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开凿于,隋朝大运河开凿于哪个朝代
本文目录索引
1,隋朝大运河开凿于哪个朝代
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朝。 隋朝大运河也叫做隋唐大运河,大业元年至六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 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扩展资料: 隋炀帝开凿南北运河通济渠、江南运河、永济渠。沟通了海、河、淮、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5000余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人工运河。 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处长宋新潮在谈及隋唐大运河时自豪的说:“中国有两项伟大的人工工程:一是长城,秦始皇的防御工程。 二是大运河,隋炀帝的交通运输工程,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的人工运河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大运河是隋、唐、宋三代运输的大动脉。通济渠将黄河与淮河连接起来,将江南与江淮地区丰富的物产、粮食运到北方以解决都城及军队的供应。 这是人力马车陆路运输所不能解决的。大运河还带动了两岸城镇的繁荣,促进了全国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大发展。 形成运河经济带,唐宋王朝是我国漕运发达时期,正是靠大运河保证了物资供应,使其走向中国历史的鼎盛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朝大运河
2,大运河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开凿的
吴王夫差时期开凿。 公元前486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中国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于这一年开始开凿,直至1293年全线同行,历时1779年。吴王夫差认为时机成熟北上争霸,于是开凿了伯渎河。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开“邗沟”人工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 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扩展资料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通州区内,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州区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邗沟,入长江; (7)江南运河:扬州、镇江至杭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运河 (古代修筑的人工运河)
3,大运河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热心网友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4,大运河开凿于哪个时期
据《辞海》释,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叶),经公元后七世纪(隋朝)和十三世纪(元朝)两次大规模地扩展,利用天然河道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全程分七段,北京市区到通县段称通惠河,通县到天津段称北运河,天津至临清段称南运河,临清至台儿庄段称鲁运河,台儿庄至清江段称中运河,清江至扬州段称里运河(古称邗沟),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
5,大运河开凿于什么年代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6,京杭运河最早建于什么朝代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