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受戒汪曾祺

关于《受戒》
关于《受戒》
提示:

关于《受戒》

  《受戒》写于1980年,自其发表以来,对《受戒》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对于《受戒》,汪老说他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所以我想从人性和美这两方面谈谈读完《受戒》的感想。


    既然是受戒,那当然不能不说到和尚了,“庵赵庄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小明子从小就确定了要出家的,他的出家很有意思,当和尚的舅舅给小明子拿来和尚穿的短衫,明子娘改小后给明子穿上,明子上身穿了出家人的短衫,下身穿了在家的紫花裤子,给爹娘磕个头,就随舅舅走了,这个是很有深意的一笔,上半身出了家,下半身却没有出家,《受戒》里的和尚,基本上都是下半身没有出家的,二师父仁海有个老婆,每年夏秋的时候还来庙里住几个月,三师父仁渡也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就连善因寺的方丈石桥也有个小老婆,而且才十九岁。

  《受戒》中的和尚不讲清规,打牌,吃肉,找女人,一样都不缺,就连老一代和尚,那个整日枯坐的老师叔也吃肉打牌,过年杀猪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老师叔先念一段往生咒,三师父仁渡一刀子捅进去,血就带着沫子往外喷,老师叔念往生咒的时候很严肃很认真,当然吃肉的时候也很认真,这其实是这些和尚的真性情了,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这也是汪老在《受戒》中所传达的理念:健康的人性。这种健康的人性,是没有压抑的,是自由自在的人性。

《受戒》中的人物,都有一种原生的淳朴的乡土气息,他们简单,任性。庵里的和尚常和收鸭毛的偷鸡的一起打牌,汪老在写到收鸭毛和偷鸡的这两个人时,特地用了一句“都是正经人”来表现,我最初理解这句话时,以为是一种讽刺,后来想想,不对呀,这不是讽刺,因为这两个人还真都是正经人,汪老是这么写的,“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人家是以打兔子营生的,偷鸡只是“兼职”,偶尔顺手“兼”一只鸡能算偷吗?这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的事,以前上初中的时候,要从老村长家的苹果园旁经过,他们家苹果刚熟的时候,我们上学的路上总是一人摘一个吃,本来一人摘一个也不是多大的事,但因为摘的人多,老村长家的苹果等不到卖就已经被我们孩子吃去了大半,而老村长也是从来不管我们的,我们孩子路过地头吃个苹果,怎么能算偷呢?这些和尚,包括收鸭毛的兼职偷鸡的和我们儿时的乡民,他们身上质朴的乡土气息,正是汪老所说的美。

我们提起和尚,总说他们要严守清规戒律,可《受戒》中的和尚没有守戒律的,一场大焰口过后,就勾搭上人家的大姑娘小媳妇跑了,仁渡和尚唱的那个山歌,也是很情色。这些和尚守不住清规,但守住了健康的人性。《水浒》上有一个和尚,和潘巧云鬼混在一起,潘巧云和和尚勾搭在一起的原因是她的老公杨雄不解风情,晚上不回家呀。《水浒》上还有一个女人,就是潘金莲,她和西门庆勾搭在一起的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在武大郎身上。这些故事固然有违伦理,但在汪老笔下,却表现了性的自由,反对变态的压抑。

    如果说汪老在和尚身上寄寓的是健康的人性,那么在小明子和小英子这两人身上寄寓的则是“美”。

    小明子和小英子初次见面的时候,小英子主动和小明子搭话,然后扔给他半个莲蓬,两个人剥着吃起来。因为小英子家离菩提庵近,所以小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老往”这两个字用的也是很有深意,把少年的那种情愫写了出来。小明子去小英子家里画花的时候,小英子就给他做好吃的,锄草的时候,小英子在秧子里用清亮的嗓子唱几句,明子就三步两步赶到旁边,低头锄起草来,低田上水的时候,明子和英子两个人踩着车轴上的拐子,唱着三师父仁渡的山歌,仁渡的山歌当然就是很带有情色色彩的了,但在汪老的笔下,这一切都写的特别美。

小英子在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明子看着他的脚印,傻了,心里痒痒的。小明子划船经过芦苇荡的时候,总是无端地觉得心里紧张,他便使劲划桨,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年轻的和尚看见那个女客穿着一件单薄的白裙子坐着,他就在水里一个劲地划船,然后一猛子扎进水里,把女客拉进水里,抱到船上,然后去了山的深处。

小英子是非常自然率真的,她在善因寺里头,可不管什么禁止喧哗不喧哗的,大声喊一句“我走了”,她不在乎很多人朝自己看,大摇大摆地走了,她没有禁忌,也不管受戒不受戒,她喜欢小明子,就问小明子要不要她当老婆,还要小明子大声地喊出来才行,小明子大声地说要,然后两人划进了芦花荡,惊起了一只青桩鸟,扑鲁鲁飞远了。

    1980年《受戒》初写成时,汪老说他写的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虽然时间又已过了近四十年,但这个梦,我们依然傻傻地做着,因为它足够美,足够动人。

《受戒》简述
提示:

《受戒》简述

明子从小就确定是要出家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在他的那个家庭,“当和尚”是条不错的出路,连他自己都觉的是在情在理的。

不过,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馨,三要聪明记性好。由此看来,明子是个俊俏的少年,同时也应具备聪明的头脑及勤学肯干的资本。

七岁那年,明子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等书籍,并练得一手好字。

十三岁那年,当和尚的舅舅回家带海子去荸荠庵当和尚。在去荸荠庵的途中,要经过一条河,小明子认识了撑船大伯的女儿小英子,两孩子由此产生了友谊。

到了荸荠庵后,明子每天重复开山门、扫地、烧香、念经等日常。

荸荠庵共有六个人,师爷普照,师叔仁山(明子舅舅)、仁海、仁渡,再加仁海老婆,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个性。师爷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仁山是当家的,管理着荸荠庵的大小事务,桌上固定放着账簿和算盘;仁海是有老婆的,每年夏秋之间来庵里住几个月,白天不出门;仁渡是个聪明能干的人,很得女人欢喜,自是不止一个女人。

小英子的家就住荸荠庵旁边,明子清闲的时候就往小英子家跑,小英子一家都非常喜欢聪明勤劳的明子,英子妈还认明子当干儿子。

明子帮小英子的姐姐大英子画各种花供她照着绣鞋,使得大英子所锈鞋名声传遍几十里。为了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全由小英子包了,明子便成了她的得力帮手。

在频繁的接触中,两人暗生情愫。 明子去受戒那天,小英子送她去。在明子完成受戒回来的途中,小英子叫明子不要当方丈,也不要当沙弥尾。明子答应后,小英子问要不要给他当老婆,明子说要。于是,两人将快速将船划入芦花荡。

简析汪曾祺小说《受戒》的风格特征。
提示:

简析汪曾祺小说《受戒》的风格特征。

简析汪曾祺小说《受戒》的风格特征。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大量的风俗描写,呈现了一幅原始纯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小说的题
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入成分,钗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不但如此,小说的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他的插入成分,例如讲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连带插入叙述庵中几个和尚的特点,而在介绍三师父的聪明时又连带讲到他“飞铙”的绝技、放焰口时出尽风头、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现象、三师父的山歌小调等等。虽有这么多的枝节,小说的叙述却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既是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流动的。文中许多细节描写刻画得纤毫毕现,贴切自然,富有诗意。文章的语言是洗练的现代汉语,其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中自有法度。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80。
本题知识点:《受戒》,

    

汪曾祺的《受戒》中有哪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本书适合学生读吗?
提示:

汪曾祺的《受戒》中有哪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本书适合学生读吗?

汪曾祺的《受戒》中有非常多主人公感情上的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本适合学生读。 1.短篇小说《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它大致写于1980年。当时,中国正从一场灾难中恢复过来。人们对未来感到困惑和黑暗。文人的风格往往夹杂着许多无法解释的情感。但汪曾祺是个例外,他的故事往往不同。汪曾祺先生有意描述这些僧侣的市场精神。他正在淡化社会背景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他没有解释一个人的对错,只是表达他对小人物的感情。 2.《受戒》写于1980年,出版时汪曾祺60岁。在一个短暂或持久的混乱时期,他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话语产生一些怀疑。汪曾祺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明代大散文家的影响,用轻松的文笔写出了平凡的人物,善良而悲凉。他认为自己的小说总是回响着回归光明的余味。他也喜欢宋词中离别的抒情,带着淡淡的悲伤,这与他的气质很接近。他不认为自己能在几千年尽的生命过程中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是把自己的生命视为完美自给的存在。 3.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描述了一群没有规则和戒的和尚,以及不合理的另类生活。尼姑居住的地方叫尼姑庵,但住在荸荠尼姑庵的是真正的和尚。此外,荸荠尼姑庵没有神秘的气氛和虔诚的崇拜,尼姑庵里的僧侣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基本技能来谋生。 4.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小说《受戒》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性,具有自然直接的核心内涵和强烈的启示意义。在汪曾祺身上,他散发着传统文人的魅力。他与士大夫的个性和精神文学一脉相承,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超高的人生境界。以上就是对汪曾祺的《受戒》中有哪些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本书适合学生读吗这个问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