万跟随同行,诸将皆劝暂弃百姓,但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摩羯曹操
】
从小聪明机警,有侠气。被人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生用人重才不重德,只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是标准的摩羯座。
【狮子关公】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显示狮子座光明磊落之作风~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顶级名将,只有这八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之时,群雄并起,名将辈出。可以说,一部三国史,就是一部英雄史。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三国战场,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缔造了一段段不朽的军事传奇。
纵观整段三国时期,名将不计其数,但顶级名将却是屈指可数。在我看来,所谓顶级名将,必须具备两个核心要素:一是超乎寻常的统军能力;二是异于常人的战略眼光。按照这一标准,三国时期的顶级名将只有以下八位(注: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位:周瑜
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中极具盛名的儒将!
周瑜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可以说,一把赤壁大火,烧出了周瑜的名声,烧出了三分天下的态势。周瑜才兼文武,精通兵法,长于统军,堪称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将!
第二位:张辽
字文远,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首。
张辽早期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吕布下邳败亡后,归顺曹操。此后,他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
濡须之战后,张辽与李典、乐进等镇守合肥,并多次击退孙吴的进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
可以说,在整个曹魏政权乃至整个三国时期,张辽的军事才能都是一流的。能让孙权闻风丧胆的曹魏将领,只有张辽一人!
第三位:关羽
字云长,东汉末年顶级名将,《三国演义》尊其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
他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
可以说,在整个三国时期,能让曹操和孙权同时感到害怕担忧的军事将领,只有关羽一人。尽管后世对关羽有了一定的神化,但关羽的军事才能在整个三国时期无疑是一流的!
第四位:吕蒙
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也是东吴历史上继周瑜之后的又一位杰出儒将!
吕蒙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他以胆气著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可以说,吕蒙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於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他一生战功赫赫,先后勇斩陈就,破黄祖、朱光;智擒郝普、关羽。
第五位:张飞
字益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蜀国五虎上将之一。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少年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张飞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张飞自跟随刘备后,屡立奇功,深得刘备器重。具体战绩如下:
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但不能否认的是,张飞的军事才能同样是一流的,具备着独当一面的军事能力!
第六位:陆逊
本名陆议,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入孙权幕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
历史已经证明: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其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第七位:邓艾
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在作战中,邓艾擅长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军事和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八位:陆抗
字幼节,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丞相陆逊次子。
陆抗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
可以说,陆抗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
你知道谁是三国堪称完美的名将吗?
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历史名将,但是大部分人都有缺点,例如关羽虽然武艺高强,重情重义,但是他后期傲慢自大,不懂得处理外交关系,导致了死亡。然而在三国中,有三位名将,堪称完美。三国堪称完美的名将,找不到任何黑点,魏蜀吴各拥一位。 第一位,蜀国赵云 常山赵子龙是蜀汉五虎大将之一,赵云给人的形象就是银枪白马,英姿飒爽。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堪称完美,他虽然武力值极高,作战勇猛,但并不像大部分猛将一样不懂得用头脑,他的头脑一直非常的清晰,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怎样的选择。赵云一生少有败绩,因此被称为常胜将军,长坂坡七进七出名扬天下,在蜀国也有很高的地位,各方面都堪称完美。 第二位,东吴太史慈 太史慈是比较早的一位武将,当时东吴还是在孙策的掌握之下。孙策与太史慈曾经大战上百回合不分胜负,最终孙策击败太史慈,将太史慈收于麾下。太史慈这个人与赵云有些相似,同样是非常英武的形象,只可惜太史慈死的早,没有在三国鼎立的时期发挥作用。 第三位,魏国张辽 张辽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也被认为是五子良将中最厉害的一位。张辽并不是一般的将领,而是一位帅才,他可以独自率领千军万马与对手交战。当年逍遥津一战,张辽带兵对抗孙权亲自率领的东吴大军,最终大败东吴,江东小儿听到张文远的大名,晚上都不敢哭。张辽不仅作战勇猛,也非常会做人,与关羽是好朋友,当初关羽要离开,张辽委婉地告诉曹操,既不会让曹操怪自己,也为关羽争取了时间,是一位完美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你认为最完美的名将是谁?
东汉末期到三国鼎立,近百年乱世,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无数谋士猛将应运而生,展开了一张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在三国的璀璨将星中,赵云可能不是最明亮、最耀眼的,但绝对是最完美的一颗。 《三国演义》因为作者“尊刘贬曹”的创作思想,全书对于蜀汉方面有着最大篇幅的描写。其中对于赵云的刻画深入人心,他“单骑救主”、“长坂坡七进七出”、“力斩五将”的事迹妇孺皆知。客观来讲,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功绩和能力被刻意夸大了,历史上赵云并没有如此辉煌的战绩。那小宁为何还要说赵云是三国将星中最完美的一颗呢? 勇猛善战,一身是胆。 《三国志》:“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幸免。 为将者勇猛善战是他的天职,赵云在这一点上不逊于任何一位三国名将。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七进七出的神迹,但赵云单骑救主的事迹确有其事。 在被曹操大军追击之下,刘备丢下妻儿独自逃生去了,从这里倒侧面印证了刘备的确为汉室宗亲,因为刘邦也同样丢妻弃子过,还不止一回。此时赵云怀抱着尚在襁褓的刘禅,外加一个弱女子甘夫人,在大军之中冲出重围。这里可没有曹操“不许放冷箭”的保护,赵云乱军之中救出幼主的强悍可想而知。 《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赵云的勇猛在汉中争夺战中更是显示的淋漓尽致,当时曹操大军包围了赵云营寨,部将张翼见曹军势大就想关闭营门据守。赵云却命令将士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曹军见到如此诡异的情景大惊,认为有伏兵,于是撤退。赵云却趁敌退兵之时突然金鼓齐鸣,以强弓硬弩射击,曹操大军本就心有恐惧,又见箭矢如云,惊惧之下竟然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第二天,刘备亲自来到赵云与曹操大军交战的战场上查看,又听了将士对战况的描述,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从此军中留下了“虎威将军”之名。 忠诚谨慎,患难与共 《云别传》: 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长坂坡之战,刘备被打的抛妻弃子,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已经投降曹操去了。刘备大怒,用小戟去砸那个挑拨是非的人说道:“子龙绝对不会弃我而去的。”果不其然,赵云没有离开,而是带着刘备妻儿赶来。自古有言:“良臣择主而事”,在刘备最危难、最落魄之时,赵云没有转投曹操,而是义无反顾的生死相随,这印证了赵云对刘备的无比忠诚。 《云别传》: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刘备西取益州,又担心新婚妻子孙夫人部下骄纵,不好管束。于是留下赵云为留营司马,一是防范孙夫人及其部下,二是保护自己家眷。大家都知道能托付保护家眷的人必然是自己最放心,对自己最忠诚的人,刘备选择赵云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和赵云对刘备的忠诚。 后来果不其然,孙夫人想将刘禅带走回江东,被赵云和张飞领兵拦截,留下了刘禅,挫败了孙权利用刘禅要挟刘备的诡计,为安定荆州立下了大功。 远见卓识,不恋钱财。 《云别传》: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刘备夺得益州之后想将成都的田产房屋分赐众人,赵云反对道:“虽然我们占领了益州,但还不是安于享乐的时候。益州百姓久经战乱,正是人心浮动的时期,如今最要紧的不是大赏功臣,而是安顿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够让他们为我所用,提高我们的实力。”刘备听后欣然同意。 赵云作为一名武将,却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这一番话有礼有节,绝对不是一个勇猛大将说出的话,其中深深体现了赵云的远见卓识和政治头脑,这一点就超出了当时许多的名将。 街亭之败后,各军损失惨重,只有赵云所部安然无恙。诸葛亮非常疑惑,赵云副将郑芝说:“赵云亲自断后阻挡敌军,因此军资物品没有丢失,士兵也没有失散。”诸葛亮非常高兴,拿出了许多布匹给赵云,让他分赐给将士。赵云却反对道:“打了败仗,怎么能赏赐呢?请将所有布匹收归府库,留着冬天寒冷之时分给将士吧。”诸葛亮非常感动赵云的不贪钱财,接受了这一建议。 赵云从刘备尚未发迹就开始跟随征战,一直到古稀之年病亡,可谓是一生戎马。历史上关于赵云的记载实在不多,可是从留传至今的点滴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位智勇双全且非常忠诚的优秀将领。萧常在《萧氏续后汉书》中评价赵云:“方时诸将。其最优乎。”可以看出赵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像赵云这样有着优秀品德又勇猛强悍的将军更是难上加难。小宁斗胆认为,赵云是三国时期能力、性格、态度、品德结合最完美的一位将军,对此您有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