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百家姓故事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的由来
提示: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赵,《百家姓》排名第一,宋朝国姓。赵宋王朝是最具有贵族气质的汉族王朝。源于造父,颛顼帝后裔,是嬴姓十四氏之一。
钱,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
孙,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
李,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儿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其后人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
周,唐代为避玄宗名讳,姬姓大臣改姓周。
吴,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吴国,其子孙称为吴氏。

百家姓的由来
提示: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的由来,百家姓起源是什么呢?百家姓是怎么来的呢?百家姓的由来是什么?每个姓氏的来历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来历,那么下面一起来看一下百家姓的由来以及一些故事吧。 百家姓的由来1 百家姓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最早许多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相传《百家姓》为北宋初年浙江钱塘一位老儒生编写。 从小我们就要求背《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因为这三部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百家姓》是一本关于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按文献记载,《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并非只有一个地区,而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远古时期亚洲人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 百家姓的由来2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 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 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 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 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 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扩展资料: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sì)、嬴(yíng)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一个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 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的由来3 百家姓怎么来的.: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共收集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古时,小朋友们不仅要能背诵,还得说出其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和历史名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介绍,这部《百家姓》,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日郊游》的一段注里写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当时,《百家姓》在乡村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必读书目,可见其流行程度。 钱文忠推测,《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末期、北宋初期吴越地区的一位“知识分子”。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记载,《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此印证了这一说法。不过,宋时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为411个,如今收录504个姓的版本,其实是后人增补过的。 为什么赵钱孙李姓在前: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有读者认为,《百家姓》是北宋初期的人编写的,“赵”是当时的皇姓,随后的“钱”代表有钱,“孙”代表子孙众多,“李”则代表桃李满天下,合起来就是老赵家不仅有钱,子孙繁衍旺盛,门生也遍布天下。 《玉照新志》记载:“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 对此,钱文忠介绍,《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其实,《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你知道百家姓是怎么来的了吗。

姓氏的小故事
提示:

姓氏的小故事

张姓传说、百姓传说、王姓传说、于氏传说、李姓传说等。 1、张姓传说 张姓传说张氏得姓于远古时期的挥,据说他发明了弓箭,因此才有了弓长张这个姓氏的诞生,所以张字由弓而来。 2、百姓传说 百这个姓氏,相传是春秋时期秦国名人百里奚的后代。百里奚所在虞国被晋国灭亡后沦为战俘。成为一个叫晋伯的人的家奴。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秦国的君主秦穆公赏识。被用五张羊皮换了自由身,留在秦国辅佐秦穆公,后来官至大夫人称五羊大夫。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便有人姓百,或者姓百里。 3、王姓传说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 4、于氏传说于氏源于复姓淳于氏,出自唐朝避唐宪宗名讳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于氏。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所定的皇族七姓中,有复姓淳于氏。到了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因为“纯”、“淳”二字同音,为避讳皇帝名讳,遂将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 不过,到了宋朝时期,该支于氏族人中有部分人又恢复为复姓淳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于氏、淳于氏同宗同源。 5、李姓传说 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官职为姓也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儿和儿子开始逃亡。逃亡过程中母子俩摘取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了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张姓 百度百科-百姓 百度百科-王姓 百度百科-于姓 百度百科-李姓

姓氏的小故事
提示:

姓氏的小故事

张姓传说、百姓传说、王姓传说、于氏传说、李姓传说等。

1、张姓传说

张姓传说张氏得姓于远古时期的挥,据说他发明了弓箭,因此才有了弓长张这个姓氏的诞生,所以 张字由弓而来。

2、百姓传说



百这个姓氏,相传是春秋时期秦国名人百里奚的后代。

百里奚所在虞国被晋国灭亡后沦为战俘。

成为一个叫晋伯的人的家奴。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秦国的君主秦穆公赏识。

被用五张羊皮换了自由身,留在秦国辅佐秦穆公,后来官至大夫人称五羊大夫。

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便有人姓百,或者姓百里。

3、王姓传说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



4、于氏传说

于氏源于复姓淳于氏,出自唐朝避唐宪宗名讳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于氏。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所定的皇族七姓中,有复姓淳于氏。

到了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因为“纯”、“淳”二字同音,为避讳皇帝名讳,遂将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

不过,到了宋朝时期,该支于氏族人中有部分人又恢复为复姓淳于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于氏、淳于氏同宗同源。

5、李姓传说

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官职为姓也被人称为“理氏”。

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

理征的妻儿和儿子开始逃亡。

逃亡过程中母子俩摘取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

为了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

林姓的来源
提示:

林姓的来源

何谓姓?姓在母系 社会 就已经出现,是以母系为血统而组成的血亲团体,也是对外交往中表明自己身份的徽记。何为氏?氏是由姓中繁衍生出来的分支,是旧时特权和地位的标志。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的改姓等。

子姓林氏;相传比干三代孤忠,正直敢言,后被商纣王挖心致死,其夫人妫氏逃难至河南卫辉一带的长陵生下一子。周武王继发灭商以后,赐他儿子林姓,名:林坚,并将其封在今河南安平县一带。林坚是最早的林姓人士,后人尊他为林姓的受姓始祖。林坚的后裔,后来形成了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为林姓最大支派。“西河郡”是林姓的第一大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余代,八百余年。

姬姓林氏,是东周周平王之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姬姓之林,起源于河南洛阳一带,林氏家谱中称为“河南林”。

鲜卑族中有丘林姓氏,后改为林姓。满族中林佳氏和布萨氏后也改为汉姓“林”。

林姓的发源地,是河南卫辉。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族人前去祭祖的圣地。生活在北方的林姓,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至福建各地,后又逐步迁至广东、台湾等地。生活在海外的林姓大多是从福建、台湾等地迁至的。

林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提示:

林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历史名人:1、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2、林慎思(844-880),字虔中,号伸蒙子,福建福州人。世居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鸿山(今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大宏村)。咸通十年进士及第。咸通十一年,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他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是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福建从蛮荒进入文明。 3、林砺儒(1889.07.18-1977.01.20),原名林绳直,广东信宜市北界镇上村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历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即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现已改为广州市协和中学)校长。 扩展资料: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7位。2016年,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18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以下内容供参考:百度百科-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