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李自成 姚雪垠,姚雪垠老先生写的李自成一共多少卷?我朋友家有8

本文目录索引

1,姚雪垠老先生写的李自成一共多少卷?我朋友家有8本是全的吗?

五卷。

《李自成》是姚雪垠所著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

本书共分五卷,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桢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姚雪垠老先生写的李自成一共多少卷?我朋友家有8本是全的吗?

2,姚雪垠写的《李自成》有多少本

李自成 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展开 《李自成》是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共有五卷,出版于1963—1999年。 《李自成》讲述李自成率起义军转战各地,受到明朝总督洪承畴的围剿,在潼关南原突围到商洛山中重整旗鼓,制止了石门谷哗变,粉碎了官军围剿。李自成要求与张献忠联合未果,张反欲火并李自成。为保存实力,李自成分兵潜伏于郧阳山中积极经营;冬天,乘中原官兵空虚,疾驰河南,饥民从之如流,又拜宋献策为军师,收杞县举人李岩,随即破洛阳,杀福王,声势大振。起义军领袖罗如才亦离开张献忠与李自成合营,奉李为盟主。他们在河南击溃明军主力,三次进攻开封;战绩辉煌,但也暴露不少弱点,孕育了最终失败的因素。作品细腻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张献忠、崇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1]

3,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吗

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不是正史,《李自成》基本上是姚雪垠根据历史史实写作的历史小说,在环境烘托、人物塑造上加入文学语言,同时为了符合小说创作的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文学创作,也更能提起读者的兴趣。 《李自成》第一部和第二部最为成功,不断是在情节的连贯性、小说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等方面,均体现了老一代作家认真严谨的学风,是中国历史小说上的经典之作。 扩展资料 《李自成》是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共有五卷,出版于1963—1999年。 《李自成》讲述李自成率起义军转战各地,受到明朝总督洪承畴的围剿,在潼关南原突围到商洛山中重整旗鼓,制止了石门谷哗变,粉碎了官军围剿。李自成要求与张献忠联合未果,张反欲火并李自成。 为保存实力,李自成分兵潜伏于郧阳山中积极经营;冬天,乘中原官兵空虚,疾驰河南,饥民从之如流,又拜宋献策为军师,收杞县举人李岩,随即破洛阳,杀福王,声势大振。起义军领袖罗如才亦离开张献忠与李自成合营,奉李为盟主。 他们在河南击溃明军主力,三次进攻开封;战绩辉煌,但也暴露不少弱点,孕育了最终失败的因素。作品细腻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张献忠、崇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自成 (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

4,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写了什么故事?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描写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并从中总结了其最终失败的历史经验。小说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为中心,力图展示出一部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采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以及农民起义军内部矛盾等多条矛盾线索即复线的形式,把笔墨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领域,全面系统地反映“天崩地裂”时代的历史巨变,艺术地探索和表现了一个政权的衰败、农民起义力量的兴盛覆灭等历史规律。小说整体视野开阔、色彩斑斓丰富、布局大气稳重、注重协调平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全书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三百人之多,“从皇帝后妃到豪绅役吏,从义军将士到巫婆乞儿,从绿林好汉到商贾市贩,三教九流,各式人等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晚明社会人物全景图,而且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突出。在艺术结构上,作品采取“单元共同体”的组合方式,但都有机地服务于中心事件。在叙事描写上,追求历史事件与社会风俗面貌的结合,语言上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也有观点认为,《李自成》虽然是一部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但在写作观念和叙事方式上,与同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不无相似之处,即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解剖”封建社会。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人民解放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确性和合理性。

5,请问姚雪垠的<李自成>有多少内容是真实的,写的太好了。

我没有拜读过此书,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立自成.你可以进行以下对比.
立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在陕西率饥民起义后投靠高迎祥,号称”闯将”.自率一军作战.其时,各地农民军相继被明军击败,形势严峻.面对明朝的恩威并用,高迎祥一度打算接受明朝招安.被立自成所阻.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高迎祥在作战中牺牲.李自成统领其军.自称闯王.与张献忠的义军同为明末起义军的两支主力.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在陕西潼关南源兵败.隐伏在商洛山中.准备东山再起.而张献忠则接受明朝招安,但拒绝政府调度.第二年,李自成攻入湖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1641年攻占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占领长安.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农历三月19日,攻入北京.崇祯自尽.同时,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国号大西.同时,关外的清军大举南下,山海关总兵投降.李自成在北京称帝的第二天,便摔军前往山海关迎战,失利.
1645年,在撤往陕西的路上,,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遇地方武装的埋伏.遇难,年39岁.
1646年,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牺牲.
至于李自成 吴三桂 陈圆圆之间的关系,正史没有说明.不敢妄言奉告.如果该书对其进行艺术创作的话,那只是作家的想象,和历史无关,就不是我们要讨论的

6,姚雪垠写的《李自成》有多少卷?

姚雪垠写的《李自成》共分五卷,前三卷分别于1963、1976、1981年出版。后两卷也于作者逝世前完成。但因作者身体不佳,第四卷未按原写作计划,而从第三卷和第五卷各抽出一部分构成第四卷。《李自成》 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李自成》讲述李自成率起义军转战各地,受到明朝总督洪承畴的围剿,在潼关南原突围到商洛山中重整旗鼓,制止了石门谷哗变,粉碎了官军围剿。李自成要求与张献忠联合未果,张反欲火并李自成。为保存实力,李自成分兵潜伏于郧阳山中积极经营;冬天,乘中原官兵空虚,疾驰河南,饥民从之如流,又拜宋献策为军师,收杞县举人李岩,随即破洛阳,杀福王,声势大振。起义军领袖罗如才亦离开张献忠与李自成合营,奉李为盟主。他们在河南击溃明军主力,三次进攻开封;战绩辉煌,但也暴露不少弱点,孕育了最终失败的因素。作品细腻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张献忠、崇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7,姚雪垠的资料

  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以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以来至今30余年,已出3卷八册,约230万字。全书计划出5卷,现在正写最后一卷。60年代出版第一卷时,得社会各界好评。译成日文后,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基本信息
  姓名:姚雪垠 姚雪垠
  [1] 性别: 男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邓州市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生卒年: 1910.10.10-1999.4.29 曾任职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现代小说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还由此激发了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 邓县地处豫西南,环境闭塞落后,水旱灾害与瘟疫频仍。加上封建军阀压迫,农民无以为生,或外出逃荒,或铤而走险,土匪遍地。姚雪垠9岁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烧光,从此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居住。在县城里,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暇时爱听艺人说《施公案》、《彭公案》、《三国志演义》等书。 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与二哥和其他两名学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个土匪小头目认为义子。在土匪中生活约100天的这段特殊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 此后四年多,除去樊城鸿文书院读书的几个月外,基本上失学在家。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许多“五四”新文学作品,也读了一些俄国作家的小说,培养了对新文学的兴趣,增强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不满。家庭的缺少温暖与社会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两次到具有进步色彩的军队中去当兵。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出路,滋生了苦闷感伤的情绪。 姚雪垠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与此同时,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的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这些小说写了下层劳动者受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入学后不久,即参加进步活动,和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读了清代朴学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性论著,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年暑假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到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志》等10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内地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图景,和被压迫者奋力反抗的斗争画面。此外,编过《大陆文艺》、《今日》两种刊物,在《芒种》、《申报》上发表杂感,还刊出散文散文诗、文学论文多篇。这些文章同样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有敏锐的时代感。由于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讨论的影响,1936年曾收集家乡口语,编为《南阳语汇》。 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辗转来到开封,与别人合办《风雨》周刊,任主编;在此前后,还发表论文、杂感数十篇。并曾赴徐州前线采访,随后写成书简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 1938年春去武汉,不久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的进步的文化活动。在《自由中国》、《文艺阵地》上发表短篇小说《白龙港》、《差半车麦秸》。次年又在《文艺新闻》上刊出气氛悲壮的《红灯笼的故事》。后两篇曾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并被译为英、俄文。《差半车麦秸》和稍后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之所以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原因之一,是成功地运用活泼生动的群众口语,写出了农民在抗战中的觉醒与变化。1939年起,姚雪垠在辗转鄂、皖、蜀等地的过程中,以主要精力创作中长篇小说,写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新苗》、《重逢》等。这些作品多以抗战初期知识青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为题材,写出了年轻一代高昂的救国热情,并从侧面触及了国民党军政机构的黑暗腐败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战阵营内部的复杂斗争。笔法转向委婉细腻,语言更为活泼多样。但有的作品在青年男女爱情生活方面用了过多的笔墨,冲淡乃至削弱了表现时代的主题。这个时期,他也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如《论现阶段的文学主题》、《通俗文艺短论》、《文艺反映论》、《屈原的文学遗产》等,其中一部分曾集为《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一书出版。此外,还印行了《M站》、《春到前线》、《差半车麦秸》等短篇集。 抗战胜利前后,姚雪垠转向故乡与童年的题材,完成了自传性长篇小说《长夜》,并写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组散文。《长夜》以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出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象《长夜》这样以写实主义笔法真实描写绿林人物和绿林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此书译为法文后,姚雪垠被授予马赛纪念勋章。他的小说从早年起,就透露出一种强悍的气质:1929年发表的《强儿》刻划一种坚强的性格,30年代中期的若干作品也多次写到一些敢作敢为的人物。把一批“强人”形象送进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发掘和表现强悍的美,是姚雪垠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一个独特贡献。 姚雪垠
  解放战争时期,姚雪垠在上海还写了记述爱国科学家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和短篇小说《人性的恢复》等。1948年以后,先在高行农业学校,继在私立大夏大学教书,同时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这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1951年,姚雪垠去浙东参加土改,因不懂当地语言,无法了解风土人情,于是萌生返豫之念。这年夏天,他回郑州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因中南地区作家协会成立,迁居武汉。除写了少量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杂感外,创作上处于苦闷的时期,只在50年代中期发表了《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现实主义问题讨论中的一点质疑》等论文。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分子”后,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婚姻与家庭
  姚雪垠在婚姻问题上,既反对过封建家庭对他的包办逼婚,又经过自由 恋爱的苦痛,最后在半包办、半自由的情况下,才结婚组成了家庭。 姚雪垠的婚姻,深深地打着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烙印。 早在姚雪垠 10 多岁时,家庭父母包办,就有了一个没有见过面的未婚妻。 这个婚事,完全是按照姚母的极其现实的功利主义包办的:在媒人给姚雪垠说亲时,她对姚雪垠的父亲说:“马马虎虎说成了,心净一条事,以后一天穷一天,谁肯把女儿许给咱们!”可以说,她为儿子找媳妇,根本不是为了儿子的幸福,完全是为了找一个侍奉她的供他使唤的奴隶。但姚雪垠有姚雪垠的看法和想法,他对这门亲事一直不予承认。 姚雪垠作品
  后来,当姚雪垠于1929 年秋天,在19岁考上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后,曾跟同班的一个姓梁的非常漂亮的女同学很要好。姚雪垠当时的文章、小说 写得好,这位家在商丘的女同学的国文比他并不逊色。大家总把他俩看成天 生的一对。同学们非常调皮地经常在黑板上写“姚”字时,故意把右边的那个勾拖得很长很长,然后再写那个女同学的姓,把“梁”字包在“姚”字里 边。姚雪垠对这位女同学很有感情,很喜欢她。为此,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里开花》的短篇小说,用意识流的手法,专门写他怎样想这位女同学。国文老师看了他的大作后,非常同情他。曾问姚雪垠要不要帮忙,姚雪垠说不要。 那时才华出众,很有风度的姚雪垠,虽然爱那位漂亮的女同学,想跟她好,可又不敢同她当面讲,而且一见到他就心里发慌,面红耳赤。他想自由恋爱,却没有胆量和勇气进行表白,采取行动,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悄悄地倾吐在不 能发表的小说中,还落得一个“单相思”的名声。他为自由恋爱受尽了折磨 和苦痛。几十年以后,成了大作家的姚雪垠,有一次去河南郑州大学讲学,还有熟人同他开玩笑,说他青年时期,进行过“单相思”的恋爱。 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真实情况是:姚雪垠喜欢的那位女同学,在当时也一样喜欢姚雪垠,只是她更没有勇气向姚雪垠表白。后来,当这位女同学听到姚雪垠同别的女子结婚以后,她痛苦无比,后悔不 已,大哭一场?? 这是二十年代,受了封建思想毒害和影响的中国青年自由恋爱的一场悲剧! 1930 年暑假,姚雪垠在被同乡王庚先保释回到学校后的一天。学校会客室突然通知他有人来找。姚雪垠到会客室一看,才知道是为王庚先办事的刘先生。 “你好!请转告王老先生,谢谢他救我出狱。” “不必客气。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刘先生开门见山地对姚雪垠说:“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奉王老先生之命,来找你只为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请说,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尽力!”姚雪垠说。 “王老先生有个姑娘,你见过没有?”刘先生问姚雪垠。 “没有见过,听说长得很漂亮。 “我对你照实说吧,王老先生两口子认为你相貌端正,英俊滞洒,聪明好学,才华出众。他二老看中你了,愿将他们的女儿嫁给你,选你做他们家 的乘龙快婿。要我亲自来问问你,愿意不愿意?” “我倒愿意,但自己不敢作主,要问过父母以后,才能正式回话。”姚雪垠思考一阵之后回答说,同时向刘先生提出要求:“你能把王老先生女儿 的情况给我介绍一下吗?”“可以!完全 姚雪垠
  可以!”刘先生说,“她名叫王梅 彩,年方 17 岁,眼下在北京翊教中学读书。梅彩姑娘不仅身体健康,人长得漂亮,性情温柔;而且,心地善良,知文识理,很有教养。在她的身上特别 具有一种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动人风采。郎才女貌,同你非常般配。”刘先 生一口气说完,但好象还忘记了点什么,想了一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 条,一边给姚雪垠,一边补充道:“这是王梅彩姑娘的地址,王老先生说, 你可以给她写信。” 送走刘先生之后,姚雪垠回到宿舍沉思起来,王庚先老先生的情况他是 了解的:早年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在当时是河南乃至全国的知名人士。为了向王老先生请教学问,在此之前姚雪垠去过他家两次。如今,他要把他的女儿嫁给他,姚雪垠当然非常高兴! 很快,姚雪垠便写好并寄走了两封信。一封是给他父母写的,说明他愿意娶王老先生的女儿为妻,要父母将原来给他订的亲事退掉。父母收到信后, 虽然很为难,但还是给姚雪垠退了亲。另一封信,便是给王梅彩写的,从此 以后,他们两人就书来信往了。 到这年寒假的时候,王梅彩放假从北京回到开封家中。王庚先通知姚雪垠到王家同他女儿见面。当时姚雪垠听说还有别人想追求和“进攻”王梅彩。 因此,他得到通知后,就立即叫了一辆黄包车前往王家,生怕迟到一步,王梅彩被别人“抢去”。由于心急火燎,跑的太快,黄包车在路上还翻了一次。 赶到王家以后,姚雪垠显得非常紧张。结果,头次见面,他连王梅彩看也没 敢看上一眼,至于漂亮不漂亮,他更说不上来。还是王梅彩大方,这次见面 之后,她竟主动到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去找姚雪垠。在寂静的河大校园里,雪花一朵接一朵的飘落着,刹那间,小路白了,房屋树木白了,整个学校都变成了一片银白世界。姚雪垠和王梅彩不顾这些, 俩人仍边走边谈,漫步在校园里。外面的气候虽然寒冷,但他们的心里却是火热的。 “你不是上次没有看清楚吗?现在好好看看吧,我让你看个够!”王梅彩深情地看了姚雪垠一眼,红扑扑的脸上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把脸朝着姚 雪垠莞尔一笑说。姚雪垠用手抚摸着王梅彩的肩膀,目不转睛地从上到下仔细地看着王梅彩。 “你有着美丽温柔的眼睛,苹果似的脸庞,丰满匀称的身段,浑身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确实非常漂亮、动人。这一下我看清楚了。”姚雪垠仔细地看完王梅彩后,非常高兴地说。 “喜欢不?” “喜欢!”???? 就这样,这一对青年恋人便彼此深深地相爱了。到1931 年5月,他们由袁介亭做媒,在开封结了婚。时年,姚雪垠21岁,王梅彩18 岁。从此,姚雪垠和王梅彩就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红灯笼故事》(短篇小说集)1940,大路出版公司 《牛全德与红萝卜》(中篇小说)1942,重庆文座出版社 《戎马恋》(长篇小说)1943,重庆大东书局 《重逢》(中篇小说)1943,重庆东方书社 《新苗》(长篇小说,又名《母爱》)1943,重庆现代出版社 《小说是怎样写成的》(创作谈)1943,商务 《春暖花开的时候》(l—3册,长篇小说)1944,重庆现代出版社 《差半车麦秸》(短篇小说集)1947,怀正 《长夜》(长篇小说)1947,怀正 《李自成》(1—3卷)长篇历史小说。其中第二卷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63一1981,中青 《大嫂》(散文集)1982,河南人民 姚雪垠作品

  小说李自成成就
  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桢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8,姚雪垠书系 李自成10卷 1 10怎么样

我们不谈论历史真实,踏实的看小说,就以开头为例,好的作品人物都是在做选择,而且越是两难,越有戏剧性,越有悬念,是战是和,是投降,崇祯面临选择,各色人等也在冠冕堂皇下,掩藏着自己的真实目的,李自成投奔张献忠,张献忠是杀掉自己未来的对手,还是为大局暂时放虎归山,都让我们难以选择,何况是当局者迷,塑造人物更是本书的一大成功,我们看现在的很多历史大片,人物都模糊不清,这不仅仅是小说篇幅的问题,仅仅第一卷,崇祯的犹豫,李自成的亲民,果敢,张献忠的狡诈,就跃然纸上,人物呼之欲出。李自成冲破官兵重重围剿,不亚于赵子龙的过五关,斩六将,很好的战争片,而张献忠从不杀李自成,到军师的劝导,到夫人的耳旁吹风,到最后送李自成的矛盾,杀与不杀,很好的悬疑大片的题材,如果我们现在的编剧都能把波澜壮阔的历史写的闲庭信步,游刃有余,中国电影的春天就真到来了。

9,《李自成》小说简介

  1、基本简介
  《李自成》, 姚雪垠所著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
  2、名家点评
  《李自成》并不是单纯反映明末农民起义,而是以这支农民起义为中心,写出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著名历史学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胡绳
  《李自成》写潼关大战,脱尽《三国演义》《水浒传》之传统写法,疏密相间,呼应灵活,甚佩甚佩。
  《商洛壮歌》整个单元十五章,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有波谲云诡之妙;而节奏变化,时而金戈铁马,雷震霆击,时而凤管*弦,光风霁月;紧张杀伐之际,又常插入抒情短曲,虽着墨甚少而摇曳多姿。 ——茅盾《关于》(摘自1975年6月18日致姚雪垠的信)
  《李自成》一个重要贡献,是对传统悲剧观念的突破,把悲剧人物的性格更深一层地推进,许多对立面的人物都有了悲剧意味……总的看来,第三郑对前两卷的悲剧观念有了新的突破,为农民起义战争降下帷幕做了极其悲壮的铺垫。
  另一重要成就,是保持了全书结构艺术的很高美学水准。作品首尾呼应,气势连贯,既宏大复杂,又舒展自如,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北京大学教授 严家炎
  3、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预科,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抗日战争前后,创作了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和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东北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夏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3年创作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二十多年之后,这部五卷本小说才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