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霸

周文王为什么被称作“西伯”?
伯是中国古代爵位系统中的一个等级,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天下诸侯人为分成了五等——公侯伯子男,伯是第三等级,高于子男、低于公侯。除此之外,“伯”在古汉语中还有“霸”的意思,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周天子就曾经遣使赐胙肉、封勾践为“东方之伯”。所谓“东方之伯”即“东方的霸主”之意,这也是勾践后来被列为春秋霸主之一的法理依据所在。因为伯存在两种解释,故而关于周文王西伯这个称号,在历史上也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爵号西伯。二、西方之伯。 爵号西伯 这是最不用动脑筋的说法,既然周文王早年是商的西伯,他自然就是伯爵了,西伯是周文王当年的爵号。部分史籍索性说周文王祖上从始祖后稷起便被封为了西伯,之后一直世袭罔替,传到了周文王这一代,周文王同样以西伯为爵。 西方之伯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小众的说法,《孟子·离娄上》载:“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清代焦循正义曰:“西伯,即文王也。纣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西伯。”这里面说得很明确,是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方诸侯之长,所以叫西伯,这个西伯大体上类似于后来所谓的“西方之伯”。 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周这个国号并不是周武王灭商之后才临时取的,在周武王灭商之前,周文王、周武王的封国国号就叫周,这是史籍之中已经明确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按照商周的命名规则,诸侯以国号加爵位命名,死后加谥号。以商纣王的胞兄微子启为例,他的胞弟商纣王将其封在了微地、爵位为子爵,故称微子。如果周文王在商代的爵位为伯爵,那么他应该称周伯而不是西伯。因此,爵位说是站不住脚的。 根据部分史料记载:因为周的势力不断扩张,引发了商王文丁的猜忌。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的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周文王的先祖季历宣召到了商都殷,将其封为方伯,号“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实际上是变相软禁了季历,不久之后商王文丁便寻找由头杀掉了季历。 前面提到了清代焦循说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之事,联系其后来著名的“文王拘羑里”来看,很可能商纣王帝辛也是打算效法自己祖先商王文丁先幽禁周文王,在找理由除掉他。只可惜,商纣王帝辛被周文王的示弱给骗了,最终放虎归山,葬送了商的江山社稷。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能看明白了,周文王的西伯并不是爵位,而是一种凌驾于爵位之上的封号——方伯,大致相当于后世“西方之伯”的意思,指西方诸侯之首。但是,这种方伯的名号与春秋时期的霸主还是有所不同的,商王并不像后世的周天子那样被迫无奈,此举更多地是商王的一种政治手段,或为巩固统治需要、或为拉拢诸侯,亦或出于其他政治目的,如商王文丁之与季历。 实际上,方伯最初只是一种类似于大区行政首长之类的职务,其本身并没有霸主之意。周天子分封天下之后,方伯依然是存在的,通常是拣选姬姓诸侯中地位崇高者兼任。后来,随着周天子的日渐式微,方伯成了区域霸主的专属,逐渐与原本的意义剥离。越王勾践的所谓“东方之伯”,理论上与周文王的西伯是一样的、还是方伯,但实际意义却已经大相径庭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没有?所谓西伯并不是周文王的爵号,如果硬要用现在的话给西伯下个定义,它更像是职务——管理西方诸侯的方伯,商代西部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西伯者,“西方之伯”也,虽为“西方之伯”,但西伯与春秋时期的霸主、如“东方之伯”勾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西伯更侧重方伯之意而不是“霸”。
西伯的历史:你知道周文王姬昌为什么被称呼为西伯吗
看过《封神榜》的朋友们都知道周文王也被叫“西伯昌”。 那为什么周文王姬昌也被称呼为“西伯”呢?估计很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了。 史记的资料,也没有明确这个“西伯”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从春秋时期的“五霸”,也叫“五伯”,我们就知道,所谓的“西伯”其实就是“西霸”——西戎霸主。 姬昌是西伯,春秋五霸中的秦穆公其实也是西伯。 西戎的意思,就是西戎霸主——即西戎共主,其实就是西戎版周天子。 姬昌称西伯,是在被商纣王击败被擒回周后、以武力、说服来让西戎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的,因此“受天命,为天子”。 西伯是对周未灭商时以华夏视角对周天子的称呼。 姬昌称西伯,是周正式建国的开始,是一件大事,即史记中记载的“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 那么姬昌称西伯,是在什么时候呢? 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是在武王即位的第四年。 周文王姬昌受命称西伯七年而死,即周文王姬昌受天命称西伯的时间是武王伐纣前11年:公元前1057年。 姬昌死后,武王姬发继任西伯。 但姬发突袭灭商后,商国的势力依然很强大,因此姬发并未在中原称王,还是西伯的身份。 这也是为什么姬发只分封了齐、鲁、燕、管、蔡四个封地、并且都是在商国的四周呈现包围的姿态,商国的疆域一点也不动。 姬发死后,姬诵即位。 由于管叔姬叔鲜、蔡叔姬叔度对周公姬旦独揽周天子大权不满,于是和帝辛的儿子武庚一起反叛、讨伐周公姬旦。 周公姬旦取胜后,把殷商贵族迁移到宋、把殷民迁移到卫,隔离开,殷商势力因此衰落。 直到公元前1037年,周成王姬诵即位第七年,周才正式在中原称天子、称王。 自从姬昌建周称西伯,到周成王姬诵,20年后才正式在所有诸侯国疆域内称天子,成为共主——尤其是殷商势力。 虽然如此,但周天子依然是西伯,依然是西戎的共主。
假如楚汉之争项羽赢了,他建立的王朝会叫什么呢?
如果当年项羽赢了,中国历史上应该有一个朝代,它的名字叫大楚。大家别不相信,刘邦是汉王,他建立的朝代叫汉朝。项羽是西霸楚王,因此建立的王朝叫楚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楚本来就是一个诸侯国,战国时期有七雄,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秦始皇灭了六国,结束了长期分割的局面,统一了中国。项羽本是楚国的贵族,爷爷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燕后被秦人所杀。秦末秦二世荒淫残暴,奸人赵高擅权,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起义,刚开始最有名的就是陈胜、吴广起义。
项羽跟随叔父项梁也是伺机而动,‘’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秦始皇在灭六国时,杀了楚国很多人,因此楚人对秦人很仇视。项梁在范增的建议下,拥立楚怀王,笼络楚人的人心,势力迅速扩大。项梁在同秦将章邯作战中战死,项羽把宋义杀了,成为了楚军的统领者。
项羽(前232~公元前202年)勇猛无比,在巨鹿之战时,大败章邯和王离,自称‘’西楚霸王‘’。后同汉王刘邦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交锋中,把刘邦打得四处逃窜,后在彭越、韩信的骚扰下,首尾难顾。项羽刚毅自傲,不愿听亚父范增的唠叨,使得范增痛心疾首,称病辞职,忧郁而死。
项羽同刘邦的较量,不但是军事势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从个人的能力来说,刘邦跟项羽不在同一个档次。刘邦要文没文,要武没武。项羽振臂一呼,大家积极响应。正因为项羽有这些优势,所以根本就没把刘邦放在眼里。
刘邦虽然什么都不是,但他却非常懂得笼络人心,善于利用和管理能人,他能把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为己所用。韩信跟随项羽时,是个站岗的小卒,投靠刘邦后,成了刘邦的大将军,后来事实也证明韩信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军。这一点项羽比不过刘邦,也导致垓下大败,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智慧的代言人分别是:范增和张良。范增善奇谋,是个鬼才,对于他的智谋,一般人难以应对。张良被后世称为谋圣,刘邦很多方针政策都出自张良,水平确实很高。但张良对范增还是很敬畏的,从智囊水平来看,范增同张良旗鼓相当。但刘邦听张良的,项羽不听范增的,这就是区别。
项羽跟随叔父项梁起兵,目的也就是为了复楚。如果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击败刘邦,他建立的政权应该就是‘’大楚‘’,可是历史没有如果,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让历史都感觉遗憾,痛失楚朝。
如果当年项羽赢了,那么那个时代不叫汉朝,会叫什么朝?
可能会叫楚朝。 如果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获胜,他会不会像刘邦一样,逐步消灭异姓王,建立统一的“楚国王朝”。我发现,刘邦战胜项羽以后,世界和项羽时期差不多,也是一个附庸国,但比项羽少,以后他会一步步消灭这些不同的国王,并把他的刘氏宗族改为成家, 有了这个问题,我认为项羽的分封不能算是历史的倒退,因为这符合当前的夺土封王的局面。如果历史给他一个机会,也许就不会有像楚朝那样的汉朝了。 如果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打败刘邦,汉朝会变成楚国吗 刘邦 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以后,中央集权就会加强。毫无疑问,那些最初分封的王子是他们加强集权的最大障碍。诸侯的存在使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不统一。你觉得,哪个皇帝希望别人的权力和他的一样。如果你是皇帝,你也会这么做。乌鸦一般是黑色的,他是一个皇帝,但有些是非常明显的,有些是隐性的。所以当时李四向秦始皇求婚时,他说:“世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艰苦斗争,终于统一了。但是现在建立王子和王子,就等于给我们自己设下敌人。想想周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所有的分封都是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互相扶持,共同维护王朝。结果,战斗特别激烈。”因此,一个聪明的国王不会设立王子,而只会加强中央皇权。 如果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打败刘邦,汉朝会变成楚国吗 项羽 如果项羽打败刘邦,我相信他的名声不会那么好。他一定会使他建立的王朝非常可怕,这绝对比不上刘邦的汉朝,除非他死得很早,他的下一个继承人是非常明智的。他可以采取措施弥补老子的过错。 幸运的是,赢得世界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 如果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打败刘邦,汉朝会变成楚国吗 楚汉争霸 有句话说“天下不乱,却被一些人搞糊涂了”指的是项羽。但我承认项羽确实是个英雄,也许是因为他死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