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藏经洞

敦煌莫高窟内隐藏着什么秘密?
敦煌莫高窟内隐藏着什么秘密?
提示:

敦煌莫高窟内隐藏着什么秘密?

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它又有什么秘密呢? 1、谁在经营莫高窟 大部分人对莫高窟都有这样疑问是莫高窟究竟是何人所建?为何而建? 仔细观察每一个石窟,会发现他们的开凿结构大都相同,“前甬道,后洞窟”,在每一个甬道两侧的墙壁上都有人物绘画,他们就是供养人——出钱开凿这个洞窟的人。洞窟内供奉有佛像,绘制了经变图,目的就是供养菩萨为家族祈福。由此可见莫高窟其实是民间自发进行开凿的产物,是各朝代达官显贵们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 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凿,到元代才停工,历经那么多朝代,而可开凿洞窟的地方就只有这些,以至于后人会在前人的洞窟内覆盖或者铲掉原先的壁画,重新绘制。 现在看到的壁画其实就是一本艺术的编年史,不同的画风,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文化都汇聚一堂。在这个舞台上,时隔千年的艺人竟然可以同台竞技,如此神奇的事情只有在莫高窟才会发生。 3、神秘的九层楼 整个莫高窟,基本都是沿山壁开凿的原始洞窟,唯独在北面有一个九层楼的建筑,特立独行。它就是编号为96号的洞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有尊弥勒大佛又称“北大像”,建造于武则天上*位那年。这尊佛像和普通的弥勒佛造型完全不同,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饱满圆润,气度庄重神圣。仔细端详更觉得有一种母仪天下的感觉,完全就是武则天的化身。 4、孙悟空的原型竟然是他 在莫高窟你可以找到很多传说事物的真实原型,形如嫦娥一般婀娜的飞天,造福众生的九色神鹿、最后竟然还有陪伴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下图中的那个长相似猴的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石磐陀,因为他是胡人所以毛发比较浓密看着像毛猴一般。他曾经是一个杀人越货的强盗,经过唐僧的教化终于迷途知返,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弟子,并且帮助唐僧成功穿越荒漠躲避官府的通缉。这些在《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5、三兔共耳 三兔莲花藻井图中,三只兔子排成一个三角形,永无止境地绕着圈子,追逐彼此。两两相邻的兔子分别共用一只耳朵。 那为什么它们要共用耳朵呢?三只是因为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三在中国古代有无限之意,而兔子有多子的寓意,三只兔子则代表了人们多子多福与长寿的美好愿望。又佛教强调因果轮回认为:这三只兔子分别代表着“前世”“今生”与“来世”,寓意前世、 今生与来世是无限循环着的。 因此,三兔开始共耳。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结合的三兔共耳图诞生了。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遇到的那些事儿
提示: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遇到的那些事儿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遇到的那些事儿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过数百年建造,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风沙掩埋,莫高窟逐渐被人淡忘。莫高窟得以闻名世界,缘于藏经洞的发现。 藏经洞的发现 莫高窟是一处世界级文化宝库。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正是因为在一个小石窟中,发现了封藏几个世纪的巨量经卷、文书、绘画等文物。这个小小石窟就是敦煌藏经洞,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 藏经洞是第16窟甬道北壁的支窟,是窟中之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 藏经洞非常小,平面近于方形,长宽不足3米,窟高3米,覆斗形窟顶,是真正的方丈斗室。石窟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北壁画菩提树二,枝叶相接。菩提树左侧画比丘尼一,双手捧持对风团扇。菩提树右侧画近侍女一,一手持杖。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碑一通。 敦煌藏经洞发现于1900年,是莫高窟当家道士王圆箓无意间发现的。 1892年,道士王圆箓来到莫高窟。此时莫高窟十分荒凉,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喇嘛居住。 关于藏经洞的发现过程,有不同的故事。 据说王圆箓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在清理第16窟积沙时,王道士引水冲沙,无意中把水冲进了16窟甬道中,使甬道北壁密室封墙处裂开了一道缝隙。王圆箓用芨芨草从缝中插进去试探,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他打开破壁,发现了现编号第17窟秘密的小板门。打开板门,看到了从地面一直堆到洞顶的一卷卷粗布包扎的包裹。 另一个说法是,王道士当时雇了一个姓杨的人在第16洞窟的甬道里抄经,杨某以草棍点烟,然后偶然将草棍插在洞壁上,发现草棍生出的烟被吸进了洞壁上的裂缝,然后发现了藏经洞。这个故事没有可靠的文字出处,只是民间传说。 无论如何,藏经洞是1900年的那个夏天被偶然发现的。王道士打开了小小的藏经洞,封藏于石窟中近900年的文物重见天日。 藏经洞的来历, 历史 上并无记录,堪称千古之谜。敦煌学专家、学者根据其他 历史 资料进行推断,提出了“避难说”“废弃说”等多种假说,众说纷纭。人们根据敦煌遗书分析,藏经洞封闭大约在11世纪中后期。 道士王圆箓 藏经洞的尴尬 藏经洞发现之日,正是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这应该是个六六大顺的日子,可是对敦煌遗书来说,却是劫难的开始。这一年,清政府风雨飘摇,藏经洞发现两天之后,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 藏经洞出世的时间实在是太糟糕了。 王道士想了想,这些古物年代久远,应该会得到政府官员的重视,如果报告上去,也许会得到一定的赏金,可以缓解他修缮莫高窟的资金窘况。 说干就干,王道士兴冲冲地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发黄的废纸而已。 王道士垂头丧气而归,把这事暂时放了下来。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士,对金石学很有研究。王道士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他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自去莫高窟察看, 汪宗翰颇为欣赏,写了报告,且附上一些王道士送来的佛经,上呈甘肃学政叶昌炽。 叶昌炽是清末著名藏书家和金石学家,他是第一位确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价值的人。叶昌炽向甘肃藩台建议,应将所有这些古代文物、文献运到省城兰州保存。 然而,敦煌距离兰州路途遥远,仅运费就需五六千两银子,一时经费无处落实,只得让汪知县责令王道士将发现的文物和文献就地封存,等候处理。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道士仍不甘心。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被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找到了时任甘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谁知这位廷栋大人匆匆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一个让人愕然的结论:经卷上的字还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王道士再次被拒,失望不已。这也是当时藏经洞面临的尴尬处境。 直至1907年5月,匈牙利裔英国人斯坦因从一个商人那里获悉藏经洞里偶然发现了大批古代写卷的消息。于是他带上一个名叫蒋孝琬的师爷,赶赴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的文物被外国人盯上了。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在藏经洞 藏经洞的劫难 斯坦因先派蒋师爷与王道士交涉,要求将藏经洞的写本全看一遍,被王道士拒绝了,斯坦因又决定在蒋师爷的陪同下亲自与王道士打交道。 为此斯坦因认真观察了王道士,在他的笔记中,记录着他对守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王道士的印象:“王是一个孤傲、忠于职守的人。他看上去有些古怪,见到生人非常害羞和紧张,但脸上却不时流露出一丝狡猾机警的表情,令人难以捉摸。”斯坦因的师爷蒋孝琬调查发现,王道士账本清晰,生活简朴,从不挪用募集到的维修寺庙的银子。斯坦因意识到,用金钱收买王道士行不通。 为了取得王道士的信任,斯坦因费尽心机,编造了一通谎言。斯坦因知道,在中国,玄奘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正好莫高窟有玄奘取经壁画,他便以此为借口,让蒋孝琬告诉王道士:眼前的斯坦因是玄奘信徒,是从印度翻越大雪山来取经的外国和尚;印度本土佛学渐衰,外国和尚要来敦煌取经,回到佛陀故乡重新弘法。玄奘的在天之灵让他看守藏经洞,就是为了等待这位外国和尚,取经功德无量。一席话让王道士为斯坦因打开了藏经洞的大门。不过在拿绢画时,王道士留了个心眼:他专门挑那些破旧的卖给斯坦因。他想用手头这些破烂换点钱来整修洞窟,可王道士哪里想到,破旧可能意味着画卷更古老、更有价值。 斯坦因从敦煌带走了数千件写经、绢画、丝织品,这些文物分别入藏印度国家博物馆、匈牙利科学院、大英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 后来,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陆续来到敦煌盗窃掠夺,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如今,藏经洞中空空如也,只有洪辩和尚的塑像依旧端坐石窟之中,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阅尽藏经洞曾经发生过的千年风波。 撰文/黄建强 图/资料图片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来历
提示: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来历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 敦煌学家姜亮夫教授认为“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首先发现敦煌遗书的重要价值者,是我国的金石学家叶昌炽,他在《语石》中,不仅录述莫高窟碑石,且对敦煌遗书作了颇为独到的阐述。该窟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实为我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 敦煌石窟密洞中,所藏遗书以佛教典籍最多,还有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辞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成为多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据和补充参证,其主要部分又是传统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价值尤为珍贵。所以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