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经图片

卡久拉霍神庙的传说
神庙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哦:故事要从印度历史和卡久拉霍这个地方说起,公元7 世纪中叶之后,印度北部地区列强争霸,其中一支重要力量是拉杰普特人,这是一支由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与原住民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封建王族,笃信印度教,酷爱自由,骁勇善战,但内部不团结,家族之间纷争不断,常常兵戎相见。现今多数的历史学家认为,大约是在公元9世纪的时候,拉杰普特人中的一支,也就是由昌德拉瓦尔玛王(King Chandravarman)领导的家族建立了昌德拉王朝(the Chandellas),其都城就设在卡久拉霍。王朝的都城本没有名字,但因为有两株非常茂盛的金色的枣椰树(the Khajur)拱卫着城门而得名卡久拉霍(Khajuraho)。相传,昌德拉瓦尔玛的母亲少年成婚,很小就守了寡。等到她16岁的时候,终于鲜花盛开,出落成了远近闻名的美女。一个夏夜,她热得睡不着,老觉着有什么事情,于是就到一个莲花池去洗澡。月明星稀,池水闪烁,她美丽的胴体一下子就把月神昌德拉玛(the Chandrama)迷住了。他下凡来到人世,紧紧地抱住了她,打动了她,融化了她。一整夜,他和她都在作爱,直到黎明将至,月神不得不离去。她舍不得月神走,就骂他,于是,月神说:“别骂我,可爱的人儿。高兴一点吧,因为你孕育的是一个国王。他将无比强大,统治整个世界,他的子孙将成千上万。”“可是,我未婚生子,将名誉扫地。”“别怕,可爱的人儿。你的儿子将在16岁的时候成为国王,并为你洗掉耻辱。”说完一番话,月神消失了。但是,当他的儿子出生时,月神还是遍邀诸神前往庆贺,并给新生子起名昌德拉瓦尔玛。昌德拉瓦尔玛不负众望,勇敢果断,浑身都充满了力量。16岁的时候,他用石块打死一只老虎和一头狮子,顺顺当当地当上了国王。他为自己的母亲建造了85座寺庙,藉此来为母亲正名。不过,这85座庙宇,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22座,分布在方圆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东、西、南三大群落,其中的西群寺庙最多,保存得也最好。实际上,据考证,这22 座寺庙建造于9-13世纪,也就是昌德拉王朝的鼎盛时期。虽然绵延几百年,但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却基本相同:在高高的基座上建起装饰繁复的主建筑,顶部是集束型带曲线的尖塔。这些寺庙都是用红沙岩的石块垒起来的,最高的有35米,没有浆糊,更没有水泥,这是聪明的昌德拉王朝的工匠们使用的一种特殊工艺:联锁技术(interlock system)。这个“锁”其实就是我们国家木匠活儿里的那种“榫”。这些寺庙的外墙布满了雕饰,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宗教故事和人物、生活场景、战争、人物和动物等等,但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女人,最令人称奇的性爱和性交姿势。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亲自去看一下正是这些性题材的雕刻(the erotic Sculptures)使卡久拉霍名扬天下。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雕刻,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男人和女人的交合是天人合一、神灵合一的最好的表现形式。一种说法是,昌德拉的国王们都荒淫无度,他们雕刻这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一种说法是,这是为防止雷雨神毁坏寺庙而特意雕刻的。因为雷雨神因陀罗(Indra, Lord of rain and thunder)有窥阴癖(Voyeur),看到这么多它喜欢的图案就不会下太多的雨淋坏这些寺庙了。一种说法是,这是一种对宗教信仰者自我控制力的考验。站在这些如此汪洋恣肆的雕饰面前,一个前来敬神以期得到神佑变得纯洁纯粹的人,只有心神不乱才能修得正果。一种说法是,这代表了印度教中的一个流派的宗教思想。这个流派,将性交看成了一种宗教性的仪式,认为瑜跏(Yoga)代表精神的修炼,博跏(Bhoga)代表身体的愉悦,二者都是通向同一个目标:摩克沙(Moksha),也就是自我救赎的不同方法。根据这种理论,人可以从性交所带来的愉悦中获得救赎。一种说法是,这代表了印度传统中人生的一个奋斗目标:性爱。性爱是最富于激情也是最完美的人生享受,“爱”是与生俱来的,可以无师自通,但“性”却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卡久拉霍的雕饰也就是石刻版的《爱经》(Kama Sutra),是教育婆罗门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的。而寺庙是人们最常去的地方,也就是最合适的教育场所了。这《爱经》有点象咱们中国的《素女经》。
卡久拉霍神庙的概述
这座小镇布满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寺庙,其雕饰把神话题材和世俗题材,尤其是性爱题材融为一体,颇为骇世惊俗,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寺庙塔身上的浮雕有大有小,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则刚刚巴掌大小,那些令人激情不已的性爱雕刻很多都分布在生活场景雕刻的中间,尤其是那些新奇的、逼真的雕刻都很小,因此一定要认真寻找那些隐蔽的雕刻,这可是一种别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