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胡适之

历史上胡适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历史上胡适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提示:

历史上胡适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胡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极高的,他的作品曾被选入了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而且胡适还是我国的一位革命先烈,对我国的文化改革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不过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胡适,其实生活中的胡适是非常可爱的,他也有很多接地气的行为,只是大家不太了解罢了。 首先,大部分人认识胡适都是在语文课本里,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但是胡适的作品似乎也就这一篇进入了教材,这是因为胡适作品的价值并不是在文学性上,而是在理论性上。胡适曾经是北大的校长,他的文化程度自然是非常高的,但是胡适比起创作文学,更喜欢推广文学,所以他才会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而我们如今的文化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也是跟胡适的努力分不开的。 其次,很多人其实对于生活中的胡适并不了解,在微博上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胡适打牌的趣事,胡适曾经写过很长时间的日记,但是连着好几天的日记都只有“打牌”两个字,而胡适终于有一天“醒悟”了,在日记中狠狠鞭笞了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再这么下去了,结果第二天的日记依然是只有“打牌”两个字,所以说胡适其实也是一个有小缺点的人。 最后,关于胡适这个人,其实网络上的看法并不统一,胡适的形象也不像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烈这么正面,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胡适在那个革命年代,也是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尽管胡适有自己软弱、逃避的一面,但是从他整个人生来看,他所做的贡献是远远大于他的缺陷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尊敬胡适先生才对。

胡适的生平简介
提示: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他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胡适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提示: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胡适经历 胡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治学成就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 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先生胡适之
提示:

先生胡适之

       

                        浔古

                 

    那一年,只是偶尔与朋友一起聊起胡适之,最后竟也陷入到了他的世界里。遥隔一百余年的相遇,只能于书籍中再寻他民国时的思绪。

    当他年轻归国,几句豪言,奠定了他在五四的地位。20余岁,锐气正盛,学界争锋,不输气势,亦有对前辈的尊重。四十自述,被骂了有四十余年,晚年亦称《容忍与自由》。

    胡适之的一生可称之为“誉满天下,谤亦随之” ,面对是非曲折,他亦毫不在乎,而于民国人人常言的一句话语则是“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以至于林语堂先生在创办《论语》杂志时,一条禁语,即为“勿提我们的朋友胡适之”,然而这一切却并不能阻止。

    中国现代文明的开拓者首推胡适,五四后的中国民族性的觉醒,国家意识的形成,无怪于胡适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他对于自己的定位即为“哲学是我的主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而政治只是我的忍不住的一种新努力”。

    在五四,他扮演的是一个倡导家,而并非实践家,而这期间所进行的白话诗的写作,也只是为了证明白话文的地位。而其治学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亦有人讽为乾嘉所留的旧法,然实际却并非这样,委实为客观严谨的治学方法。

    或许他作白话诗不如徐志摩,写小说不如鲁迅,治史与钱穆相异,哲学史同冯友兰争锋。但却为白话文学的倡导者,中国哲学史的先行者。使中国同现代文明衔接。

    关于他,最初了解到的书籍即为《中国哲学史大纲》,此书最初的动机,即为补梁任公的后文,他遗憾于梁任公的断缺,而发志补遗。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为其书评为有四处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胡适亦自信称之为:“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梁启超评之为:“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当胡适之遗憾于梁启超的断篇,而我却遗憾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只有上卷。

    当回到民国那段激荡岁月,时代已然剧变,一代又一代学人寻找救国之路,从魏源到严复,从梁启超到胡适,从尝试到实践再到遍地开花,谁又识得开创者的苦楚,背负骂名四十余年,锐气渐隐,然锋芒仍在。而在做驻美大使时因激烈演讲时留下的心脏病的旧疾,在晚年再次复发,一场晚宴,先生已远去......

    现今顺应旧籍,浅寻先生胡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