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连环画收藏

80年代的连环画收藏价值有多大
80年代的连环画收藏价值有多大
提示:

80年代的连环画收藏价值有多大

连环画名家 经典连环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每一个画幅的绘制都凝聚了创作者的智慧和技法,体现了画家的不同风格,造就了一批批的连环画家。 如1940年代的“四大名旦”(沈曼云、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四小名旦”(赵三岛、笔如花、颜梅华、徐宏达),此外还有施大畏、程十发、刘旦宅等。 1950年代后的“南顾北刘”(顾炳鑫、刘继卣)、“南北二刘”(“北刘”刘继卣、“南刘”刘旦宅)、王叔晖、贺友直、戴敦帮、华之训、华三川。 1980年代后有“南雷北燕”(雷德祖、高燕)等。 80年代连环画外国古典题材成为“后起之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开始进入收藏领域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 ”藏家徐昌华对理财周报记者言,“在1998年连环画最火的时候,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很少有人收藏,近几年,因为收藏资源的枯竭和藏家队伍的不断扩大,对藏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随之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开始流行,但从印刷到图案以及画工都远不及之前的作品。 相比而言,外国古典题材的连环画的受捧热度也开始升温。” 据徐昌华介绍,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人物衣饰物繁复美观、更换服装次数多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因素。 因此,一些青年完成的外国古典题材的连环画比较占优势,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莎士比亚故事系列》与1983年出版的《格林童话故事集》,采用的是平面白描画法,人物衣裙勾勒细致入微,层次分明,具有极高的观赏与工艺价值,单本价格都在150元以上,成套价格高达3700元与2300元。

连环画,童年的记忆
提示:

连环画,童年的记忆

【齐帆齐微课  第92篇  1210字, 累计166272字】

儿童节就要到了,看到一群群天真烂漫纯真无瑕的儿童,活跃在繁华都市的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公园、游乐场、体育馆里,在羡慕、嫉妒之余,不免回想自己的童年时代。

我的童年是在地图上永远找不到的乡下老家那个小山村度过的。那时不仅缺衣少食,而且信息闭塞,外界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公社里的高音喇叭。但可能由于年小无知,高音喇叭里播放的信息大多离我太遥远,也不是我们所要关心的。在高音喇叭里从来就没有听到过有关儿童的节目,至今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每天的开播音乐“姐妹们喜晒战备粮”。

在我的记忆里,儿童时代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有连环画看,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连环画。能看到一本连环画就是最大的满足,那怕不吃饭、不睡觉也在所不惜。

那时,连环画是我们很多乡村学生唯一的课外读物,不管学习成绩好与差,但大家对连环画都爱不释手,不仅识字的小朋友喜欢看,一些稍有点文化的成年人也爱看。

看到有的同学有属于自己的连环画,我好生羡慕,也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连环画,哪怕有一两本也好。可惜因为没有钱,一直未能如愿,只是在梦境中拥有过。

尽管那时的连环画便宜的只要1角多钱一本,最贵的也不过3角钱一本,而且我父亲还在供销社上班,拿着固定工资,但毕竟那点工资要养活一家人都很难,哪有钱给我们买那些在他看来对学习没有帮助,还占用大量时间甚至影响学习的“耍书子”。所以我家里从来就没有买过一本连环画。

其实,那时就是有钱在乡下也买不到连环画之类的书籍。同学们有的连环画,基本上都是在城里面的亲戚朋友买的或送的。

小时候我看的连环画主要还是从同学那里借。那时我是班长,学习成绩好,总有同学求助于我,自然他们有的连环画我都能看到,有时还用他们的连环画与同村的或外班的同学交换着看。那时书包里除了课本,有时还会有一本连环画。

有时遇到一本好看的连环画,要求看的人多,别人外借的时间有限,我就挤出时间,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看,没有看完的,偶尔在课堂上也用课本挡着偷偷地看,要是与同学同路的话,还会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边看。

要是同学答应我能借回家看,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不但我自己可以看,还可以让弟弟妹妹也饱眼福。

早晨和下午放牛的时间,这是看连环画的最好的时候,一边放牛一边看,有时还能与其他伙伴交换着看,也不会受到母亲的干涉。

但在家里一般是不能看的,一方面是有做不完的农活或家务事没有时间看,另一方面父母也不让看,只让读书写作业,他们认为那才是正事儿,看连环画是不务正业。

晚上做完作业有点时间可以看,母亲又说煤油要几角钱一斤,不要看耍书浪费煤油。但到手的连环画不能看完,哪能睡好觉了,于是晚上便用手电躲在被子里看,被母亲发现拉下床挨了打,还差点把连环画撕毁。

在我的记忆里,看过的连环画大多是红色题材的,好像那时这方面题材的连环画特别多。我至今仍能记得名字的有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鸡毛信,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英雄儿女,地道战、敌后武工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地道战、敌后武工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还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岩、江姐等等。

据我统计加估计,儿童时代看过的连环画至少也有上百本。看了这些连环画后,和同学或小朋友们在一起交谈也多了一些话题,有时不会学着连环画里的画面做些即兴表演,自娱自乐。

当然也会把自己看过的连环画的一些内容写进日记,偶尔也会在作文中运用,有时还会在家里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做个分享。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如今的小朋友可能对惜日的连环画早已不屑一顾,他们早就用上先进的数码设备,他们看到的是图文声像并茂,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读物。

连环画这种小人书已成为历史,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物,现存的大多也成了稀世珍品或收藏品。连环画也成为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一种美好的回忆。

连环画收藏有什么常识?
提示:

连环画收藏有什么常识?

套书专集:系列书比较看好,至少在价格方面走势看好。对连环画的质量再多关注一下,还是不错的。

广收博取。连环画种类繁多,没有一个明确的目录,且成本低廉,因此有些连友就采取了广收博取的方法,凡是没有的连环画,不分类别、不分良莠,一律收藏。

淘劣取精,边售边储:连环画在优劣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专题收藏。和集邮一样,这又分好几种的:

按艺术表现形式分。对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情有独钟,藏书也以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为主,如专集白描连环画的,专集电影连环画的等等

还有时期、题材、作者、出版社、不同版本等
小人国商城

新版连环画收藏有哪几要素
提示:

新版连环画收藏有哪几要素

1、经典名家名作:
老版连环画之所以能够在问世后的几十年里再版发行,根本原因是这些名家名作画面饱满、层次感强,体现了名家作品的神韵,也是老一辈艺术家们一生呕心沥血的优秀的作品。所以对新版“小人书”而言,是不是名家绘制的经典作品是决定它日后能否迅速升值的首要因素。如: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刘继卣的《东郭先生》等等这些经典名作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像,也成了人们收藏的典范。因而这些小人书一出现便成为那些买不起老版连名著的爱好者们追捧的焦点。也造了这些新品小人书人价格扶摇直上的局面。
2、装祯精美:
有的名家名著小人书价格虽然上涨得挺快,但也不是指所有,印刷质量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的50开本的《齐天大圣 》装祯精美,图像漂亮,线条清晰,纸张质量好,印刷也比较完美,是所有新版连环画中非常受欢迎的版本,所以一上市便被连迷们一抢而光。又如80年代连环画出版社老版再印的《红楼梦》,贾文涛 季鑫焕等绘画的作品,由于装祯不俗,质量上乘,目前市场上早已难觅其踪。但有些中小出版社跟风出版的“小人书”因图像模糊、线条重叠、印制质量差,不但没有上涨,反而步入打折的境地。
3、发行限量: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些再版的藏品能否升值,存世量的多少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上美和人美在再版这些名家作品时,都采取有计划地限量发行,一般都在5000册左右,甚至有的品种只发行2-3000册,这就决定了它良好的升值潜力,所以一上柜会会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也有连环画经营者们便买了不少回来囤积起来进行炒作。以致于市场上根本就买不到平价的这些书。
4、题材好:
在连市里,新版“小人书”中升值较快的品种基本都是题材上佳的。因为读连环画就是读题材,看连环画就是看内容,所以题材、内容、故事情节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四大名著类、革命战争类题材:《西游记》、《三国演义》、《铁道游击队》、《红岩》、《敌后武工队》等等,这些成套的题材精品,人见人爱,老少咸宜,是收藏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5、原封不动的包装:
很多人买来新版“小人书”后就将外包装的塑料纸撕掉了。很多人都疏忽了,其实不然,这是新版“小人书”投资大忌。新版小人书的炒作方式里,没拆开的小人书比零散的价格高出许多。这种投资方式尽管违背了欣赏的原则,但也可以购买多一两册,拆一本就行了,其它的便可以原封不动地等着升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