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山行课件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古诗词三首》
提示: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古诗词三首》

【 #课件#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 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古诗词三首》,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歌景交融(7分钟)   (一)好语积累:   师:出示词语(1)学生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生:回答   师:出示其他几组   生: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生:汇报   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   师: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   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感知品味(10分钟)   1、解题   师:板书课题(渔歌子【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   生: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   生:学生看书试读   师:指名读词   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   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   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画后学生汇报   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   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想象理解词义(15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   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习提示:   (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   学生小组内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小组汇报:   师相机出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   风、细雨   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西塞山风光》   学生接着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你们把它说得活灵活现的,就仿佛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   小组汇报词义。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吗?   生:回答。   师板书:(美丽如画景)   师:面对这么美丽如画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得像画一样美吗?我们共同读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析作者深化悟情(6分钟)   四读悟清,要读得情真意切   师:读词想画面,是帮助我们读懂词的好方法,那如果我们想读懂词   中的人,悟出词中的情,我们就要走进词的作者。通过预习,对于词作者张志和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   【师:出示作者张志和及简介】   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张志和啊,他钓鱼和别人不同,他钓鱼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同学们,你有疑问吗?那张志和整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他钓的是什么呢?(生: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   师{板书:人:悠然自在}   师:同学们,作者怀揣一颗悠闲自在的心,面对这美丽如画的景,假如皇帝找到他了,让他回去继续做官,他还能回去吗?那么这里的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你还仅仅理解为不回家吗?还表达了什么?   生:汇报   师:谁愿意带着作者的这种悠闲自在不须归的心情把这首词字正腔圆、孕味十足、心中有画的再次吟诵出来。   【播放配乐,学生吟诵】   指名吟诵,大家共同吟诵。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张志和整体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极坏了他的哥哥,于是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来规劝他的弟弟,那么这首词又是怎么写的呢?请课下同学们回去收集,看看他的哥哥是怎样劝他的?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景不须归   悠闲自在人    【 篇二 】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提示: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二】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景交融( 7 分钟)   (一)好语积累:   师:出示词语(1) 学生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回答   师:出示其他几组   生: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生:汇报   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   师: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   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 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   生:回答   师:打开课件 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   生:学生看书试读   师:指名读词   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 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   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   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画后学生汇报   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   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想象 理解词义 (15 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   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习提示:   (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   学生小组内学习 教师参与学习   小组汇报:   师相机出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   风、细雨   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西塞山风光》   学生接着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你们把它说得活灵活现的,就仿佛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   小组汇报词义。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吗?   生:回答。   师板书:(美丽如画 景)   师:面对这么美丽如画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得像画一样美吗?我们共同读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析作者 深化悟情 (6分钟)   四读悟清,要读得情真意切   师:读词想画面,是帮助我们读懂词的好方法,那如果我们想读懂词   中的人,悟出词中的情,我们就要走进词的作者。通过预习,对于词作者张志和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   【师:出示作者张志和及简介】   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张志和啊,他钓鱼和别人不同,他钓鱼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同学们,你有疑问吗?那张志和整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他钓的是什么呢?(生: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   师{板书:人:悠然自在}   师:同学们,作者怀揣一颗悠闲自在的心,面对这美丽如画的景,假如皇帝找到他了,让他回去继续做官,他还能回去吗?那么这里的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你还仅仅理解为不回家吗?还表达了什么?   生:汇报   师:谁愿意带着作者的这种悠闲自在不须归的心情把这首词字正腔圆、孕味十足、心中有画的再次吟诵出来。   【播放配乐,学生吟诵】   指名吟诵,大家共同吟诵。   五、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2 分钟)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张志和整体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极坏了他的哥哥,于是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来规劝他的弟弟,那么这首词又是怎么写的呢?请课下同学们回去收集,看看他的哥哥是怎样劝他的?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 景 不须归   悠闲自在 人

鲁山山行的背景
提示:

鲁山山行的背景

 赏析一: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心满意足,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赏析二: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复高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赏析三: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