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求庄子《逍遥游》2.3段 的原文和翻译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2、3段及翻译如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小智慧不如大智慧,寿命短的理解不了寿命长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这是活的短的。楚国的南方有一颗叫冥灵的大树,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上古有一种叫大椿的树,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这就是长寿。 八百岁的彭祖是一直以来所传闻的寿星,人们若是和他比寿命,岂不可悲吗?商汤和棘也有过前面所讲的谈话。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名字叫鲲。 有一只鸟,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那展开的双翅就像云垂天边。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去往南方的大海。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它打算飞到哪儿去?”这是大和小的分别。同样地,那些才智胜任一个官职、能力在一乡中优秀出众、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时,其实也像斥鴳的见识,所以宋荣子就讥笑他们。 宋荣子是那种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也不会让他感到鼓舞,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已。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虽然这样,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能驾风行走,轻盈美好,十五天后方才回到地面上,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但他虽然可免于行走的劳苦,却还是要有所依赖。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凭借什么呢? 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赏析: 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种妄想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是—种消极的、不可能实现的绝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庄子《逍遥游》全文
北冥有鱼 【作者】庄周 【朝代】先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扩展资料: 注释 1.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3.鲲(kūn):本指鱼卵,此处借用为表大鱼之名。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的奇诡文风。 4.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一说“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近”,此处当解释为“尽”;因为《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 5.鹏:古“凤”字,此处借用为表大鸟之名。 6.怒:通“努”,奋力飞举。 7.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通“陲”,边际。 8.海运:海水运动,此处指汹涌的海涛。徙:迁移。 9.天池:天然形成的池子。 10.《齐谐》: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征引最多。 11.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载。 12.水击:“击水”一词的倒装,形容大鹏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的壮观景象。 13.抟(tuán):盘旋上升。扶摇:旋风。 14.去:离开。息:气息,指风。 15.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16.尘埃:空中游尘。 17.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拂所致。 18.苍苍:深蓝色。 19.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 20.邪(yé):通“耶”,疑问词。 21.其视下也:它(指鹏)向下俯视。 22.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23.负:承载。 24.覆:倒。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25.芥:小草。 26.置:放。焉:兼词,于此,在这里。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27.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28.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29.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装。相当于“这时……然后才”。培风:乘风。培,凭。 30.夭(yāo):挫折。阏(è):阻碍。 31.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32.蜩(tiáo):蝉。学鸠(jiū):斑鸠一类的小鸟。 33.决起:迅速跃起。决,同“赽”,迅疾。 34.抢:撞到,碰到。一作“枪”。榆枋(fāng):泛指树木。榆,榆树。枋,檀木。 35.时则:时或。 36.控:投下,落下来。 37.奚(xī)以:何必,哪里用得着。之:往。为:句末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38.适:去,往。莽(mǎng)苍:草色苍莽的郊野。 39.三餐:指一天。反:通“返”,返回,下同。 40.犹:还是。果然:饱足的样子。 41.宿:隔夜,头一夜。舂(chōng)粮:把谷物的壳捣掉,指准备粮食。 42.三月聚粮: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43.之:指示代词,这。二虫:指蜩和学鸠。虫,古代对动物的统称,如大虫指老虎,老虫指老鼠,长虫指蛇。又何知:又怎么会知晓呢。 44.小知(zhì):小聪明。知,通“智”,下同。大知:大智慧。 45.小年:短命。大年:长寿。 46.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huì)朔(shuò):月亮的盈缺。晦,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每月的第一天。 47.蟪(huì)蛄(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春秋:一整年。 48.冥灵:大树名,一说大龟名。 49.大椿(chūn):树名。 50.彭祖:传说中寿达八百岁的人物。乃今:而今,现在。久:长寿。 51.匹之:和他相比。匹,比。 52.悲:可悲。 53.汤:商朝的建立者。棘:人名,相传是商汤时的大夫。是已:就是这样,表示肯定。 54.穷发:草木不生的地方。发,草木。 55.修:长。 56.羊角:像羚羊角的旋风。 57.绝云气:穿越云气。绝,超越。 58.斥鷃(yàn):小池泽中的一种小雀。 59.仞: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仞,汉代以七尺为一仞。 60.翱翔蓬蒿(hāo)之间:翱翔在蓬木蒿草之间。 61.至:极致。 62.辩:通“辨”,区别。 63.效:功效,此处引申为胜任。 64.行:品行。比:团结。 65.而:通“能”,能力。 66.其:指上述四种人。自视:看待自己。 67.此:指斥鷃。 68.宋荣子:战国中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69.举:全。誉:赞美。劝:勉励,奋发。 70.非:非难,指责。沮:沮丧。 71.内:主观。外:客观。分:分际。 72.辩:通“辨”,辨明。境:界限。 73.斯:这样,如此。已:而已。指宋荣子的智德仅此而已。 74.数(shuò)数然:急切追求的样子。 75.虽然:即便如此。虽,即使。 76.树:树立,建树。 77.列子:郑国人,名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传说能御风而行。著有《列子》八篇。文段借列子乘风飞行,表明有待的道理。御:驾驭。 78.泠(líng)然:轻妙的样子。善:美妙。 79.旬有(yòu)五日:十五天。旬,十天。有,通“又”。 80.致福:得福。 81.有所待:有所凭借。待,依靠。庄子的“有待”与“无待”是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有否条件性。全句是指列子即使可乘风飞行,也仍然不得不凭借他物。 82.若夫:至于。乘:顺。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本性。正,自然本性。 83.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与“正”相对。“正”为本根,“辩”为派生。 84.以游无穷: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无穷,绝对自由的境界。 85.恶(wū)乎待哉:还用什么凭借呢?恶,什么。反问句式加强了“无所待”的意义。 86.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无己:指至人破除自我偏执,扬弃小我,摒绝功名束缚的本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相忘的境界。 87.无功:顺应大道不示功名。 88.无名:不求名望。“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最高人格境界;“神人无功”是庄子无治主义政治观的表达;“圣人无名”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生追求。 89.尧:传说中的帝王。许由:古代尧时的隐士。此人还见于《徐无鬼》《外物》等篇,皆记述许由拒位之事。 90.爝(jué)火:火把、火炬。 91.浸灌:侵润灌溉。 92.夫子:先生,指许由。治:太平。 93.尸:掌管,主持。 94.缺然:缺乏能力的样子。 95.致:赠与,送给。 96.宾:派生物。 97.鹪(jiāo)鹩(liáo):一种小鸟。 98.偃鼠:即鼹鼠,善于钻洞。 99.归休乎君:“君归休乎”的倒装,君主您还是回去吧。 100.予无所用天下为:天下对我一点用也没有。为,语气助词。 101.庖(páo)人:厨师。庖,烹饪一类的事。 102.尸祝:古代祠庙中掌管祭祀的司仪。樽(zūn):酒器。俎(zǔ):盛肉的器具。 103.肩吾、连叔:都为庄子笔下的虚构的体道之士。《庄子》一书,此类人物很多,即使是史上确有其人的,也是一副“道家”腔调、“道家”风格,甚至孔子有时也不例外。 104.接舆(yú):楚国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与孔子同时。此处庄子有自喻接舆的意思。 105.大而无当:宏达而不适当。无当,不切实际。 106.往而不反:一往无前而不回头。 107.惊怖:惊恐。 108.河汉:天上的银河。极:边。 109.大有径庭:比喻差别极大。径,门外路径。庭,庭院。 110.藐(miǎo):通“邈”,遥远。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 111.淖(nào)约:柔美的姿态。处子:处女。 112.凝:凝聚专一。 113.疵(cī)疠(lì):指疾病,灾害。年谷:指庄稼。 114.狂:借用为“诳”,谎言。 115.瞽(gǔ):盲人。文章:纹理色彩。文,通“纹”。全句是指为纹理色彩对盲人毫无意义。观:景象。 116.岂唯:难道只有。形骸:形体。 117.时:通“是”,这。女:通“汝”,你。 118.之:这样。 119.旁礴万物以为一:混同天地万物为纯一。旁礴,混同,无所不包容。旁,通“磅”。 120.世蕲(qí)乎乱:世人喜求纷纷扰扰。蕲,祈求。乱,纷扰,倾轧。 121.孰:谁,指神人。弊弊:劳神苦思的样子。 122.大浸:大水,洪水。稽:至,到达。溺:淹。 123.尘垢(gòu)秕(bǐ)糠:尘土、污垢、秕谷、糠皮,指糟粕。陶铸:原指烧制陶器、熔铸金属,这里指造就培育。 124.物:事,指世俗事务。 125.资章甫:贩卖衣帽。资,买卖。章,冠、帽。甫,衣服。适诸越:到越国去。适,往。 126.断发:剪发。文身:往身上刺花纹。 127.四子:旧注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四人,实为虚构的人物。 128.汾(fén)水之阳:汾河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129.窅(yǎo)然丧其天下焉:怅怅然忘却了天下。窅然,怅然自失的样子。 130.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 131.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孟子》中的梁惠王。贻:赠给。大瓠(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瓠,葫芦。 132.树:培植。 133.实:容纳。石(dàn):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 134.落:平浅的样子。无所容:无可容之物。 135.呺(xiāo)然:空空的样子。 136.掊(pǒu):打破,砸烂。 137.为:配制。不龟手之药:防止冻伤的药。龟,通“皲”,皮肤冻裂,下同。 138.洴(píng)澼(pì):漂洗。絖(kuàng):通“纩”,絮衣服的丝绵。 139.聚族:召集同族的人。 140.鬻(yù)技:出卖、转让技术。 141.说(shuì):游说。 142.越有难:越国入侵吴国。难,发动军事行动。 143.将:率领军队。 144.裂地:划拨出一块土地。封:封赏。 145.龟手:指手足皮肤受冻而开裂。 146.何不虑:为什么不系缚。樽: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 147.蓬之心:即蓬心,心有茅塞,比喻不能通达,见识肤浅。蓬,一种茎叶不直的草。 148.樗(chū):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 149.大本:主干。拥肿:肥粗不端正。拥,通“臃”。中:符合。绳墨:木匠画直线的工具。 150.规矩:木匠用以画圆、方的工具。 151.涂:通“途”,道路上。 152.狸:野猫。狌(shēng):黄鼠狼。 153.敖:通“遨”,遨游。 154.跳梁:跳跃腾挪。梁,通“踉”,跳跃。 155.中:踩中,触到。机辟:弩机陷阱,捕猎走兽的工具。 156.罔(wǎng):通“网”,罗网。罟(gǔ):网的总称。 157.斄(lí)牛:即牦牛。 158.执:捉拿。 159.无何有之乡:宽旷无人的地方。无何有,什么都没有。 160.广莫:广漠。莫,通“漠”。野:旷野。 161.彷(páng)徨(huáng):游逸自得。无为:随意,悠然。 162.夭:折断,砍伐。斤:大斧头。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逍遥游(庄子作品)
《逍遥游》赏析是什么?
如下: 《逍遥游》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鄙视高官厚禄、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现实,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 对统治者以功爵笼络贤能的伪善给予深刻的揭露,对后世散文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逍遥游》简介: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赏析是什么?
《逍遥游》赏析如下: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的篇旨是读《庄》的难处。理解上的分歧与作者的表现手法有关。这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但除了在关节眼上点明意旨外,几乎全用寓言。 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