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胡琴琵琶与羌笛

胡琴琵琶与羌笛下一句是什么
胡琴琵琶与羌笛下一句是什么
提示:

胡琴琵琶与羌笛下一句是什么

出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全诗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且结构缜密。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出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塞战士的爱国热情。

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前一句
提示:

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前一句

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前一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 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著,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 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羌笛是哪里的民族乐器。?
提示:

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羌笛是哪里的民族乐器。?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羌笛是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出自:《凉州词》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琵琶胡琴是哪个民族的?
提示:

琵琶胡琴是哪个民族的?

胡琴源于唐代的奚琴。北宋出现马尾胡琴;胡琴自元代起成为拉弦乐器的专称。
胡琴源于唐代的奚琴,北宋,出现用马尾弓拉弦的胡琴,是当时主要的拉弦乐器,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马尾胡琴形状长柄、无品、音箱梨形、两弦,琴头上镶着龙首,用马尾弓拉奏,曲声抑郁。北宋元丰五年(1082),驻守在北部边疆的宋代军队中,就已广泛使用以马尾做弓弦的拉奏的胡琴。
到了南宋,胡琴已比较流行。我国大批制造丝弦,也始于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际,故丝弦又有“杭弦”之称。
元代,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广为交流、融汇。这时的胡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弹弦乐器的特点而形成的。其形制与今日流行的龙头二胡已比较接近。甘肃榆林石窟元代壁画中有一乐伎拉奏乐器,卷颈,二弦,以弓拉奏。元代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还广泛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 从元代开始,胡琴之名已逐渐成为拉弦乐器的泛称。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