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什么意思?
释义: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1、原文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释义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3、出处 出自老子《道德经》。 扩展资料: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张松如指出,老子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这种直观的认识,运用到人类社会,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合理现实。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哪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天道》原文及翻译
《天道》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翻译: 贫穷富贵都是天意,不需要长吁短叹。 只要把握现在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管将来会怎样。 冬天过去了冰雪就会消融,春天来了花草就会开放。 你要是能参悟这个道理,就能把世间万事万物都看透彻了。 《天道》作者介绍: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
天道原文_翻译及赏析
天道尊高父道同,地亲如母祀先农。社翁不肯饮残水。野老铖能存古风。箫鼓村田聊击壤,鸡豚社酒好治聋。满庭芳曲还堪唱,一笑东坡鬓已翁。——宋代·许月卿《天道》 天道 天道尊高父道同,地亲如母祀先农。 社翁不肯饮残水。野老铖能存古风。 箫鼓村田聊击壤,鸡豚社酒好治聋。 满庭芳曲还堪唱,一笑东坡鬓已翁。官冷系怀非吏事,地偏相访定闲人。——宋代·薛绍彭《句》 句 官冷系怀非吏事,地偏相访定闲人。儿女添年暗自欣,不知婚嫁逼侬身。羹藜衣褐由天分,莫负当初种德人。——宋代·薛嵎《新春感怀五首》 新春感怀五首 儿女添年暗自欣,不知婚嫁逼侬身。 羹藜衣褐由天分,莫负当初种德人。七十童颜在,悠然物外幽。组衣藏蠹箧,散服上渔膛。此日移松葬,前时为菊留。山连象浦馆,谁记孟家游。——宋代·薛师石《挽张彦文提举》 挽张彦文提举 七十童颜在,悠然物外幽。 组衣藏蠹箧,散服上渔膛。 此日移松葬,前时为菊留。 山连象浦馆,谁记孟家游。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是自然规律,是一种平衡的力量推动着万物的变化:太高的山,它会倒塌,太深的谷,会被填平。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低处的水位也因此而变高。太冷了,天气会逐渐转暖;太热了,天气会逐渐变凉;月太饱满了,就会逐渐亏损;风太大了,会渐渐减弱,而终将停息;太干旱了,可能有大雨降下。
3.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人之道是社会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大多数人会奉承讨好富人,希望得到他们的照顾。其结果势必使富人拥有更多资源,富者愈来富,贫者愈贫,造成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一则寓言,寓意表述:“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也是人之道的一种表达。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什么意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意思是: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意译: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