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提示:

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摘 要: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高职院校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然而,近年来企业与高职院校却存在相互抱怨的现象,企业抱怨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素质不高,高职院校抱怨企业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两方面分析了双方存在问题,提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而实现这种衔接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
关键词:职业院校 企业 校企合作 人才衔接
在企业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成本的降低,效益的增加,竞争力的提高等都有赖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企业经济增长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对双方来说都有利,是双赢。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方面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时常常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埋怨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素质不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常常抱怨企业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毕业生就业难。由此可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实力的标志。众多企业已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也实行了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人才。企业的人才大量的应是来自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职业岗位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然而,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片面追求人才高素质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片面追求人才高素质,提高人才准入门槛,制定高出实际需要的人才标准。本来高职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要本科生做,本来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非要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做。有的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引进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目的主要是装点门面,美化企业形象。这将导致企业人才资源利用成本的提高,另外实践能力欠缺的本科生、硕士生也不一定能胜任一线岗位的工作。而且这些高学历人才要求的待遇也高,一旦这些高学历人才无用武之地或是待遇上的要求得不到 满 足,企业也难留住这些人才。最终的结果是招了又走,走了又招,同时还影响到企业正常的运作。事实证明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并非学历越高越好,而应是适合就好。因而企业应正确确定所需要人才的标准,配置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2.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缺少长远规划,追求一劳永逸
当代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制定企业人力资源长远规划,合理配置、使用、开发人力资源,为企业各项战略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从而使企业发展壮大。但是部分企业缺乏人力资源长远规划,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要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致使众多高职职业院校人才无缘于这些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当然好用,他们上手快,企业可节约初期培训成本,但同时他们往往流动性很大,对企业的忠诚度低。这将导致企业频频招聘,反而增加了成本。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些人才将是企业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力军。他们的可塑性强,忠诚度高,能长期为企业服务。事实上,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人才进行培养和开发,无论是高学历人才还是低学历人才都必须建立终身学习机制。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本科持续扩招,使职校生源质量下滑
大学本科持续扩招,使职业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再加上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学生和家长一心想上本科,哪怕三本也可以,这就使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大受影响。生源质量的下降,增加了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难度,使职业院校培养的部分人才质量不高。
2.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及管理方式落后,实习实训设施严重不足
我国的职业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校升格而成的,有的高职院校一直沿用中专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实习实训设施是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很强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保证,但部分职业院校由于投入不足,实习实训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实习实训需要,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3.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呈加速趋势,同时发达国家的许多产业正加速向我国转移。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向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主阵地的部分职业院校却未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职业院校由于受师资和实训设施的影响导致其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当今社会,大量传统产业正向现代产业转化,新型岗位层出不穷,而一些职业院校因创办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专业需要大量投入,而固守已轻车熟路的老专业或仅仅创办一些短平快并且投入较少的文科类专业,至使一些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4.部分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众多职业院校从中专校转变过来的时间不长,部分教师还未来得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还未树立起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他们仍旧沿袭着中专时期的`教学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是要培养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而有些教师长期待在学校里从事教学工作,从未接触过生产实际,根本无法培养为生产一线服务的人才。虽然近年来职业院校发展很快,各高职院校都引进了大批教师,但其中一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经验缺乏,更没有一线生产经历,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另一部分是从企业引进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才,虽然这部分人才很适合高职教育,但这部分人才毕竟是少数。总而言之,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还须继续努力。 5.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基础差,综合素质不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工作探讨】
提示: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工作探讨】

  摘 要: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着眼如何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作深入进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高职教育
  本文依据陕西工院与日资企业欧姆龙株式会社近三年来校企合作案例为背景,通过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希望通过该问题的研究,对高职院校在订单培养方面提供借鉴经验,促进高职院校订单培养工作深入进行。
  1.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高职订单培养工作虽经历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但是校企合作的步伐缓慢。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如何呢?下面就该问题进行分析。
  1.1缺乏科学的法律保障体系
  当前的校企合作保障来源于校企双方的需求,没有科学的法律制度约束校企双方,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因此校企合作推进速度缓慢。
  1.2缺乏科学的观念指导校企合作发展
  学校注重招生和就业率,针对就业质量的就业率研究不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与日资企业欧姆龙合作的过程中,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科学指导,深入企业调研,积极从师资培养、实训室建设、 教学计划 制定等多方面展开工作,校企合作已经卓见成效。
  1.3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应定制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制定需要校企共同研究制定,通过企业调研,校企交流,不断对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形成双方认同的培养计划。
  1.4缺少合理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的改革很难推进
  学院应该鼓励参与校企合作的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保障。
  1.5缺少合理的师资培养机制,加大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人才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雄厚的师资作为基础,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无疑成为校企合作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很难到企业进行深入研究,而要真正熟悉企业工作岗位职责,企业关于管理及技术方面的详细资料和制度,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提高,才能让校企双发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保持同步,师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如何将校企合作深入进行
  2.1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法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做好校企合作
  目前,教育部重视高职教育,鼓励学校走校企合作之路,但是没有指导校企合作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来约束企业,政府应采用立法支持,保障订单培养健康稳步发展,使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有法律保障。
  2.2校企双方高层的高度重视订单培养工作
  校企高层的高度重视是订单培养工作落到实处的保障之一,经研究分析,多数高校的订单式培养徒有虚名,并且存在校企双方一头热的问题;企业单方面重视,学院因为招生情况比较理想,无闲顾及,一旦学校积极性不高,校企无法深入合作。
  2.3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开展订单工作
  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是离不开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展开校企合作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企业的需求,企业应选派技术专家参与订单培养的整个环节,仅凭学校培养是无法实现企业需求,必须由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到订单培养工作中去。
  2.4科学合理开展订单培养工作
  在安排订单培养计划的同时必须结合学校专业课程的任务,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教学,否则,学生在双重任务的情况下,培养计划执行效果会大大降低。
  2.5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参与企业实践
  为了学校教育更切合企业实际需要和提高订单培养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学校务必着眼提高师资水平,积极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企业中去学习,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实战技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2.6校企双方选拔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主抓订单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着手抓订单学生管理
  一方面,选择具有责任心强、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优秀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择也要遵循阅历丰富、企业经验丰富、有良好沟通能力的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订单管理。
  2.7不断完善和规范订单培养各环节的制度
  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遵循必要的制度和规范,必须依据制度来做好合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有了制度和规范支撑,才能进一步深入推广和延续校企合作,一旦合作中的某些机构和人员变迁,校企合作将很难持续进行。
  2.8完善的经费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要推进,必须有充足资金作为保障,例如: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的培训、贫困学生的培养等都将产生费用,校企双方必须提供必要的资金并作为制度来延续,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长期进行。
  2.9层层落实培养方案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
  落实订单培养工作是关键,科学合理的计划是方针,切实执行是保障校企合作的关键。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参与订单工作,互相监督,共同参与,保障各个环节都能按照规定进行,才能让校企培养人才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校企双方必须本着互利互赢,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立场,通过深入交流和密切合作,落实校企合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好订单培养的各项工作,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作才能取得共赢。
  基金项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科研课题,项目名称:高职“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Y11-23。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2]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2010,5.
  [3]石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J].民办教育新观观察.2010.10.
  [4]夏季亭等.民办高校的科学定位与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0,20.
  [5]徐永春等.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功能定位和作为[J].高等职业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