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鲁靖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2)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2)
提示: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2)

太宗太平兴国中,两京、诸路许民共推练土地之宜、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令相视田亩肥瘠及五种所宜,某家有种,某户有丁男,某人有耕牛;即同乡三老、里胥召集余夫,分画旷土,劝令种莳,候岁熟共取其利。为农师者蠲税免役。民有饮博怠于农务者,农师谨察之,白州县论罪,以警游惰。所垦田即为永业,官不取其租。其后以烦扰罢。初,农时,太宗尝令取畿内青苗观之,听政之次,出示近臣。是岁,畿内菽粟苗皆长数尺。帝顾谓左右曰:"朕每念耕稼之勤,苟非兵食所资,固当尽复其租税。"

端拱初,亲耕籍田,以劝农事。然畿甸民苦税重,兄弟既壮乃析居,其田亩聚税于一家,即弃去;县岁按所弃地除其租,已而匿他舍,冒名佃作。帝闻而思革其弊,会知封丘县窦玭言之,乃诏赐绯鱼,绢百匹;擢太子中允,知开封府司录事,俾按察京畿诸县田租。玭专务苛刻以求课最,民实逃亡者,亦搜索于邻里亲戚之家,益造新籍,甚为劳扰,数月罢之。时州县之吏多非其人,土地之利不尽出,租税减耗,赋役不均,上下相蒙,积习成敝。乃诏:"诸知州、通判具如何均平赋税,招辑流亡,惠恤孤贫,窒塞奸幸,凡民间未便事,限一月附疾置以闻。"而比年多稼不登,富者操奇赢之资,贫者取倍称之息,一或小稔,富家责偿愈急,税调未毕,资储罄然。遂令州县戒里胥、乡老察视,有取富民谷麦赀财,出息不得逾倍,未输税毋得先偿私逋,违者罪之。

言者谓江北之民杂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虽土风各有所宜,至于参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淳化五年,宋、亳数州牛疫,死者过半,官借钱令就江、淮市牛。未至,属时雨沾足,帝虑其耕稼失时,太子中允武允成献踏犁,运以人力,即分命秘书丞、直史馆陈尧叟等即其州依式制造给民。

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蠲三岁租,三岁外,输三分之一。官吏劝民垦田,悉书于印纸,以俟旌赏。至道二年,太常博士、直史馆陈靖上言:

"先王之欲厚生民,莫先于积谷而务农,盐铁榷酤斯为末矣。按天下土田,除江淮、湖湘、两浙、陇蜀、河东诸路地里敻远,虽加劝督,未遽获利。今京畿周环二十三州,幅员数千里,地之垦者十才二三,税之入者又十无五、六。复有匿里舍而称逃亡,弃耕农而事游惰,赋额岁减,国用不充。

诏书累下,许民复业,蠲其租调,宽以岁时。然乡县扰之,每一户归业,则刺报所由。朝耕尺寸之田,暮入差徭之籍,追胥责问,继踵而来,虽蒙蠲其常租,实无补于损瘠。况民之流徙,始由贫困,或避私债,或逃公税。亦既亡遁,则乡里检其资财,至于室庐、什器、桑枣、材木,咸计其直,或乡官用以输税,或债主取以偿逋;生计荡然,还无所诣,以兹浮荡,绝意归耕。

如授以闲旷之田,广募游惰,诱之耕垦,未计赋租,许令别置版图,便宜从事;酌民力丰寡、农亩肥硗,均配督课,令其不倦。其逃民归业,丁口授田,烦碎之事,并取大司农裁决。耕桑之外,令益树杂木蔬果,孳畜羊犬鸡豚。给授桑土,潜拟井田,营造室居,使立保伍;养生送死之具,庆吊问遗之资,并立条制。候至三五年间,生计成立,即计户定征,量田输税。若民力不足,官借籴钱,或以市餱粮,或以营耕具。凡此给受,委于司农,比及秋成,乃令偿直,依时价折纳,以其成数关白户部。"

帝览之喜,令靖条奏以闻。

靖又言:"逃民复业及浮客请佃者,委农官勘验以给授田土,收附版籍,州县未得议其差役;乏粮种、耕牛者,令司农以官钱给借。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复患于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一家有三丁者,请加受田,如丁数五丁者从三丁之制,七丁者给五丁,十丁给七丁;至二十、三十丁者,以十丁为限。若宽乡田多,即委农官裁度以赋之。其室庐、蔬韭及桑枣、榆柳种艺之地,每户十丁者给百五十亩,七丁者百亩,五丁者七十亩,三丁者五十亩,不及三丁者三十亩。除桑功五年后计其租,余悉蠲其课。"

宰相吕端谓靖所立田制,多改旧法,又大费资用,以其状付有司。诏盐铁使陈恕等共议,请如靖奏。乃以靖为京西劝农使,按行陈、许、蔡、颍、襄、邓、唐、汝等州,劝民垦田,以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选、亮上言功难成,愿罢其事。帝志在勉农,犹诏靖经度。未几,三司以费官钱数多,万一水旱,恐致散失,事遂寝。

真宗景德初,诏诸州不堪牧马闲田,依职田例招主客户多方种莳,以沃瘠分三等输课。河朔戎寇之后,耕具颇阙,牛多瘠死。二年,内出踏犁式,诏河北转运使询于民间,如可用,则官造给之;且令有司议市牛送河北。又以兵罢,民始务农创什器,遂权除生熟铁度河之禁。是岁,命权三司使丁谓取户税条敕及臣民所陈田农利害,与盐铁判官张若谷、户部判官王曾等参详删定,成《景德农田敕》五卷,三年正月上之。谓等又取唐开元中宇文融请置劝农判田,检户口、田土伪滥;且虑别置官烦扰,而诸州长吏除当劝农,乃请少卿、监为刺史、合门使以上知州者,并兼管内劝农事,及通判并兼劝农事,诸路转运使、副兼本路劝农使。诏可。

大中祥符四年,诏曰:"火田之禁,著在《礼经》,山林之间,合顺时令。其或昆虫未蛰,草木犹蕃,辄纵燎原,则伤生类。诸州县人畲田,并如乡土旧例,自余焚烧野草,须十月后方得纵火。其行路野宿人,所在检察,毋使延燔。"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六年,免诸路农器之税。明年,诸州牛疫,又诏民买卖耕牛勿算;继令群牧司选医牛古方,颁之天下。

天禧初,诏诸路自今候登熟方奏丰稔,或已奏丰稔而非时灾沴者,即须上闻,违者重置其罪。先是,民诉水旱者,夏以四月,秋以七月,荆湖、淮南、江浙、川峡、广南水田不得过期,过期者吏勿受;令、佐受诉,即分行检视,白州遣官覆检,三司定分数蠲税;亦有朝旨特增免数及应输者许其倚格,京畿则特遣官覆检。太祖时,亦或遣官往外州检视,不为常制;伤甚,有免覆检者。至是,又以覆检烦扰,止遣官就田所阅视,即定蠲数。时久罢畋游,令开封府谕民,京城四面禁围草城,许其耕牧。三年,诏民有孝弟力田、储蓄岁计者,长吏倍存恤之。

初,朝议置劝农之名,然无职局。四年,始诏诸路提点刑狱朝臣为劝农使、使臣为副使,所至,取民籍视其差等,不如式者惩革之;劝恤农民,以时耕垦,招集逃散,检括陷税,凡农田事悉领焉。置局案,铸印给之。凡奏举亲民之官,悉令条析劝农之绩,以为殿最黜陟。

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仁宗继之,益务约己爱人。即位之初,下诏曰:"今宿麦既登,秋种向茂,其令州县谕民,务谨盖藏,无或妄费。"上书者言赋役未均,田制不立,因诏限田:公卿以下毋过三十顷,牙前将吏应复役者毋过十五顷,止一州之内,过是者论如违制律,以田赏告者。既而三司言:限田一州,而卜葬者牵于阴阳之说,至不敢举事。又听数外置墓田五顷。而任事者终以限田不便,未几即废。

时又禁近臣置别业京师及寺观毋得市田。初,真宗崩,内遣中人持金赐玉泉山僧寺市田,言为先帝植福,后毋以为例。繇是寺观稍益市田。明道二年,殿中侍御史段少连言:"顷岁中人至涟水军,称诏市民田给僧寺,非旧制。"诏还民田,收其直入官。后承平浸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帝敦本务农,屡诏劝劭,观稼于郊,岁一再出;又躬耕籍田,以先天下。景祐初,患百姓多去农为兵,诏大臣条上兵农得失,议更其法。遣尚书职方员外郎沈厚载出怀、卫、磁、相、邢、洺、镇、赵等州,教民种水田。京东转运司亦言:"济、兖间多闲田,而青州兵马都监郝仁禹知田事,请命规度水利,募民耕垦。"从之。是秋,诏曰:"仍岁饥歉,民多失职。今秋稼甫登,方事敛获,州县毋或追扰,以妨农时。刑狱须证逮者速决之。"

《宋史》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提示:

《宋史》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艺文六   苗锐《新删定广圣历》二卷   僧一行《开元大衍历议》十三卷   启玄子《天元玉册》十卷   甄鸾《五曹算术》二卷   《海岛算术》一卷   赵君卿《周髀算经》二卷   张丘建《算经》三卷   夏侯阳《算经》三卷   王孝通《缉古算经》一卷   谢察微《算经》三卷   李籍《九章算经音义》一卷   又《周髀算经音义》一卷   李绍谷《求一指蒙算术玄要》一卷   郭献之《唐宝应五纪历》三卷   徐承嗣《唐建中贞元历》三卷   边冈《唐景福崇玄历》十三卷   《大唐长历》一卷   马重绩《晋天福调元历》二十三卷   王处讷《周广顺明元历》一卷   又《建隆应天历》六卷   王朴《周显德钦天历》十五卷   《蜀武成永昌历》三卷   《唐保大齐政历》三卷   苗训《太平乾元历》九卷   《太平兴国七年新修历经》三卷   史序《仪天历》十六卷   曹士蒍《七曜符天历》二卷   《七曜符天人元历》三卷   杨纬(一作"绎")《符天历》一卷   王公佐《中正历》三卷   《正象历》一卷   李思议《重注曹士蒍小历》一卷   《七曜符天历》一卷   《大衍通玄鉴新历》三卷   沈括《熙宁奉元历》一部(卷亡)   《熙宁奉元历经》三卷   《立成》十四卷   《备草》六卷   《比较交蚀》六卷   卫朴《七曜细行》一卷   《新历正经》三卷   《义略》二卷   《立成》十五卷   《随经备草》五卷   《七曜细行》一卷   《长历》三十卷   (并孙思恭注)   《大衍历经》二卷   《大衍历立成》十一卷   《大衍历议略》一卷   《大衍议》十卷   《宣明历经》二卷   《宣明历立成》八卷   《宣明历要略》一卷   《大衍历经》二卷   《正元历立成》八卷   《崇元历经》三卷   《崇元历立成》七卷   《调元历经》二卷   《调元历立成》十二卷   《调元历草》八卷   《钦天历经》二卷   《钦天历立成》六卷   《钦天历草》三卷   《应天历经》二卷   《应天历立成》一卷   《乾元历经》二卷   《乾元历立成》二卷   《仪天历经》二卷   《仪天历立成》十三卷   《崇天历经》二卷   《崇天历立成》四卷   《明天历经》三卷   《明天历立成》十五卷   《明天历略》二卷   《符天历》三卷   姚舜辅《蚀神隐耀历》三卷   丘濬《霸国环周立成历》一卷   《阴阳集正历》三卷   《历日纂圣精要》一卷   《历枢》二卷   《难逃论》一卷   《符天行宫》一卷   《转天图》一卷   《万岁日出入昼夜立成历》一卷   《五星长历》一卷   《正象历》一卷   胡秀林《正象历经》一卷   章浦《符天九曜通元立成法》二卷   《气神经》三卷   《气神钤历》一卷   《气神随日用局图》一卷   庄守德《七曜气神歌诀》一卷   吕才《刻漏经》一卷   钱明逸《西国七曜历》一卷   关子明注《安修睦都利聿斯诀》一卷   《聿斯隐经》一卷   《聿斯妙利要旨》一卷   李淳风注释《九章经要略》一卷   又注释《孙子算经》三卷   注王孝通《五经算法》一卷   注甄鸾《五曹算法》二卷   刘微(一作"徽")《九章算田草》九卷   王孝通《缉古算经》一卷   程柔《五曹算经求一法》三卷   鲁靖《五曹时要算术》三卷   《五曹乘除见一捷例算法》一卷   夏翰(一作"翱")《新重演议海岛算经》一卷   甄鸾注徐岳《大衍算术法》一卷   谢察微《发蒙算经》三卷   僧一行《心机算术括(一作"格")》一卷(僧栖岩注)   徐仁美《增成玄一算经》三卷   陈从运《得一算经》七卷   《三问田算术》一卷   龙受益《算法》二卷   又《求一算术化零歌》一卷   《新易一法算范九例要诀》一卷   徐岳《术数记遗》一卷   《合元万分历》三卷(作者名术,不知姓)   《注九章算经》九卷(魏刘徽、唐李淳风注)   《孙子算经》三卷(不知名)   《五曹算经》五卷(李淳风等注)   《长庆宣明大历》二卷   《万年历》十二卷   《青萝妙度真经大历》一卷   《行漏法》一卷   《太始天元玉册截法》六卷   《求一算法》一卷   《细历书》一卷   《玉历通政经》三卷   (并不知作者)   燕肃《莲花漏法》一卷   钱明逸《刻漏规矩》一卷   王普《小漏款职》一卷   《官历刻漏图》一卷   卫朴《奉元历经》一卷   《观天历经》一卷(绍圣、元符颁行)   姚舜辅《纪元历经》一卷   裴伯寿、陈得一《统元历经》七卷   又《统元历五星立成》二卷   《统元历盈缩朏朒立成》一卷   《统元历日出入气刻立成》一卷   《统元历义》二卷   《统元七曜细行历》二卷   《统元历气朔八行草》一卷   《统元历考古日食》一卷   《三历会同集》十卷(绍兴初撰,不知名)   张祚注《法算三平化零歌》一卷(龙受益法)   王守忠《求一术歌》一卷   《算范要诀》二卷   《明算指掌》三卷   江本《一位算法》二卷   任弘济《一位算法问答》一卷   杨锴明《微算经》一卷   《法算机要赋》一卷   《法算口诀》一卷   《算法秘诀》一卷   《算术玄要》一卷   刘孝荣《新历考古春秋日食》一卷   《新历考汉魏周隋日月交食》一卷   《新历考唐交食》一卷   《新历气朔八行》一卷   《强弱月格法数》一卷   贾宪《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九卷   张宋图《史记律历志讹辨》一卷   《仪象法要》一卷(绍圣中编)   《细行历书》二十卷(起庆元庚申,至嘉定己卯,太史局进)   右历算类一百六十五部,五百九十八卷。   《风后握机》一卷(晋马隆略序)   《六韬》六卷(不知作者)   《司马兵法》三卷(齐司马穰苴撰)   孙武《孙子》三卷   吴起《吴子》三卷   《黄帝秘珠三略》三卷   《阴符二十四机》一卷   《握机图》一卷   《决胜孤虚集》一卷   《太公兵书要诀》四卷   朱服校定《六韬》六卷   又校定《孙子》三卷   校定《司马法》三卷   校定《吴子》二卷   校定《三略》三卷   魏武帝注《孙子》三卷   萧吉注(或题曹、萧注)《孙子》一卷   贾林注《孙子》一卷   陈皞注《孙子》一卷   宋奇《孙子解》并《武经简要》二卷   吴章注《司马穰苴兵法》三卷   吴起《玉帐阴符》三卷   白起《阵书(一作"图")》一卷   又《神妙行军法》三卷   《战国策》三十三卷   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   又《兵法》一卷   《三鉴图》一卷   《兵书统要》三卷   《三略秘要》三卷   成氏注《三略》三卷   诸葛亮《行兵法》五卷   又《用兵法》一卷   《行军指掌》二卷   《占风云气图》一卷   《兵书》七卷   陶侃《六军鉴要》一卷   李靖《韬钤秘术》一卷   又《总要》三卷   《六十甲子厌胜法》一卷   《兵书》三卷   《占风雪(一作"云")气》三卷   《风云论》三卷   《三军水鉴》三卷   《用兵手诀》七卷   《出军占风气候》十卷   《卫国公手记》一卷   李世勣《六十甲子内外行兵法》一卷   李淳风《诸家秘要》三卷   又《行军明时秘诀》一卷   《太白华盖法》二卷   《云气营寨占》一卷   《行军历》一卷   李筌《通幽鬼诀》二卷   又《军旅(一作"放")指归》三卷   《北帝武威经》三卷   《青囊托守胜败歌》并《营野战》一卷   李光弼《将律》一卷   又《武记》一卷   《九天察气诀》三卷   《玄女厌陈法》一卷   又《兵要式》一卷   《行兵法》二卷   《兵法》一卷   《杂占法》一卷   《六甲阴符兵法》一卷   《军谋前鉴》十卷   《兵家正书》十卷   《阃外纪(一作"记")事》十卷   李氏《秘要兵书》二卷   又《秘要兵术》四卷   《对敌权变逆顺法》一卷   《佐国玄机》一卷   《炮经》一卷   《总戎志》二卷   李鼎祚《兵钤手历》一卷   《许子兵胜苑》十卷   《统军玉鉴录》一卷   张守一《凿门诗》一卷   《秘宝兴军集》一卷   胡万顷《军鉴式》二卷   王适《行军立成七十二局》一卷   《安营临阵观灾气》一卷   《决战胜负图》一卷   《风云气象备急占》一卷   《秘宝风云歌》一卷   《九宫军要秘术》一卷   《倚马立成鉴图》一卷   《出军占怪历》三卷   罗子{巳山}(一作"岊")《神机武略歌》三卷   易静《神机武略歌》一卷   《行军占风气》一卷   《军占要略》二卷   郑先忠《军机讨略策》三卷   《古今兵略》十卷   《论天镜(一作"鉴")出战要诀》一卷   《将兵秘要法》一卷   《武师左领记》三卷   牛洪道《玄机立成法》一卷   《孤虚明堂图》一卷   《军用立成》一卷   何延锡《辨解序》一卷   纪勋《军国要制》五卷   《将军总录》三卷   李远《武孝经》一卷   王峦《行军广要算经》三卷   《金符经》三卷   《十二月立成阵图法》一卷   《行军走马立成法》一卷   《立成掌中法》一卷   《行军要略分野星图法》一卷   《黄道法》一卷   徐汉卿《制胜略》三卷   牟知白《专征小格略》一卷   《图南兵略》三卷   《从征录》五卷   《出军别录》一卷   《兵书总要》四卷   《兵策秘诀》三卷   《万胜诀》二卷   《战斗秘诀》一卷   《英雄龟鉴》一卷   《兵诀》一卷   《随军要诀》一卷   《军谋要术》一卷   《韬钤秘要》一卷   《军旅要术》一卷   《军秘禳厌术》一卷   《占军机胜负龟诀》一卷   《训将胜术》二卷   《兵书手鉴》二卷   《尉缭子》五卷   (战国时人)   《常禳经》三卷(燕昭王太子撰,盖依托)   黄石公《三略》三卷   又《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诸葛亮《将苑》一卷

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是谁?鲁肃曾经预言三分天下
提示:

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是谁?鲁肃曾经预言三分天下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三分天下”的构想,应该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对刘备日后的大业所做的规划,这也就是很出名的《隆中对》的来历。只是,这不过是在《三国演义》中的说法,而在正史《三国志》当中,第一个提出“三分天下”构想的人却并不是诸葛亮。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提出的这个构想,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隆中对》是节选自《三国志》的一篇文章,但是在这篇文章背后,是当时的一种天下局势。刘备两次前往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到人,第三次终于得见,而这一次见面,简直可以算是改变三国历史的重要会面。为什么要说是改变历史呢?这就与第一个提出“三分天下”的人有关了,这个人就是江东鲁肃。

鲁肃,字子敬,是东汉末年一位非常接触的战略家和外交家,性情豪爽,喜好读书骑射,眼见朝廷没落腐败,便经常召集乡里的青少年一同习武练兵,仗义疏财,想来年轻时候的鲁肃,也是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因为当时还是居巢长的周瑜曾经因为缺粮而向鲁肃求助,鲁肃慷慨相赠,二人结为好友。

公元200年,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并且建议孙权要多多网罗人才,同样胸怀大志的孙权立刻约见了鲁肃,这个时候,就是鲁肃版本的“三分天下”提出来的时间。他向孙权分析局势,当时汉室朝廷已经走向没落,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会恢复,然而曹操的势力也极其强大,想要除掉他,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形势变幻。

鲁肃认为,此时的孙权正应该趁着北方多事之秋,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在此之后,就可以称帝建号,从而为下一步夺取天下积累实力。但是当时的孙权却说,自己尽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鲁肃所言,并非是自己力所能及,是一种无心帝王霸业的心思。我看来,如果鲁肃的这些话是说给孙策听的,或许当时他就拍手叫好了。

鲁肃的长远目光,对于天下局势的把控,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只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鲁肃的三分天下的三股势力,是孙权、曹操,还有荆州的刘表,而不是刘备。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刘备真的是很不起眼,别说是争夺天下,就是争夺这三分之一天下的势力都没有,所以他的设想是刘表而非刘备。

而后来,鲁肃与周瑜两人极力劝说孙权与刘备的结盟,这才有了后来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的结果,经此一役,三足鼎立的局势也就基本上确定了下来,刘备暂居荆州,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虽然只是“借”来的。

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比之鲁肃要晚了七年,虽然更加准确,但是毕竟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刘备还没有什么势力的时候,谁也料不到他日后会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助力,比如诸葛亮,比如庞统,刘备也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之下,一步步夺取益州、占领汉中,最终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位主角。

217年,这位东吴的大都督病逝,不仅孙权为他举办丧事,诸葛亮也为他举哀。鲁肃在东吴政权的创立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后来登基称帝,他都很怀念和敬重鲁肃,就像是没有帝王志向的光武帝碰见了邓禹,才终于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天下三分”的第一预测人,为何说是鲁肃?
提示:

“天下三分”的第一预测人,为何说是鲁肃?

“天下三分”的第一预测人,为何说是鲁肃?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三分天下”的构想,应该是诸bai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对刘备日后的大业所做的规划,这也就是很出名的《隆中对》的来历。但实际上,这个设想是鲁肃提出的,这是怎么回事?鲁肃,字子敬,是东汉末年一位非常杰出的战略家和外交家,性情豪爽,喜好读书骑射,眼见朝廷没落腐败,便经常召集乡里的青少年一同习武练兵,仗义疏财。 年轻时候的鲁肃,也是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当时还是居巢长的周瑜曾经因为缺粮而向鲁肃求助,鲁肃慷慨相赠,二人结为好友。公元200年,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并且建议孙权要多多网罗人才,同样胸怀大志的孙权立刻约见了鲁肃,这个时候,就是鲁肃版本的“三分天下”提出来的时间。他向孙权分析局势,当时汉室朝廷已经走向没落,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会恢复,然而曹操的势力也极其强大,想要除掉他,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形势变幻。 鲁肃认为,此时的孙权正应该趁着北方多事之秋,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在此之后,就可以称帝建号,从而为下一步夺取天下积累实力。但是当时的孙权却说,自己尽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鲁肃所言,并非是自己力所能及,是一种无心帝王霸业的心思。如果鲁肃的这些话是说给孙策听的,或许当时他就拍手叫好了。 鲁肃的长远目光,对于天下局势的把控,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只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鲁肃的三分天下的三股势力,是孙权、曹操,还有荆州的刘表,而不是刘备。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刘备真的是很不起眼,别说是争夺天下,就是争夺这三分之一天下的势力都没有,所以他的设想是刘表而非刘备。而后来,鲁肃与周瑜两人极力劝说孙权与刘备的结盟,这才有了后来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的结果,经此一役,三足鼎立的局势也就基本上确定了下来,刘备暂居荆州,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虽然只是“借”来的。

历史问题解答。
提示:

历史问题解答。

清朝初年,关内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等地自然灾害频发,战争连年不断,天灾人祸迫使民众出关逃难。为了解决东北地区人口短缺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清政府实行了移民戍边政策。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迁入的农民就达到1000多万人,这些移民人口的迁入给东北带来了各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胶东文化、豫东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安徽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这些新的文化与在北传统文化交融,奠定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基础。总之,清朝初年的移民戍边政策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摘要】 历史问题解答。【提问】 【提问】 41题的全部【提问】 [开心]亲 可以转文字发给老师吗 这样子更好帮您解答更快的帮您处理亲【回答】 这不是文字么【提问】 我还要一个个把字打出来吗……【提问】 老师看不清 亲 你看看可以怎么转换一下【回答】 所以你现在是在写么?还是没看懂哇【提问】 看不清老师 老师待眼镜 非常抱歉同学【回答】 第2问和第三问写出来就行,第1问就不用了【提问】 可以拍清楚一点吗 老师帮你解答一下 再休息【回答】 清朝初年,关内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等地自然灾害频发,战争连年不断,天灾人祸迫使民众出关逃难。为了解决东北地区人口短缺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清政府实行了移民戍边政策。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迁入的农民就达到1000多万人,这些移民人口的迁入给东北带来了各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胶东文化、豫东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安徽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这些新的文化与在北传统文化交融,奠定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基础。总之,清朝初年的移民戍边政策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回答】 1947年至20世纪60年代期间,中国政府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将延安北上的人民军队和革命干部转战北大荒,开发北大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继承发扬了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延安、南泥湾精神,面对荒原的恶劣环境和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艰苦创业、开拓创新,肩负“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任,创建了一批机械化农场。到1955年,共建成农场54个,开垦耕地336.8万亩,拥有职工2.9万人,为日后的黑龙江垦区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北大荒的开发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开垦耕地面积达到了336.8万亩,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业垦区之一。其次,在北大荒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青年和知识分子参与其中,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此外,开发北大荒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回答】

历史问题解答
提示:

历史问题解答

本题要求围绕“新中国外交中日关系”的话题,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论述。首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外交思维和逻辑主要是革命式的,强调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种外交思维和逻辑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新中国对于独立自主和国际和平的追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思维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从“命运共同体”到“参与式外交”,再到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变化的外交理念。其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外交上一直以维护国家利益、主权独立和和平发展为目标和宗旨,同时也一直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为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在中日关系方面,中国也一直秉持着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尽力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虽然中日关系历经波折,但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仍在不断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也日益增多,这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中国外交思维和逻辑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中日关系的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秉持着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摘要】 历史问题解答【提问】 宝子可以详细的说一下问题吗【回答】 【提问】 张竹君女士作为近代杰出女权运动的先驱,她不仅是一位医学家,更是一位女性解放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为中国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事迹体现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精神,以及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的科学精神。首先,张竹君女士的事迹体现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精神。她创办医院,开展医疗工作,不仅服务于社会,也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她还收养了20多名孤苦儿童,并将他们抚养成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这种慷慨奉献、育人爱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次,张竹君女士的事迹体现了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的科学精神。她参与了日俄战争和淞沪抗战等多个抗战救护活动,组织、率领救护队员前往前线,为受伤的士兵提供救治。她还成立了中国赤十字会,在抗击疾病和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集众智、协同作战的精神,彰显了团结合作的力量,也为我们今天在团队中协同工作提供了启示。【回答】 【提问】 【提问】 下面那个地图的我恐怕帮不了你了。【回答】 可以【提问】 本题要求围绕“新中国外交中日关系”的话题,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论述。首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外交思维和逻辑主要是革命式的,强调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种外交思维和逻辑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新中国对于独立自主和国际和平的追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思维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从“命运共同体”到“参与式外交”,再到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变化的外交理念。其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外交上一直以维护国家利益、主权独立和和平发展为目标和宗旨,同时也一直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为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在中日关系方面,中国也一直秉持着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尽力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虽然中日关系历经波折,但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仍在不断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也日益增多,这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中国外交思维和逻辑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中日关系的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秉持着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