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聊斋志异之连琐

聊斋新编之连锁剧情介绍
聊斋新编之连锁剧情介绍
提示:

聊斋新编之连锁剧情介绍

聊斋新编之连锁剧情介绍: 平乱回乡的将士杨于畏(王灿饰)欲购买大宅娶妻生子,却偏偏买了一栋“鬼宅”。其后杨于畏揭开闹鬼的原因,原来连琐(胡可饰)母子为躲避债主被迫装神弄鬼。杨于畏同情连琐的遭遇,留下照顾,两人逐渐相爱。未料连琐夫君李大贵(邵传勇饰)突然回来,为了夺回大宅,不惜假扮好人欺骗连琐。而跟随李大贵回来的,还有一只专吸男人精血的千年蜘蛛精。杨于畏请来高僧降妖,却无意揭开连琐是一只女鬼的真相。一场爱恨缠绵、斗智斗勇的阴谋在大宅里上演。 聊斋新编之连锁单元中连锁扮演者胡可个人资料: 胡可,1975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嘉兴,中国内地女演员、主持人。 199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曾去凤凰卫视电影台实习,1998年开始主持《欢乐总动员》、《小神龙俱乐部》等节目而成名。2001年,主演电视剧《快嘴李翠莲2》,进入演艺圈。2002年,凭借电影《聊聊》荣获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2005年至2008年,胡可主持娱乐访谈节目《胡可星感觉》。2005年,胡可出演《京华烟云》中的牛素云,演技受到观众的认可 。2011年走上话剧舞台,出演话剧《欲望花园》。 2013年参演话剧《推拿》。 2015年5月5日主演的《聊斋新编》在浙江卫视黄金档播出。 聊斋新编之连锁单元中杨于畏扮演者王灿个人资料: 王灿,本名王孔达,1973年11月4日出生在台湾省高雄市凤山区。中国台湾演员。 1995年,参演电视剧《台湾灵异事件之追命三太子》。1998年,主演古装电视剧《嘉庆微服私访记》。2000年,主演电视剧《九指新娘》。 2004年,因在电视剧《天地有情》中饰演江清文一角而被内地观众所关注。 2006年,出演琼瑶剧《媳妇的眼泪》。2007年,因出演大陆古装电视剧《龙游天下》中的司马玉龙而成名。 2009年,在古装神话剧《神医大道公》里扮演郑少秋的"护法"黑龙。 2013年,出演民视八点档《风水世家》中的萧永和。

聊斋新编连锁原著介绍
提示:

聊斋新编连锁原著介绍

聊斋新编连锁原著介绍: 杨于畏,搬家居住在泗水岸边。他的书房临近旷野,墙外有很多古墓。每到夜晚,墓地里的白杨被风刮得哗哗作响,声音如同波涛汹涌。一天深夜,杨于畏一个人在灯下,正感到凄凉,忽听墙外有人吟诗:“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帷。”反复吟诵了好几遍,声音悲哀凄楚。仔细一听,柔弱婉转像是个女子,杨于畏心中大疑。第二天一早,出去看看墙外,并没有人迹,只有一条紫带子遗弃在荆棘丛中。杨于畏捡了回来,顺手放在窗台上。到了夜晚,二更天时,又传来吟诗声,和昨夜一样。杨于畏悄悄地搬了个凳子到墙边,登上去往外一望,吟诗声顿时没有了。杨于畏醒悟是女鬼,但心里却很倾慕她。第二夜,他早早地藏在墙头上等着。一更天快完的时候,只见一个年轻的女子,从荒草中姗姗而出,手扶小树,低着头悲伤地念起那两句诗。杨于畏轻轻咳嗽了一声,女子倏忽一下,隐入荒草中不见了。杨于畏继续在墙下等着,等那女子又出来吟完诗,他隔墙续道:“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过了很久,墙外寂静无声。 杨于畏回到书房中,刚坐下,忽见一个美丽的女子从外面走进来,向他施礼说:“您原来是位风雅之士,我却过分害怕而躲避开了。”杨于畏大喜,拉她坐下。那女子又瘦又弱,似乎连衣服的重量也承担不起。杨于畏问道:“你的家乡是哪里?怎么长久地住在这地方?”女子回答说:“我是陇西人,随父亲流落到这里居住。十七岁时得暴病死去,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住在荒野地下,十分孤单寂寞。那两句诗是我自己作的,以寄托幽恨之情。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下句,承蒙你代续上了,我九泉之下也感到欢快!”杨于畏想和她交欢,女子皱着眉头说:“阴间的鬼魂,不比活人,如果幽欢,会折人阳寿。我不忍祸害君子。”杨于畏只好作罢,却又用手摸女子的胸,见仍是处女的样子。又要看看她裙下的一双脚。女子低头笑道:“你这狂生太罗嗦了!”杨于畏摸着女子的脚,见月白色的锦袜上系着一缕彩线,再看另一只脚上却系着一条紫带子,便问:“怎么不都用带子系住?”女子回答说:“昨夜因害怕你躲避时,紫带不知丢到了什么地方。”杨于畏说:“我替你换上。”便去窗台上取来那条紫带递给女子。女子惊讶地问哪来的,杨于畏如实说了。女子解下彩线,仍用带子系住。收拾完,女子翻阅起桌上的书,忽见元稹作的《连昌宫》词,感慨地说:“我活着时最爱读这些词。现在看到,真如在梦中。”杨于畏和她谈论起诗文,觉得她聪慧博学,令人喜爱。杨于畏和她在窗下剪着灯花夜读,如同得到了一个知心朋友。 从此后,只要一听到杨于畏低声吟诗,一会儿女子就来了。常嘱咐杨于畏说:“咱们交往的事你一定要保密,不能泄露。我自幼胆小,恐怕有坏人来欺负我。”杨于畏答应了。两人如鱼得水,亲热非常。虽然未曾同寝,但双方的感情却胜过了夫妻。女子常在灯下替杨于畏抄书,写的字端正柔媚。又自己选了一百首宫词,抄录下吟诵。还让杨于畏准备下棋具,买来琵琶,每夜教杨于畏下棋。有时女子自己弹起琵琶,奏起《蕉窗零雨》的曲子,让人心酸。杨于畏不忍心听完,女子便又奏起《晓苑莺声》,杨于畏顿觉心旷神怡。两人灯下玩乐,往往忘了天明。直到看见窗上有了亮色,女子才慌慌张张地走掉。 一天,薛生来访,正碰上杨于畏白天睡觉。见屋子里琵琶、棋具都有,知道这些东西不是杨于畏擅长的。又翻阅他的书时,发现了一些抄录的宫词,字迹端正秀丽,心中越发怀疑。杨于畏醒来后,薛生问道:“这些游戏用具是哪来的?”杨于畏回答说:“想学学。”又问诗卷是哪来的,杨于畏假称是从朋友处借的。薛生反复赏玩,见诗卷最后一行小字写的是“某月日连琐书”,便笑着说:“这是女子的小名,你怎么如此欺骗我?”杨于畏窘迫不安,不知怎么回答好。薛生苦苦追问,杨于畏闭口不答。薛生便卷起诗卷,以拿走相要挟。杨更加窘困,只得实说了。薛生要求见见这个女子,杨于畏告诉他女子的嘱咐,薛生却更加仰慕。杨于畏迫不得已答应了。到了夜晚,女子来了。杨于畏便转述了薛生要见见她的意思。女子发怒地说:“我怎么嘱咐你的?你竟喋喋不休地跟人说了!”杨于畏解释说明当时的情况。女子说:“我和你缘分尽了!”杨于畏百般安慰解释,女子终究还是不高兴,起身告别说:“我暂时躲避躲避。” 第二天,薛生来了,杨于畏告诉他女子不愿见。薛生怀疑他在推托,晚上又带了两个同学来,赖着不走,故意扰乱杨于畏,吵吵嚷嚷闹个通宵。气得杨于畏直翻白眼,但是无可奈何。众人一连几夜,也没见那女子的影子,便都有了回去的心思,不再吵闹了。忽听外面传来吟诗声,大家静静一听,只觉那声音非常凄惋。薛生正在凝神倾听,同学中有一个武生王某,搬起块大石头投了过去,大喝道:“拿架子不见客人,什么好诗,呜呜咽咽的,让人烦闷!”吟诗声顿时消失了。大家都埋怨王生,杨于畏更是恼怒,脸色不好看。说话也难听了。第二天,同学们都走了。杨于畏独宿空房,心中盼望着女子再来,却一直渺无人影。 又过了两天,女子忽然来了,哭泣着说:“你招了些恶客,差点吓死我!”杨于畏连连道歉。女子匆匆地走了出去,说:“我早说过和你缘分尽了,从此永别了!”杨于畏正想挽留,女子已消失不见了。此后过了一个多月,女子一次没来。杨于畏天天思念,人瘦得皮包骨头,但却没法挽回了。 一晚,杨于畏正一个人喝着酒,女子忽然掀帘进来了。杨于畏高兴地说:“你原谅我了?”女子流着泪,默默不语。杨于畏忙问怎么了,女子欲言又止,只说:“我赌气走了,现在有急事又来求人,实在羞愧!”杨于畏再三询问,女子才说:“不知哪里来的个肮脏鬼役,逼我当他的小妾。我自想是清白人家的后代,怎能屈身于鄙贱的鬼差呢?可我这个弱小的女子,又怎能和他抗拒?您如认为我们感情深厚,如同夫妻,不会听任不管吧?”杨于畏大怒,恨恨地要打死那鬼差。可又顾虑阴问阳世不同路,怕无能为力。女子说:“来夜你早点睡觉,我在你梦中请你去。”于是两人重新和好,一直谈到天亮。女子临去又嘱咐杨于畏白天不要睡觉,等到夜晚相会,杨于畏答应了。 第二天午后,杨于畏喝了点酒,乘着酒意上了床,蒙衣躺下。忽见女子来了,给他一把佩刀,拉着他的手走去。来到一个院子,两人关上门正在说话,忽听有人用石头砸门。女子吃惊地说:“仇人来了!”杨于畏打开门,猛地窜了出去。见一个人红帽青衣,满脸刺猬般的胡须。杨于畏愤怒地斥责他,鬼役横眉怒目,凶悍地漫骂不止。杨于畏大怒,持刀冲了过去。鬼役捡起石块,雨点般地砸过来,其中一块正中杨于畏的手腕,再也握不住刀。正在危急时候,远远望见一人,腰里挂着弓箭正在打猎。杨于畏仔细一看,却是王生,急忙大声呼救。王生弯弓搭箭,急忙跑过来朝鬼役一箭射去,正中大腿;再一箭,结果了性命。杨于畏喜欢地道谢。王生询问缘故,杨于畏都说了。王生高兴自己上次得罪了女子,这次可以赎罪了,于是和杨于畏一块进了女子的住室。女子战战兢兢的,羞怯不安,远远地站着一句话不说。王生见桌子上放着把小刀,有一尺多长,用金玉装饰。他把刀从匣中抽出来一看,冷光四射,能照见人影。王生赞叹不绝,爱不释手。跟杨于畏说了几句话,见女子羞愧害怕得可怜,王生便走出屋子,告辞走了。杨于畏也独自返回,翻过墙后,一下子跌倒在地,于是从梦中惊醒,只听树中的雄鸡已高一声低一声地叫开了。杨于畏觉得手腕很疼,天明后看了看,手腕上皮肉都肿了。 到了中午,王生来了,说起夜晚做了个奇怪的梦。杨于畏说:“没梦见射箭吗?”王生奇怪他预先知道。杨于畏伸出手腕,讲了缘故。王生回忆着梦中见到的那个女子,只恨不是真正见面。自觉对女子有功,又请杨于畏给通融通融。到了夜晚,女子来拜谢。杨于畏归功于王生,就便讲了王生想见一面的诚恳心情。女子说:“他的帮助,我不敢忘记。但他是个纠纠武夫,我真的害怕!”过了会儿又说:“他喜欢我的佩刀。那把刀是我父亲出使粤中时,用一百两银子买来的。我很喜欢,就要了过来,缠上金丝,并镶上了明珠。父亲可怜我年幼死去,用刀殉莽。现在我愿割爱,把刀赠给他,见了刀就像见了我本人一样。”第二天,杨于畏跟王生说了女子的意思,王生大喜。到夜晚,女子果然带着刀来了,对杨于畏说:“告诉他珍重,这把刀不是中华出产的!”从此后,杨于畏和女子来往如初。 过了几个月,女子忽然在灯下边笑边看着杨于畏,像要说什么,可又脸色一红,不说了,如此好多次。杨于畏便抱着她询问,女子说:“长久以来承蒙你眷爱,我接受了活人的气息,天天食人间烟火,白骨竟有了活意。现在只须人的一点精血,我就可以复生。”杨于畏笑着说:“是你不肯,哪是我吝惜呢?”女子说:“我们结合后,你定会大病二十多天,但吃药可以治好。”于是两人恩爱起来。过了会儿,女子穿上衣服起来,说:“还需一点生血,你能够拚上疼痛爱惜我吗?”杨于畏取过利刃,刺破手臂,女子仰卧在床上,让血滴进肚脐中,起来说:“我不再来了。你记住一百天后,看我的坟前有青鸟在树梢上鸣叫,就赶快挖坟。”杨于畏答应。女子临出门又嘱咐说:“千万记住,不要忘了。早了晚了都不行!”说完便走了。 过了十多天,杨于畏果然大病,肚子胀得要死。请来医生抓了药服下,排泻出很多稀泥样的浊物。又过了十多天,病才好了。计算着到了一百天,杨于畏让家人拿着工具在女子的坟前等着。到了傍晚,果然见两只青鸟在树枝上鸣叫。杨于畏高兴地说:“可以了!”于是刨去荆棘,挖开坟墓,只见棺木已经腐烂,但女子的面貌仍像活的一样。杨于畏甩手一摸,女子身上有温气,便盖上衣服,把她背回家中,放到温暖的地方。觉得女子口里有了一丝气息,又喂了些汤粥,到半夜女子醒了过来。从此后,女子常对杨于畏说:“死了二十多年,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原著里连锁和杨于畏结局死了吗 在聊斋志异里面,连锁复活,并且和杨于畏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聊斋志异之连城》原文及译文
提示:

《聊斋志异之连城》原文及译文

  原文:   乔生,晋宁人[1]。少负才名。年二十余,犹淹蹇[2]。为人有肝胆[3]。与顾生善;顾卒,时恤其妻子。邑宰以文相契重[4];宰终于任,家口淹滞不能归[5],生破产扶柩,往返二千余里。以故士林益重之[6],而家由此益替[7]。史孝廉有女,字连城,工刺绣,知书。父娇保之[8]。出所刺“倦绣图”,征少年题咏[9],意在择婿。生献诗云:“慵鬟高髻绿婆娑[10],早向兰窗绣碧荷;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又赞挑绣之工云[11]:“绣线挑来似写生[12],幅中花鸟自天成[13];当年织锦非长技,幸把回文感圣明[14]。”女得诗喜,对父称赏。父贫之。女逢人辄称道;又遣媪矫父命[15],赠金以助灯火[16]。生叹曰:“连城我知己也!”倾怀结想,如饥思。   无何,女许字于鹾贾之子王化成[17],生始绝望;然梦魂中犹佩戴之[18]。未几,女病瘵[19],沉痼不起[20]。有西域头陀[21],自谓能疗;但须男子膺肉一钱,捣合药屑。史使人诣王家告婿。婿笑曰:“痴老翁,欲我剜心头肉也[22]!”使返。史乃言于人曰:“有能割肉者妻之。”生闻而住,自出白刃,膺授僧[23]。血濡袍裤,僧敷药始止。合药三丸。三日服尽,疾若失。史将践其言[24],先告王。王怒,欲讼官。史乃设筵招生,以千金列几上,曰:“重负大德,请以相报。”因具白背盟之由。生怫然曰[25]:“仆所以不爱膺肉者,聊以报知己耳,岂货肉哉!”拂袖而归。女闻之,意良不忍,托媪慰谕之。且云:“以彼才华,当不久落[26]。天下何患无佳人?我梦不祥,三年必死,不必与人争此泉下物也[27]。”生告媪曰:“‘士为知己者死’[28],不以色也。诚恐连城未必真知我:不谐何害[29]?”媪代女郎矢诚自剖[30]。生曰:“果尔,相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媪既去,逾数日,生偶出,遇女自叔氏归,睨之。女秋波转顾,启齿嫣然[31]。生大喜曰:“连城真知我者!”会王氏来议吉期[32],女前症又作,数月寻死。生往临吊[33],一痛而绝。史舁送其家。   生自知已死,亦无所戚。出村去,犹冀一见连城。遥望南北一道,行人连续如蚁[34],因亦混身杂迹其中。俄顷,入一廨署,值顾生,惊问:“君何得来?”即把手将送令归。生太息,言:“心事殊未了。”顾曰:“仆在此典牍[35],颇得委任。倘可效力,不惜也。”生问连城。顾即导生旋转多所,见连城与一白衣女郎,泪睫惨黛[36],藉坐廊隅[37]。见生至,骤起似喜,略问所来。生曰:“卿死,仆何敢生!”连城泣曰:“如此负义人,尚不吐弃之,身殉何为?然已不能许君令生,愿矢来世耳。”生告顾曰:“有事君自去,仆乐死不愿生矣。但烦稽连城托生何里,行与俱去耳[38]。”顾诺而去。白衣女郎问生何人,连城为缅述之。女郎闻之,若不胜悲。连城告生曰:“此妾同姓,小字宾娘,长沙史太守女[39]。一路同来,遂相怜爱。”生视之,意态怜人。方欲研问,而顾已反,向生贺曰:“我为君平章已确[40],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好否?”两人各喜。方将拜别,宾娘大哭曰:“姊去,我安归?乞垂怜救,妾为姊捧耳[41]。”连城凄然,无所为计,转谋生。生又哀顾。顾难之,峻辞以为不可。生固强之。乃曰:“试妄为之[42]。”去食顷而返,摇手曰:“何如!诚万分不能为力矣!”宾娘闻之,宛转娇啼,惟依连域肘下,恐其即去。惨怛无术[43],相对默默;而睹其愁颜戚容[44],使人肺腑酸柔[45]。顾生愤然曰:“请携宾娘去。脱有愆尤[46],小生拚身受之!”宾娘乃喜,从生出。生忧其道远无侣。宾娘曰:“妾从君去,不愿归也。”生曰:“卿大痴矣。不归,何以得活也?他日至湖南,勿复走避[47],为幸多矣。”适有两媪摄牒赴长沙[48],生属之[49],宾娘泣别而去。   途中,连城行蹇缓,里余辄一息;凡十余息,始见里门。连城曰:“重生后,惧有反覆。请索妾骸骨来,妾以君家主,当无悔也。”生然之。偕归生家。女惕惕若不能步[50],生伫待之。女曰:“妾至此,四肢摇摇,似无所主。志恐不遂,尚宜审谋;不然,生后何能自由?”相将入侧厢中。默定少时[51],连城笑曰:“君憎妾耶?”生惊问其故。赧然曰:“恐事不谐,重负君矣。请先以鬼报也。”生喜,极尽欢恋。因徘徊不敢遽生,寄厢中者三日。连城曰:“谚有之:‘丑妇终须见姑嫜。’戚戚于此,终非久计。”乃促生入。才至灵寝[52],豁然顿苏。家人惊异,进以汤水。生乃使人要史来[53],请得连城之尸,自言能活之。史喜,从其言。方舁入室,视之已醒。告父曰:“儿已委身乔郎矣[54],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史归,遣婢往役给奉。王闻,具词申理。官受赂,判归王。生愤懑欲死,亦无之奈何[55]。连城至王家,忿不饮食,惟乞速死。室无人,则带悬梁上。越日,益惫,殆将奄逝。王惧,送归史。史复舁归生。王知之,亦无如何,遂安焉。连城起,每念宾娘,欲遣信住侦之[56],以道远而艰于往。一日,家人进曰:“门有车马。”夫妇出视,则宾娘已至庭中矣。相见悲喜。太守亲诣送女,生延入。太守曰:“小女子赖君复生,誓不他适,今从其志。”生叩谢如礼。孝廉亦至,叙宗好焉[57]。生名年,字大年。异史氏曰:“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彼田横五百人[58],岂尽愚哉!此知希之贵[59],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才人[60],仅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亦可慨矣!”   注释:   [1]晋宁:州县名。唐置晋宁县,元为晋宁州,明清因之。州治在今云南省晋宁县。   [2]淹蹇:滞留困顿,谓科举不得志。   [3]有肝胆:忠义诚信,勇于为人尽力。   [4]契重:投合,尊重。   [5]淹滞:困阻,久留。   [6]士休:读书人中间。“之”字据二十四卷抄本补。   [7]替:衰败。   [8]娇保:娇养。保,养育,抚养。   [9]征:征集。题咏:题诗赞咏。   [10]“慵鬟”四句:此诗即图题咏,大意谓:闺中少女早起即于窗前刺绣。先绣绿荷。待绣到荷底鸳鸯时,不禁怅然神驰,不知不觉停下针线,伤神地皱拢双眉。因绣久困倦,那髻鬟边的秀发也不免有些披拂散乱。慵鬟,困倦时的发鬟。婆娑,飘拂不整貌,兰窗,兰闺之窗,少女卧室的窗户。魂欲断,谓魂驰神往。暗停,默默停下。   [11]挑绣:挑花和刺绣;绣花时的两道工艺。   [12]写生:指画家对实物的描摹。   [13]天成:天然生成。   [14]“当年织锦”二句:意思是,与连城刺绣之美相比,当年苏蕙把回文图诗织在锦缎上也算不得技巧高明,她不过侥幸取得女皇武则天的赏识罢了。据《晋书·列女·窦滔妻传》:普窦滔妻苏蕙,字若兰,善属文。滔仕前秦苻坚为秦州刺史,被徒流沙。苏氏在家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诗长八百四十一字,可宛转循环以读,词甚凄惋。唐武则天为作《璇巩图诗序》,称其“五彩相宣,莹心晖目”。   [15]矫:假托。   [16]助灯火:资助乔生读书费用。   [17]许字:许婚。鹾(cuó矬)贾:盐商。《礼记·曲礼》:“盐曰咸鹾。”[18]佩戴:佩恩戴德;意思是感念不忘。   [19]瘵 (zhài债):痨病,即肺病。   [20]沉痼:病势积久难医。   [21]西域:此据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西城”。头陀:梵文音泽,泛指一切僧众;此特指行脚乞食僧人。   [22]心头肉:习喻关系性命之物。唐聂夷中 《咏田家》诗:“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此指“膺肉”。   [23](kuí奎):割。   [24]践其言:履行自己的诺言。指以女妻乔生。   [25]怫 (fú符)然:生气的样子。   [26]落:沉沦。   [27]泉下物:指死人。谓己不久将死。   [28]土为知已者死:《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29]不谐:不能成事;指不能结为夫妻。何害:何妨。   [30]矢诚自剖:发誓自明心迹。   [31]嫣 (yān胭)然:形容美笑。   [32]吉期:好日子;指完婚日期。   [33]临吊:哭吊。哭死者叫临,慰问其亲属叫吊。   [34]连续: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连绪”。   [35]典牍:主管文书案卷。   [36]泪睫惨黛:犹言愁眉泪眼。惨,悲伤。黛,眉。   [37]藉坐廊隅:在廊下一角,席地而坐。   [38]行:将。   [39]太守:知府、知州的古称。明清于长沙置府。   [40]平章已确:商办已妥。平章,商量处理。   [41]捧:犹言奉中栉、侍盥沐;意为居妾媵之位,给役侍奉。,佩巾,古代妇女用以擦拭不洁。《礼记·内则》规定:“少事长,贱事贵”都有“盥卒授巾”的礼节。   [42]试妄为之:试办一下看看。妄,姑妄。表示下循规章和没有把握。   [43]惨怛 (dá答):忧伤,悲痛。   [44]愁颜: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愁艳”。   [45]肺腑酸柔:犹言心酸肠软。   [46]脱有愆尤:假若有罪责、过失。   [47]走避: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去避”。   [48]摄牒:携带公文。指出公差。   [49]生属之:乔生把携带宾娘的事嘱托两媪。属,同“嘱”,意谓嘱托。据二十四卷抄本补,底本无“之”字。   [50]惕惕:忧惧貌。   [51]嘿定:沉默定息。嘿,同默。   [52]灵寝:灵床,即停尸床。   [53]要:邀。   [54]委身:托身,许身。   [55]无之奈何: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无“何”字。   [56]信:古称使者为“信”。往侦: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参”。   [57]叙宗好:叙同宗之族谊。孝廉与太守同姓史。   [58]“彼田横五百人”二句:此为作者以田横部下五百人忠于田横,赞扬乔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田横,秦末齐人。拒项羽,复齐地,自立为齐王。刘邦称帝后,田横率五百士逃往海岛。刘邦怕他作乱,下诏强迫他入洛阳,并答应把他封王封侯。田横行至距洛阳三十里的尸乡,因耻于向刘邦称臣,与从者皆自杀。岛上五百人闻讯后也全部自杀。事见《史记·田儋列传》等。   [59]“此知希之贵”二句:意谓正因知己难求,所以贤豪之士对知遇之德感结于心。知希之贵,语本《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而有变化。韩愈《祭田横墓文》说:“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欷而不可禁!”“贤豪感结”,盖隐指此类感慨。   [60]锦绣才人:才学富艳、诗文精美的读书人。此指乔生。柳宗无 《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译文:   乔生是云南晋宁人,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可是到了20多岁,还是碌碌无为。乔生为人很讲义气,和朋友交往能够肝胆相照。他和顾生交情很好,顾生死后,常常周济顾生的寡妻和儿女。晋宁县的县令也很器重乔生的文才,待他情谊深厚。县令死在任所,因为家贫,遗属没有盘费返回故乡。乔生就变卖了家产护送县令的灵柩和遗属回乡,往返两千多里。因为这件事,读书人更加尊敬他,可是他的家业也越来越衰败了。   当地有位姓史的举人,生了个女儿名叫连城。连城精于刺绣,又懂得诗书。史举人非常钟爱这个娇贵的女儿。把她刺绣的《倦绣图》挂出采,征求青年人题诗,目的是从中选个有才学的女婿。乔生就献诗一首道:“慵鬟高髻绿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   又写了一首诗,赞扬姑娘刺绣技艺的高超:“绣线挑来似写生,幅中花鸟自天成;当年织锦非长技,幸把回文感圣明。” 连城得到诗后非常高兴,极力对父亲赞美写诗人的才情。史举人嫌乔生太穷了。可是连城不但逢人称赞乔生,而且假传父命派仆妇向乔生赠送银子,帮助他读书。乔生十分感动地说:“连城姑娘真是我的知音啊!”因此,乔生一往情深,如饥似渴地思慕连城。不久,连城同一个盐商的儿子王化成订了婚,乔生才不再存什么希望。然而梦魂萦绕,无时不在惦念着连城姑娘。又过了一些时候,连城患了痨病。一病不起。有个西域来的和尚,自称可以治好连城的病,但需用男子胸前的肉一钱,捣碎了配药。史举人派人到王家去找女婿王化成。王化成笑道:“傻老头还想剜我的心头肉哩!”派去的人只好回来向史举人报告。史举人于是宣布:“谁能割肉,就把连城许配给谁为妻!”乔生听了后就到了史家,掏出刀来在胸脯上割了块肉交给西域和尚。鲜血马上染红了衣衫,和尚给他上了药才止住血。和尚用乔生的肉制成了3丸药,连城连服了3天,病就好丁。史举人准备履行自己的诺言把连城嫁给乔生,先告诉了王化成一声。王化成大怒,要告到官府。史举人就设酒筵招待乔生,桌上摆好一千两白银,对乔生说:“承受了您这样的大恩人德,请允许我以此来报答您吧。”接着说明了自己违背诺言的原因。乔生一听愤怒地说:“我所以不吝惜自己的心头之肉,只不过是为了报答知已,难道是为了卖肉吗?”说完拂袖而去。连城听说了十分过意不去,派一个老太婆去安慰乔生,并且给他传话道:“以您的才华,不会长久埋没。天下哪里没有佳人?我做了一个不祥的梦,3年内一定要死,请不必和人家争我这个在数难逃的死鬼了。”乔生告诉那个老太婆:“俗话说‘土为知已者死’,我并不仅仅为了姑娘的美貌。我担心的就是连城姑娘并不真的了解我。如果她真正能了解我,即使不能结为夫妻又何妨?”老太婆就替连城剖白了一片赤诚。乔生说;“如果真是那样,相逢时,请姑娘对我笑一笑,我就死而无憾了。”   老太婆去后几天,乔生偶然外出,遇见连城从叔叔家归来,就定睛看着她。连城秋波一闪,看着他嫣然一笑,乔生极其高兴地对自己说;“连城姑娘真是我的心心相印的知音呀!”等到王家来商议婚期时,连城的旧病复发,过了几个月就死了。乔生前去吊唁,也因悲伤过度而死。史举人派人把他抬回家去。   乔生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也没有什么难过的,就走出村去,希望能再见一见连城。远远看见一条南北大道,行人如同蚂蚁一样络绎不绝,乔生也混在人群之中。过了一会,进入一座公堂,正好遇到早就死去的老友顾生。顾生惊讶地问他:“你怎么也来了?”说着就拉着他的手想送他回去。乔生叹了口气道:“还有件心事没有了结。”顾生说:“我在阴间掌管文书案卷,很受上司信任。如果有能为你效劳的地方,我一定在所不辞。”乔生就问连城在哪儿。顾生领着他兜了几个圈子,才看见连城正和一个白衣女郎在一起,满面愁容,坐在房檐下的角落里。连城看见乔生来了,猛然站起身,很高兴地问他怎么来的。乔生说:“小姐死了,小生怎么敢继续活在世上?”连城哭着说:“像我这样负义的人,你还不嫌弃,为我而死有什么意思?可恨今生再也不能和你结为夫妻,发誓等待来生吧。”乔生对顾生说:“你事情忙就走吧。我以死为乐,不愿重生了。但是要麻烦你给查一查连城托生在什么地方,我要和她一块去。”顾生答应了他的请求就离去了。白衣女郎问连城,乔生是什么人?连城给她讲述了原委。女郎听了,无限悲伤。连城对乔生说:“这是我的同姓姐妹,小名叫宾娘,本是长沙史太守的女儿,一路同来,相处十分亲密。”乔生一看这位女郎,姿容也十分可爱。他正想问一问女郎的情况,顾生回来了,向乔生祝贺道:“我把事情给您办得妥妥当当的了。马上就让小娘子跟着您还魂阳世,你看好不好?”两个人都很高兴,正要和顾生辞别,宾娘大哭道:“姐姐走了,我到哪里去?求姐姐可怜可怜,救我出去,我甘心情愿伺候姐姐。”连城非常伤心,又没有什么办法,便让乔生帮忙,乔生只好再央求顾生。顾生很为难,极力推辞,说一点办法也没有。乔生非让顾生帮忙不可,顾生才说:“只好乍着胆子去试一试。”顾生去了有一顿饭的工夫返回来,摇摇手说:“你看怎样,确实是不行嘛。我是一点法子也没有了。”宾娘听了,又伤心欲绝地痛哭起来,恋恋不舍地拉住连城的胳膊,惟恐她离去。两人凄然相对,默默无言。看看两个姑娘的愁容,真让人心酸欲醉。顾生把心一横说:“请你把宾娘带去吧。如果有什么罪责,我豁出来一个人承担!”宾娘这才乐了,跟着乔生出来。乔生担心宾娘路途遥远,又没个伴侣。宾娘说:“我要跟你去,不想回家了。”乔生说:“你可太傻了。不回家,怎么能够复活呀?回家吧,等以后我到了湖南,不躲着我走,我就心满意足了。”正好有两个仆妇要往长沙去送一件公文,和宾娘同路。乔生叮咛宾娘多多保重,才流泪分手。   回家的`路上,连城走得缓慢无力,走上一二里路就要停下休息一阵。一共休息了十几次,才看见了乔生的家门。连城说:“重生以后,怕再有反复;请你把我的尸骨取来,我就在你家还阳,他们就无法反悔了;”乔生以为这样做很好,两人就一块回到了乔生家。连城战战兢兢,像是迈不动步的样子,乔生只好停步等她。连城说:“我到了这里,浑身哆嗦,心神不定,就怕我们的心愿难以实现,还得好好合计合计。不然,重生以后,怎么能由得我们作主呢?”两人拉着手来到乔生家厢房里,默默相对了一会儿,连城笑着说:“你讨厌我吗?”乔生很惊奇地间她为什么说这话,连城羞臊地说:“我就怕不能如愿以偿,再次辜负了你,让我先以鬼的身份报答你吧。”乔生非常高兴,就和连城同床共枕。极其欢治。乔生贪恋欢乐,拖延着不敢马上重生,在厢房中偷偷寄住了3天,连城说,“俗活说‘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胆战心惊地藏在这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催乔生快到上房去。乔生刚刚走到上房自己的灵床前,早已死去的乔生的尸体忽然苏醒过来。家里人都很惊异,喂了他一些汤水。乔生让人去把史举人请来,请求把连城的尸体送来,说自己能让连城复活。史举人很高兴,就把连城的尸体送了过来,刚抬到乔生屋内,连城已经醒过来了。连城告诉父亲说:“我已经委身给乔郎了,再也没有回家之理。如果还有什么变故,我只有再一次死去!”史举人回到家里,派了丫环到乔生家去侍奉连城。王化成听说连城复活了,又编造了状词告到官府。赃官受了王化成的贿赂,把连城判给了王化成,乔生悲愤欲死。也无可奈何。连城被迫嫁到王家,气愤得不吃不喝,只求速死?屋里没人,就把衣带挂在梁上要自尽。过了一天,连城的身体更加疲弱,已经奄奄一息了。王化成害怕了,把连城送回娘家,史举人又把连城送到乔生家去。王化成听说后再也没有什么办法,也就作罢了。连城恢复健康后,常常想念宾娘,想差人捎封信去问候她。可是因为路途太远,一直没有人去。有一天,仆役进来说:“门口不知从哪儿来了些车马。”乔生夫妻二人出外一看,宾娘已经来到院中了。三人相见,悲喜交集。宾娘的父亲史太守亲自护送女儿来到,乔生急忙把他迎到家中。史太守说;“我的小女儿靠您才得重生。发誓不嫁别人,今天我也只好按她的心愿办了。”乔生听罢向史太守行了叩拜岳丈的大礼。这时史举人也来了,两位老先生又共叙了同宗之谊。   乔生名年,宇大年。   异史氏说:“因为一抹笑容的相知之恩,竟然以生命相许,世人也许以为这样做太傻了。那么,为尊严和信而死的田横及其五百名部下,难道都是傻瓜吗?正因为知音稀少而且珍贵,贤人豪侠之士才为知已真情感动不能控制自己。看尽茫茫世界,知音难遇,才使得有锦绣才华的才子,仅仅倾心于美人的真挚笑容。真是可悲啊!”   拓展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   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   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聊斋·连城 原文
提示:

聊斋·连城 原文

乔生,晋宁人。少负才名。年二十余,犹偃蹇。为人有肝胆。与顾生善;顾卒,时恤其妻子。邑宰以文相契重;宰终于任,家口淹滞,不能归,生破产扶柩,往返二千余里。以故士林益重之,而家由此益替。史孝廉有女,字连城,工刺绣,知书。父娇爱之。出所刺“倦绣图”,征少年题咏,意在择婿。生献诗云:“慵鬟高髻绿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又赞挑绣之工云:“绣线挑来似写生,幅中花鸟自天成;当年织锦非长技,幸把回文感圣明。”女得诗喜,对父称赏。父贫之。女逢人辄称道;又遣媪矫父命,赠金以助灯火。生叹曰:“连城我知己也!”倾怀结想,如渴思啖。

无何,女许字于鹾贾之子王化成,生始绝望;然梦魂中犹佩戴之。未几,女病瘵,沉痼不起。有西域头陀,自谓能疗;但须男子膺肉一钱,捣合药屑。史使人诣王家告婿。婿笑曰:“痴老翁,欲我剜心头肉也!”使返。史乃言于人曰:“有能割肉者妻之。”生闻而往,自出白刃,刲膺授僧。血濡袍裤,僧敷药始止。合药三丸。三日服尽,疾若失。史将践其言,先告王。王怒,欲讼官。史乃设筵招生,以千金列几上,曰:“重负大德,请以相报。”因具白背盟之由。生怫然曰:“仆所以不爱膺肉者,聊以报知己耳,岂货肉哉!”拂袖而归。女闻之,意良不忍,托媪慰谕之。且云:“以彼才华,当不久落。天下何患无佳人?我梦不祥,三年必死,不必与人争此泉下物也。”生告媪曰:“‘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诚恐连城未必真知我,但得真知我,不谐何害?”媪代女郎矢诚自剖。生曰:“果尔,相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媪既去,逾数日,生偶出,遇女自叔氏归,睨之。女秋波转顾,启齿嫣然。生大喜曰:“连城真知我者!”会王氏来议吉期,女前症又作,数月寻卒。生往临吊,一痛而绝。史舁送其家。

生自知已死,亦无所戚。出村去,犹冀一见连城。遥望南北一道,行人连绪如蚁,因亦混身杂迹其中。俄顷,入一廨署,值顾生,惊问:“君何得来?”即把手将送令归。生太息言:“心事殊未了。”顾曰:“仆在此典牍,颇得委任。倘可效力,不惜也。”生问连城。顾即导生旋转多所,见连城与一白衣女郎,泪睫惨黛,藉坐廊隅。见生至,骤起似喜,略问所来。生曰:“卿死,仆何敢生!”连城泣曰:“如此负义人,尚不吐弃之,身殉何为?然已不能许君今生,愿矢来世耳。”生告顾曰:“有事君自去,仆乐死不愿生矣。但烦稽连城托生何里,行与俱去耳。”顾诺而去。白衣女郎问生何人,连城为缅述之。女郎闻之,若不胜悲。连城告生曰:“此妾同姓,小字宾娘,长沙史太守女。一路同来,遂相怜爱。”生视之,意态怜人。方欲研问,而顾已反,向生贺曰:“我为君平章已确,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好否?”两人各喜。方将拜别,宾娘大哭曰:“姊去,我安归?乞垂怜救,妾为姊捧帨耳。”连城凄然,无所为计,转谋生。生又哀顾。顾难之,峻辞以为不可。生固强之。乃曰:“试妄为之。”去食顷而返,摇手曰:“何如!诚万分不能为力矣!”宾娘闻之,宛转娇啼,惟依连域肘下,恐其即去。惨怛无术,相对默默;而睹其愁颜戚容,使人肺腑酸柔。顾生愤然曰:“请携宾娘去。脱有愆尤,小生拚身受之!”宾娘乃喜,从生出。生忧其道远无侣。宾娘曰:“妾从君去,不愿归也。”生曰:“卿大痴矣。不归,何以得活也?他日至湖南,勿复走避,为幸多矣。”适有两媪摄牒赴长沙,生属之,宾娘泣别而去。途中,连城行蹇缓,里余辄一息;凡十余息,始见里门。连城曰:“重生后,惧有反覆。请索妾骸骨来,妾以君家生,当无悔也。”生然之。偕归生家。女惕惕若不能步,生伫待之。女曰:“妾至此,四肢摇摇,似无所主。志恐不遂,尚宜审谋;不然,生后何能自由?”相将入侧厢中。默定少时,连城笑曰:“君憎妾耶?”生惊问其故。赧然曰:“恐事不谐,重负君矣。请先以魂报也。”生喜,极尽欢恋。因徘徊不敢遽出,寄厢中者三日。连城曰:“谚有之:‘丑妇终须见姑嫜。’戚戚于此,终非久计。”乃促生入。才至灵寝,豁然顿苏。家人惊异,进以汤水。生乃使人要史来,请得连城之尸,自言能活之。史喜,从其言。方舁入室,视之已醒。告父曰:“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史归,遣婢往役给奉。王闻,具词申理。官受赂,判归王。生愤懑欲死,亦无奈之。连城至王家,忿不饮食,惟乞速死。室无人,则带悬梁上。越日, 益惫,殆将奄逝。王惧,送归史。史复舁归生。王知之,亦无如何,遂安焉。连城起,每念宾娘,欲遣信探之,以道远而艰于往。一日,家人进曰:“门有车马。”夫妇出视,则宾娘已至庭中矣。相见悲喜。太守亲诣送女,生延入。太守曰:“小女子赖君复生,誓不他适,今从其志。”生叩谢如礼。孝廉亦至,叙宗好焉。生名年,字大年。

异史氏曰:“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此知希之贵,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才人,仅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亦可慨矣!”

算是《美人皮》影评附件吧,背景故事~

2020年7月26日0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