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绅士

中国历代对外国人的称呼
一、亚洲: 1、对日本称呼:扶桑、东夷、东瀛或倭奴;当侵略我国时,又称日本人为倭寇。 2、对朝鲜称呼:乐浪郡、高丽和新罗。 3、对越南称呼:安南。 4、对菲律宾称呼:吕宋。 5、对泰国称呼:暹罗。 6、对柬埔寨称呼:扶南、真腊和高棉,新中国建立后还曾称呼为红色高棉。 7、对缅甸称呼:掸国、骠国、蒲甘和大光等。 8、对阿拉伯称呼:大食。 9、对伊朗称呼:波斯或安息。 10、对印度称呼:身毒和天竺。 11、对称呼尼泊尔:尼婆罗。 12、对印度尼西亚称呼:爪哇或三佛齐。 13、对马来西亚称呼:柔佛或马六甲。 14、对老挝称呼:堂明、南掌和寮国。 15、对斯里兰卡称呼:锡兰。 二、欧洲:称呼欧洲人为欧罗巴人。 1、对古代罗马也就是今天意大利称呼:大秦。 2、对法国称呼:高卢。 3、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称呼:佛郎机。 4、对英国人称呼:撒克逊。 5、对俄罗斯称呼:罗斯、基辅罗斯和罗刹等。 三、非洲:称呼非洲人为昆仑奴人。 1、称呼埃及:米昔儿。 2、称呼索马里:弻琶罗。 3、称呼东非为甘棠。 4、称呼苏丹为努比阿。 5、称呼肯尼亚为麻林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洲
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怎么称呼?
中国乃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古代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有许多规矩,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免不了互相称呼,也免不了在谈话中涉及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传统是对对方或他人的称呼上就是一个大的讲究,通常有“尊称”和“敬称”之分,对自己则使用“谦称”。
如:
1、古代旧时使用尊称、谦称简介:
君:尊称对方是才德出众的人。
君子:(1)同“君”。(2)妇女对丈夫的尊称。
明公:对位高权重的人的敬称。
老:对年岁大的人的尊称。
父老: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也作为对一般老者的尊称。
丈:尊称长者,也作平辈人之间以及长辈对晚辈的尊称。
长者:尊称父兄、长兄,以有显贵和德行高尚的人。
先辈:(1)封建时代科举时同时考中进士的人互相尊称为先辈。(2)对年长者的尊称。(3)对京官的尊称。
先达:对前辈的尊称。
方家:对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尊称。
老夫子:对老师或年长博学的人的尊称。
足下:犹如先生。对人的尊称。
阁下:不论尊卑,皆可尊称对方阁下。
老师父:对僧侣的尊称。
老太太: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师傅:本指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或传授技艺的人,今也作对一般人的敬称。
同志:古人用称志同道合的人,今指为共同的理想、同一目标奋斗的人,并引申为对一般人的通称。
姑娘:对年轻女子的通称。
鄙人:鄙陋之人。谦称自己。
小生:旧时士子对自己的谦称。
小子:本指学生、晚辈、后作自谦之称。
小可:自谦之称。
学生:明清时读书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词。又称后学。
同学生:旧时同官之间自谦之称。同官,又称侍生、侍第、晚学生、晚侍生、晚辈。
小人:臣下、百姓的自谦之称。又;对人的蔑称。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
2、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要用自称、对称、他称:
例如,联:古人皆自称为联,后为皇帝自称。
我:自称。台、吾、余、印均为自称。
咱:俗称自己。
其他自称还有:我等、我辈。
你:称对方,也称为侬。(侬又作自称)。
而:你称对方等....... 一、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敬所用的词叫“敬辞”。
可以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绅士风度?
有道理。 中国人本该如此,只是大多老百姓埋头挣钱,顾不上什么气质,也被生活打磨了性格,但是不能否认骨子里就是这样的,又或是内心里渴望成为这样的。 就像我们提起法国就想起他们的浪漫多情,提起英国就想起他们温文尔雅,当然,这是用最理想的想象去形容他们,勾勒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想起中国便是谦逊有礼,如水墨画般含蓄,灵动,飘逸,巍巍山峰涓涓细流,或是大漠孤烟,又或是夕阳余晖。 配上黄沙百战穿金甲,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又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怎会当不起“器宇轩昂”“潇洒飘逸”“侠骨柔情”。 扩展资料: 中国文人具备素质 1、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文人都有一种执着精神,林先生说:“天才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还是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 2、关心民生时政 苏轼一生,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都对他敬爱有加,然而依旧因为他的执着屡遭贬谛,受困几多。这和他作为一个文人关心民生时政,遇事总要““如蝇在食,吐之方快”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苏东坡有着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勇气,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文人身上的那种素心和执着气质。 3、竹杖芒鞋轻胜马 在中国的文人中,李白和杜甫是最有名的,李白因为他的飘逸和豪气,杜甫因为他的忧国忧民,家国理想,前者身上集中体现了文人的从容洒脱和精神自由,后者身上集中体现了文人的济世情怀和推己及人。二人都堪称中国文人的杰出王者。 4、人生有为,更要“有不为” 林语堂的书房叫“有不为斋”,取名的原因非常精彩,因为他是个“有所不为”的人。他崇尚自然,喜爱简单自在的生活。 “我不请人题字。我始终背不出来总理遗嘱,在三分钟静默的时候也制不住东想西想。我从没有休过自己的老婆,而且完全够不上做一个教育领袖。……我觉得我差不多是一个不比大家差的好人。”
为什么中国男人就没有绅士风度
只有“集体自豪”的男人群,才会保持着一种自然的“风度”——
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女士优先”
听一个中国女士在诉说——
“作为一个中国女人,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女士优先。记得最深的是从前过集体生活的日子,譬如大学时代,每天的饭堂开饭,每学期的开学放假,凡是涉及排队、拥挤这些词的时候,我们都惊奇地发现,中国男人为什么在对抗激烈的体育项目上得不到几项冠军的原因:他们把太多的体力和威风都用在了同女人及孩子的较量上”。
媒体上屡发这样的“战争”:战争的一方是男人,另一方是女人,女人说中国的男人没有绅士风度,男人就全力反驳,男人反驳时最幽默最具“英式绅士”风度的一句话是:是的,中国没有绅士,可是,中国的淑女在哪儿?
绅士需要淑女来成全,淑女同样需要绅士来造就,停留在“绅士与淑女之先后”的争吵上毫无意义,这与陷入“世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纠缠异曲同工。而主导社会的男人不妨先“知耻近乎勇”,试想一个女人每天遭遇无赖,她不撒泼也不成。
中国男人在女人面前相当缺乏绅士风度确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女人面前相当自卑。其实这绅士风度就靠男人在女人面前体面而优越的权威来维系,所谓的绅士国度和绅士时代,女人都是男人的附属;中国男人没有这样体面而优越的心态,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中国男人在精神上都有压抑感。很多中国男人想绅士却又绅士不起来,旧道德旧文化的种种原因,有些人在心理上是颓废的,在精神上是压抑的,在人格上是猥琐的。虽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无可奈何的,但这毕竟是一种悲哀。精神上的压抑和不自由,不会造就绅士、男子汉。
不仅绅士做不成,现代中国男人回家还得洗碗涮锅带孩子。越虚弱的男人越没有风度,而心胸狭隘的男人又势必越来越无能,此消彼长,阴盛阳衰几成定局。
“男人也需要呵护……”男人们不惜肉麻地直接向女性要求软弱的权利、萎靡的权利、吃软饭的权利、写不得不说的故事的权利、要求抚养费的权利。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国家的人呼唤男子汉,如今不再呼了,转而呼唤“男人哭吧哭吧不是泪”了,这岂不是导致了男人在女人面前更加自卑?
绅士需要的是男人自信而不是自卑的土壤,中国男人得到这样一方水土了吗?
现实生活中,张口骂人的男人并不难寻,卑卑怯怯,蝇营狗苟,油嘴滑舌,两面三刀,胸无大志,颐指气使乃至仗势欺人,溜须拍马乃至狗眼看人低,更非罕见。唯敢于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直面丑恶,直面庸俗并奋起挑战,施之不屈战斗者乃属凤毛麟角……
当我们不断地从海外掠影中欣赏到绅士风度时,恐怕不能将之全部武断为作秀。“风度”不仅为人们所赏心悦目,更在关键时刻决定着伤亡的多寡、以及生命的有无。美国大片《世贸中心》,不仅显示出美国人在突发事件前的恐惧、彷徨、伤心、绝望,而且在惊心动魄中贯穿了男人在世贸大楼的有序疏散“女士优先”,不仅体现出男人可贵的绅士精神,更是将罹难人数降到最低的一个直接原因。
当一个男人群“风度”自然有加时,我们不能不弄清它到底从何而来。只有“集体自豪”的男人群,才会保持着一种自然的“风度”。而一个“没有绅士”的男人群,绝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男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