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胡海泉唢呐

辽宁鼓乐流行于哪里?
辽宁鼓乐流行于哪里?
提示:

辽宁鼓乐流行于哪里?

辽宁鼓乐流行于辽宁地区,其中,海城、牛庄、南台、鞍山、沈阳等地的鼓乐发展得更为兴盛。 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关东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阳出土的汉魏时期古墓壁画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图,并且题有“鼓吹演跌欢戏”6字。 早期的辽宁鼓乐以笙管乐为主,明代唢呐兴起,经过漫长的萌生、发展,唢呐乐约在18世纪末发展成熟、完备,并与笙管乐合流,形成具有今日格局的辽宁鼓乐。 从曲目上看,辽宁鼓乐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 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代大曲和宋代曲破的结构痕迹。从某些乐曲的音调上看,辽宁鼓乐曲明显地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音乐的影响。 在乐调方面,辽宁鼓乐用借字手法形成的“三十五调”实际上起源于于唐宋的移宫换调,属“燕乐二十八调”的余绪。 辽宁鼓乐主要有唢呐乐和笙管乐两种演奏形式。两种乐各自独立,使用乐器不同,各有专用乐曲。 唢呐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此外,还有堂鼓、小钹、乐子、包锣、大号等乐器协奏。它有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又称坐堂、坐棚,艺人取坐式演奏。坐乐是坐在喜家或丧家门前演奏。多演奏较大型的乐曲,演奏时所有乐器全部参加,故也称“全堂”。 唢呐坐乐有婚娶做寿、为婴儿办满月时演奏的红事,和丧葬、办周年等演奏的白事之分。各地区红事坐乐使用的乐器有唢呐两只及堂鼓、小钹、乐子、挑子号各一只;白事坐乐使用乐器有唢呐两只、小钹、乐子、包锣各一只、大号两支。 由于乐器组合不同,演奏内容不同,坐乐还有大笙喇叭、小笙喇叭、咔戏、哑戏等演奏形式。 除坐乐形式外,在一些民俗活动如迎亲、拜庄、送葬等活动时需要鼓乐跟随,于是出现了行乐,行乐多演奏较短小的乐曲,其使用乐器不多,而且多为轻便乐器。 有的艺人将辽宁鼓乐唢呐曲分为汉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锣板曲4类。 汉曲只用于丧事坐乐之中。用于丧事是因为汉曲曲调沉闷,音乐风格以表现忧伤为主。用于坐乐是因为汉曲结构长大,而且版式变化极为丰富,节奏变化更是层出不穷。 汉曲分大味儿、小味儿两种。两者不仅体现在乐曲的“味道”,即演奏风格上的差异,而且在用调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不能用大味儿汉曲的调来演奏小味儿汉曲,反之也一样。 大味儿汉曲采用辽宁鼓乐传统的“大扔大撂”演奏手法,在吹奏过程中,要求舌不碰“哨”,追求声音宏大,在风格上体现出粗犷豪迈的气概。在用调方面,大味儿汉曲只用本调、背调和四调来演奏。 小味儿汉曲是辽宁艺人运用老本调、六眼调来演奏的汉曲。在演奏方法上,小味儿与大味儿也有明显的差异。它采用“控哨”的方法,即将舌贴近“哨嘴”,充分运用舌尖的“吐字”等技巧,从而使演奏出来的乐曲细腻圆润,形成了与大味儿汉曲有鲜明对比的风格。 辽宁鼓乐汉曲大多都有乐谱,但这些乐谱只是乐曲的曲调骨架,即曲谱只记录音乐的骨干音,艺人称之为“老本谱”或“老母潜”。由于老本谱过于简单、枯燥,所以艺人不可能照本宣科地照谱演奏,而往往根据师承和个人习惯对之进行变奏。辽宁鼓乐汉曲的变奏手法有好多种。 加花是我国民间器乐曲普遍采用的一种变奏手法,它普遍运用于辽宁鼓乐汉曲的各个部分之中,常属于严格变奏之列。这种手法是在基本曲调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经过音、辅助音、延留音等装饰音,其目的是使乐曲华丽、流畅、富于生机。 换字是指将老本谱中一个或几个相连的音改奏为另一个或几个相连的音。换字没有严格的程序性和规律性,往往是演奏者根据旋律进行的特点,为使之流畅,使之符合人们审美观念而即兴采用的变奏手法。 减字是与加花相反的一种变奏手法。在演奏中随着乐曲速度加快,逐渐把原来“加花”的装饰音去掉,直接演奏老本谱的曲调。 当乐曲进入更快的速度时,往往只奏主题的骨干音,在乐曲进入流水板时,有时甚至将骨干音都省去一部分。 借字在工尺谱中借变声代替正声,作为另一调的正声,从而改变调高,同时改变部分曲调的一种手法。辽宁鼓乐的借字同其他地区民间音乐的移调手法一样,利用“清角”、“变宫”两个偏音,以“清角为宫”、“变宫为角”的方法来实现移调目的。 辽宁鼓乐中的笙管乐以管和笙为主奏乐器,通常是一支管配两盘笙,此外,还有堂鼓、小钹、乐子各一支,也可加用笛、胡琴、坠琴、扬琴等,坐乐也是笙管乐主要的演奏形式。 辽宁鼓乐从风格特点、演奏曲目以及使用乐器等方面看可分为辽南、辽西、辽东、沈阳、辽北、朝阳等6个地方风格流派。 辽宁鼓乐常用曲目有《工尺上》、《梅花调》、《上菜曲》、《句句双》、《桂枝花》,大致分为唢呐乐汉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锣板曲等几类。在演奏中,乐手常在曲调的结尾处进行自由发挥,情绪热烈,技巧性强。 辽宁鼓乐的演奏者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两种。职业艺人是以演奏鼓乐为谋生手段者;半职业艺人多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忙时务农或操持手工业劳动,闲时或做仪式时出来演奏,也收取报酬。 辽宁鼓乐有着自己的传承谱系,它以民俗为依托,以家族班社为宗系,秉承“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祖训,声声不息,世代相传至今。

辽宁鼓乐的艺术特色
提示:

辽宁鼓乐的艺术特色

辽宁鼓乐主要有“唢呐乐”和“笙管乐”两种演奏形式。两种乐各自独立--使用乐器不同、各有专用乐曲。唢呐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兼备堂鼓、小钹、乐子(铛)、包锣、大号(或挑子号)等。它有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又称坐堂、坐棚,艺人取坐式演奏。演奏时所有乐器全部参加,故亦称“全堂”。唢呐坐乐有婚娶作寿、为婴儿办满月时演奏的'红事,和丧葬、办周年等演奏的“白事”之分。各地区红事坐乐使用的乐器有唢呐二只(只限240毫米以下的小唢呐)、堂鼓、小钹、乐子、挑子号各一只;白事坐乐使用乐器有唢呐二只(390毫米以上的大唢呐)、小钹、乐子、包锣各一只、大号(或挑子号)二支。由于乐器组合不同,演奏内容不同,坐乐还有大笙喇叭、小笙喇叭、咔戏、哑戏等演奏形式。除坐乐形式外,在一些汉族民俗活动如迎亲、拜庄、送葬等活动时需要鼓乐跟随,于是出现了行乐,但其使用乐器不多,且多为轻便乐器。辽宁鼓乐中的笙管乐以管(单管或双管)和笙为主奏乐器,通常是一支管配两盘笙。其它还有堂鼓、小钹、乐子各一支,亦可加用笛子、胡琴、坠琴、扬琴等,坐乐也是笙管乐主要的演奏形式。辽宁鼓乐的演奏者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两种。职业艺人是以演奏鼓乐为谋生手段者;半职业艺人多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忙时务农或操持手工业劳动,闲时或做仪式时出来演奏,也收取报酬。辽宁鼓乐多在民间婚丧仪式中演奏,有坐堂和行路两种演出形式。坐堂是坐在喜家或丧家门前演奏,行路是在迎亲或送葬的道路上边行进边演奏。坐堂时多演奏较大型的乐曲,行路时多演奏较短小的乐曲。辽宁鼓乐的曲目有元、明以来的南北曲牌子、戏曲唱腔、民歌和器乐曲牌等。在演奏中,乐手常在曲调的结尾处进行自由发挥,情绪热烈,技巧性强。辽宁鼓乐有着自己的传承谱系,它以民俗为依托,以家族班社为宗系,秉承“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祖训,声声不息,世代相传至今。其传承谱系可分为三个时期:清末民初:以张施文(1850-1921年),艺名张发为一代世袭宗师;以“福升堂”为代表的班社群体。建国前后:这一时期涌现出赵尔岩、何其泽、周启英、关希仁、吕升岩、王世斌、姜鸿儒等全国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演奏家;还有南派传承代表胡海泉等一代名流。改革开放前后:以胡春波、胡海波、宋连波、吕坤等为代表的新秀。

从零起步学唢呐轻松入门的作者简介
提示:

从零起步学唢呐轻松入门的作者简介

胡海泉,著名唢唢演奏家、教育家。辽宁北镇人,1951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工团,先后在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音舞团、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电影乐团任职。国家一级演奏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名誉会长。他培养学生数百名,部分学生参加了1995年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并被文化部中国音乐学院聘为我国第一届唢呐研究生班客座教授。他的专著有《唢呐演奏艺术》和主编的《唢呐考级曲集》(上下册)还有《管子双管演奏教程》及《胡海泉唢呐曲集》等,这些著作将对我国民族管乐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由他创作并改编的唢呐、管子、竹笛、笙等独奏曲一百五十多首,他还录制出版了大量的唢呐唱片。他曾出访过欧、亚三十多个国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贡献。由于胡海泉在民族管乐事业的成绩显著,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和津贴。同时,他的业绩被编入《中国近代音乐家传》史册之中。胡美玲,辽宁北镇人,满族。青年唢呐演奏家、现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1980年出生于唢呐世家,八岁开始随盘锦艺术馆李润中老师学习唢呐,并打下较好的基础,十岁随叔叔胡海宽学习唢呐,1993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著名管乐大师胡海泉教授学习唢呐,这期间她不仅掌握了高、中、低音各种流派的唢呐演奏还有管子、双管的演奏。1999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继续随胡海泉老师学习,又掌握了朝鲜筚篥、啵咧、芦管、吐良等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2003年留校任教。她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总结民族器乐演奏及教学理论。正式出版发行了唢呐教材《学唢呐轻松入门》(与胡海泉合作),《唢呐快速入门》VCD、CD光盘和《箫快速入门》VCD、CD光盘;出版发行了中国(民族)器乐唢呐演奏专业启蒙教学VCD(十盘),《学唢呐轻松入门》教材教学VCD,《学葫芦丝轻松入门》教材教学VCD;发表论文《对民族管乐传承问题的思考》、《论唢呐演奏技巧》等。她多次在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国图音乐厅、保利剧院等地进行独奏演出;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音乐节目的录制。多年来她曾出访过德国、韩国、香港、日本、法国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为宏伟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