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中国瓷器

中国十大著名瓷器
中国十大著名瓷器
提示:

中国十大著名瓷器

中国十大著名瓷器: 1、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景德镇窑产品,瓷质。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2、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 清乾隆年代官窑花瓶,体态匀称,色泽饱满典雅,瓶身鲤鱼图案栩栩如生,配以镂空水波纹雕花设计,显得大气富贵,恰到好处地映衬了瓶颈上的红色“吉”字中所蕴含的吉祥之意。 该拍品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运用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等多种工艺,极尽奢华、叹为观止,属于清三代瓷器中的巅峰之作。 3、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罐高27.5cm,口径21cm,腹径33cm,足径20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4、明成化青花斗彩鸡缸杯 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5、清乾隆粉彩“万寿连延”葫芦瓶 本品轧道锦地,密绘洋花绽放,恰合于乾隆皇帝对繁缛纹饰之好,以卍寿为主题,缠枝宝相花为饰,象征乾隆帝万寿无疆之意。技精艺绝,极为难得。 6、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此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作六瓣葵花式,浅腹圈足,足微外敞。通体施华腴莹彻之青釉,细纹冰裂隐隐,底有三支钉小若芝麻。釉色淡绿如天青,宛如“千峰翠色”,葵花式形制别致罕见,可谓旷世之珍。 7、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该碗绘有杏花盛开,春风吹绿柳,双燕比翼飞。侧面有乾隆御笔行楷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碗底有蓝楷书款《乾隆年制》。该碗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工艺精湛,乃为乾隆珐琅彩瓷器杰作。 8、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锦鸡图双耳瓶 此件拍品正是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造型小巧秀丽,颈部饰以卷草形双耳,垂肩处的如意纹饰雅致婉丽。瓶身主题图案为“花石锦鸡”,寓意锦上添花。 锦鸡栖立于树干之上,侧旁以粉红花卉、玲珑洞石相衬,“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二句题诗,与画面相得益彰。整个画面布局匀称,淡雅细腻,色彩相互层叠,富丽多姿,堪称难得一见的佳作。 9、清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八吉祥如意耳葫芦瓶 这是大清乾隆年间所制,瓶身印有红色蛟龙,气势磅礴,底部还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字样。 10、霁蓝釉粉彩开光花鸟暗刻松石绿如意双耳尊 这是在乾隆时期非常宝贵的官窑珍品,存世量十几件,在拍卖会上更是以天价拍出。

中国四大名瓷
提示:

中国四大名瓷

中国四大名瓷是:汝窑、官窑、钧窑、定窑。 1、汝窑 汝窑在唐代已经非常盛行,直到宋代,汝窑才开始了它真正的鼎盛时期。汝窑的瓷器以淡雅、素净、质地细腻为特点,色泽清丽,触感光滑不滞,这个独特的韵味成为汝窑瓷器的标志。汝窑被誉为“天下第一青瓷”。 2、官窑 官窑的历史比汝窑还要久远,起源于唐朝。官窑瓷器制作精湛、品质优良,最初专供皇宫使用,故而得名为“官窑”。官窑陶瓷器具有特制的釉料,色泽通透而亮丽,触感光滑细腻,极具装饰性。明代诗人汤显祖曾赞誉官窑“色泽如明月,通透胜WH象”。 3、钧窑 明代时,明朝皇家御窑大量使用钧窑,其技艺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钧窑瓷器釉色绚丽多彩,色泽醇正,温润而不妖艳,符合皇室品味。钧窑的缀花技法独具特色,堪称古代瓷艺的最高水平之一。 4、定窑 定窑在唐宋时期已经盛行,特色是“晶莹如玉、自然素雅、器物线条分明,又形似台风”,也称为“宫苑御窑”。明代的定窑器物装饰多采用牡丹纹,器型清新端庄,美轮美奂。清代皇家通过定窑的瓷器享用赏玩,被誉为官窑的补充。 瓷器的作用 1、实用价值 瓷器作为实用器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在那个时期,人们开始制作生活必需品,并通过烧制技术赋予了这些器皿良好的功能。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瓷器工艺已经非常发达和成熟,瓷器用处更为广泛。 2、艺术价值 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文化积淀。瓷器以粘土、砂、石英为原材料,经过制作、造型、修饰、烧制等工序,使用多种材料、工艺、技巧处理而成,其创意化、艺术化特点使之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3、经济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瓷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商品。尤其是在旅游业中,瓷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纪念品和礼品,在一些旅游景点和手工艺品市场中经常可以看到出售瓷器的摊贩。此外,瓷器还是一项传统的出口商品,目前在全球市场上备受欢迎。

瓷器有多少年的历史?是怎么制作的?
提示:

瓷器有多少年的历史?是怎么制作的?

中国被视作瓷之国,中国的瓷器很长一段时间被西方贵族们疯狂追捧,拥有中国瓷器是荣耀的象征,当时中国最主要的贸易出口产品就是瓷器。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原始瓷器诞生。到1000多年前,瓷器名窑已遍布大半个中国。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的工艺还在不断地革新,没有任何国家的瓷器制作水平能企及中国。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一般烧制陶器只需要700到1000°C,超过1100°C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而超过1200°C就能烧造瓷器。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大约是在商朝。虽然当时的主要器皿是陶器,但是已经有不少原始瓷器在流通了。 在汉朝时,烧造真正瓷器的瓷窑已经十分普及,但瓷器的外形和颜色非常有限。东汉时瓷器只有青瓷和黑瓷两种样式,一直到东汉末年,瓷器才有了白瓷这种样式。瓷器的颜色主要区别在于釉料中铁的含量,汉朝时制作瓷器的原料比例与温度得不到稳定控制,品质差距极大,因此瓷器样式才如此单调。 隋唐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在隋朝,先是青瓷一家独大。到了随后的唐朝,白瓷的工艺也越发精湛,渐渐能与青瓷抗衡,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朝的瓷器已经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一方面为之后中国瓷器登峰造极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唐朝南征北战,中国瓷器在西方也有了知名度。 瓷器产业开始百花齐放是宋朝时候的事了,当时中国的造瓷业极为繁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成了宋瓷的代表。其中汝、官、哥三窑是青瓷的代表,定窑则是白瓷的代表,而钧窑被评价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竟然可以烧出紫红色的渐变。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宋真宗在景德年间赐名昌南镇,景德镇由此而来。在元、明两朝,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很快便一家独大,成为了全世界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闻名,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贵族都对景德镇瓷器万分追捧,将其视为富有和高贵的象征。 清朝瓷器的艺术价值是最高的,一反古董年代越久越贵的规律。这是因为清朝制瓷技术突飞猛进,霁青、霁红、甜白这三种极品釉彩烧造得登峰造极。由于康熙酷爱西洋文化,引进了西画技法、颜料等在瓷器上作画,于是诞生了珐琅彩和粉彩,清朝瓷器的样式就此变得史无前例的丰富,远超之前历朝历代的瓷器水平。 制作流程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地毯草 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制坯:经过模具等,将瓷泥制成所需要的瓷器外形,并将坯胎凉至半干,再置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通过对瓷胎上釉顺序的不同,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种不同的种类。 上釉: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散,是重要的一点。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均属此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涂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中国瓷器的起源及发展史
提示:

中国瓷器的起源及发展史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中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 中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考古中发现的陶瓷片以及陶罐就发掘出很多种样式,还有一些带釉面的原始陶器,这些陶瓷上的装饰文字以及符号与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就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的陶瓷风格种类有很多,唐代瓷器制作已经逐渐脱离原始陶器的制作样式,逐渐走向成熟。 真正跨入到瓷器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就是唐代最著名的唐三彩。作为普遍用来陪葬的器物,唐三彩颜色朴素,一般有黄,绿,青三种颜色的釉面。并不是所有出土的唐三彩都有这三种颜色,更多时候是采用三种颜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