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凤月无边吧

风月无边什么意思
风月无边什么意思
提示:

风月无边什么意思

风月:指的是山盟海誓的话语和卿卿我我的亲昵。这句话是指男女之间可能没有这些风月之事,只想真心去面对,彼此欣赏,共度余生。 无关风月出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 《玉楼春》 宋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扩展资料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作品赏析 此词咏叹离别,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上片,尊前伤别,芳容惨咽,而转入人生的沉思:“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天明月、楼台清风原本无情,与人事了无关涉,只因情痴人眼中观之,遂皆成伤心断肠之物,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下片,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却于结处扬起:“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只有饱尝爱恋的欢娱,分别才没有遗憾,正如同赏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将人生别离的深情痴推宕放怀遣性的疏放。当然,这豪宕放纵仍难托尽悲沉,花毕竟有“尽”,人终是要“别”,词人只是以遣玩的意兴暂时挣脱伤别的沉重罢了。此词上、下两收拍皆为传诵的名句。 这首词上片开端的“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表面上看来仅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但在其遣辞造句的选择与结构之间,词中无意间又显示出了一种独具的意境。首先就其所用之语汇而言,第一句的“尊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第二句的“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尊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于是“尊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这种转变与对比之中,隐然见出欧公对美好事物之爱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二种情绪以及两相对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张力。其次再就此二句叙写之口吻而言,作者在“归期说”之前,所用的乃是“拟把”两个字;而“春容”、“惨咽”之前,所用的则是“欲语”两个字。此词表面虽似乎是重复,然而其间却实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拟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语”则已是张口欲言之际。二句连言,反而更可见出对于指向离别的“归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转的深情。 至于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则似乎是由前二句所写的眼前情事,转入了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我辈”。所以况周颐其《蕙风词话》中就曾说过“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二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而此种情痴则又正与首二句所写的“樽前”“欲语”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 下片开端曰“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再由理念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上片的樽前话别的情事。“离歌”自当指樽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所谓“翻新阕”者,殆如白居易《杨柳枝》所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与刘禹锡同题和白氏诗所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欧阳修《采桑子》组词前之《西湖念语》,亦云“因翻旧阕之词,写以新声之调”。盖如《阳关》旧曲,已不堪听,离歌新阕,亦“一曲能教肠寸结”也。前句“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如此叮咛恳切,正足以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 末二句却突然扬起,写出了“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遣玩的豪兴。欧阳修这一首《玉楼春》词,明明蕴含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然而他却偏偏结尾写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这二句中,他不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而且他所用的“直须”和“始共”等口吻也极为豪宕有力。然而“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因此豪宕之中又实隐含了沉重的悲慨。王国维说欧词此数句“豪放中有沉着之致”,不仅道出了《玉楼春》这一首词这几句的好处,而且也恰好说明了欧词风格中的一点主要的特色,那就是欧阳修在其赏爱之深情与沉重之悲慨两种情绪相摩荡之中,所产生出来的要想以遣玩之意兴挣脱沉痛之悲慨的一种既豪宕又沉着的力量。在他的几首《采桑子》小词,都体现出这一特色。不过,比较而言,则这一首《玉楼春》词,可以说是对此一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已。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乾隆皇帝题字“风月无边”,根据题字猜两个字
提示:

乾隆皇帝题字“风月无边”,根据题字猜两个字

  是“虫二”

  风月二字的繁体风月去掉外廓后剩下虫字加一撇和二,意为风月无边,用来形容风光美好宜人或一种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无边无际的舒适感觉。
  最初使用者无从确认,后来流传到民间,因没有“虫上加一撇”这个字,便口口相传为“虫二”。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即是清乾隆手书之“虫二”。湖心亭在西湖中。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万历后才称湖心亭。此亭于1953年重建,一层二檐四面厅形制,金黄琉璃瓦屋顶。昔人诗云:“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说的就是湖心亭的景致,“湖心平眺”为古时候西湖十八景之一。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这两个字取自繁体字“风月”二字的中间部分,把外框去掉,变成“虫二”。
  另一处见泰山一摩崖石刻,这块刻石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十二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谈及杭州西湖的无边风月亭,刘廷桂受到启发,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并对朋友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却有风月无边之意。据说当时刘廷桂想直接题“风月无边”,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时题过,因避讳,所以才灵机一动,题下“虫二”。
  这个说法,和西湖那边的说法以及湖心亭的“虫二”碑矛盾,由此可见传说的不正。
  曾经有一导游带领日本观光团游览泰山胜景,在登山路旁见到一块摩崖刻石,上镌“虫二”两个大字。“虫”字上面加了一撇,“二”则跟现在一样。日本客人问这是何意,导游答不上来,当时颇为尴尬。后来辗转问到郭沫若那里,他哈哈一笑,说这实际是古代文人的拆字游戏而已,繁体“风月”二字拆去边框即得“虫二”,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优美。一向对郭沫若聪明广博颇为折服。“虫二”作“风月无边”讲,细想确实绝妙无匹。

文学学习的好处?
提示:

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如何学习英国文学?
提示:

如何学习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我认为,系统地学习英国文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学习,

一、制作小卡片,随时复习
为了加深记忆,便于复习,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小卡片。其内容可包括作家的名字,生活创作的年代,作品的名称(代表作、成名作、其他重要作品)。还可加上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名称,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当然,如果想详细一些的话,可以在作者的下面补充上其写作的特色,作品的后面加一其主题,限于空间,最好只写要点或关键词。
二、勤于思索,善于总结
应该注意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某部作品在历史转型时期所起的作用,每个时代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等等,所做的准备工作要扎实细致,对大纲所指定的参考书目要仔细研究,特别要留意书上结论性,评价性的言语。应当了解该体裁的特点、盛行的年代、代表性的作家。
三、分析作品,便于记忆
花一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作品,加深印象;由于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解读明白,尤其是英语诗歌,有些同学可能读了数遍,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即作者是谁,诗的题目叫什么。还有就诗的主题,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诗中的意象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我认为略微学点Poetic Form(诗体),即英诗格律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记忆诗歌大有好处,如莎士比亚善Sonnet(十四行诗),弥尔顿不朽的史诗Paradise Lost是用Black verse(素体诗)写成,从诗体着眼,有助于我们正确做出判断。另外,还可从Subject Matter(题材)方面入手,英诗有史诗,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选读中以抒情诗为主,如拜伦,雪莱诗中革命激情的奔放,华兹华斯诗中隐含着的对自然欲语还休的淡淡的忧伤等。换句话说,诗歌的风格,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四、体裁为经,历史为纬
掌握各时期各文学流派的特征, 掌握某一作家的写作特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某一部作品的主题,复述作品的故事梗概;某一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主张等等。为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把指定参考书中所有的作家作品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分类,即以体裁为经,纵向比较各个作家各有何特点,当然,这里会有交叉,一位作者的创作领域会有多样性,既可能是小说家同时又是诗人, Hardy。以历史为纬,把文学史上所有的文学流派纵向分类比较,即某一时期的某一流派是如何既背离又继承前一时期的文学传统,同时又为下一时期的某种文学流派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五、分类学习法
1. 掌握文学的四个基本形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2. 散文 :(1) 掌握散文的概念、起源及发展,(2) 了解各时期重要的散文家及其作品,(3) 选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