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五音念佛

请问佛教是宗教吗?
请问佛教是宗教吗?
提示:

请问佛教是宗教吗?

“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教,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
“宗教”的原来意思如下:
“宗”是指“宗门”:专指以心传心之禅宗;
“教”是指“教下”:是指释迦牟尼佛言教之下的一切理论和方法。

西方文化传入之后,因翻译西文“Religion”而用“宗教”二字表达;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可见,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必有一个超越凡人得“神圣”,以信仰、崇拜神圣而得到“财富”、“安乐”、“救赎”等等。
而佛教是信、解、行、证“佛的教诲”,不是人对佛的“信仰、义务和崇拜”;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与众生,无非“净染有别”;若随佛学,必定成佛。云何对身外强行建立的“神圣”进行 “信仰、义务和崇拜”?拜佛是礼敬前行者、导师,是对德高尊长的敬重,让自己永远与佛相应。这个与一般宗教的“信仰”有本质的区别。

如上而论,可以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揭示生命的最高秘密,说明真相并教以成佛的方法。

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灭度1500年(大约宋朝)之后;按照佛的预言,就进入了“末法时代”,佛教的真实义理逐渐被人误解,逐渐“世俗化”。对佛法实际修、行、证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乃至“求升官发财”的法门;正如一副对联:“经忏可赎罪,难道阎王怕和尚?捐财能超生,岂非菩萨是贪官!”;最为痛心的是:“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信佛拜佛,随佛所教的三乘菩提变成了“交易”。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间的现状;
其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以佛教作为“心灵港湾”“心理按摩”等寄托;这也是佛教本来意义的沦落;远离了解脱道与菩提道。
复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深入经藏不是寻求如何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为了举证某一论点。
最后,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种邪教打着佛教的旗帜,大行贪欲之邪法,又如《楞严经》所说:天魔及眷属常以“世界末日”“天灾人祸”等言论笼罩愚迷众生;
“佛教世俗化”毁坏佛法,大乘甚深微妙法变得越来越罕见,表面的兴起往往掩盖佛法的没落。

因佛教世俗化,所以不仅相似于各大宗教,甚至“不如其他宗教”,被人轻贱。


愿广大佛子,深入经藏,深解大乘妙理;发心荷担如来家业。愿大乘正法永驻世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问:佛教与宗教分别和意义
提示:

请问:佛教与宗教分别和意义

宗教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世界上各种宗教在内,大方面可分为正教和邪教两类。
社会科学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而佛教是宗教中的一种,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呼吸五音念佛墓林僧原唱版南无观音菩萨
提示:

呼吸五音念佛墓林僧原唱版南无观音菩萨

印祖开示:诚念观音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凡怨业病,医不能治者,及犯鬼犯孤,念着即可解消遣散.凡刀兵水火,恶兽恶人等危险,若至诚念之,即有大转折.若心不至诚,兼有疑惑不信之心,及心存恶念,欲成就恶事者,则无效验.修净兼念观音圣号,乃现金之大依估,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专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极乐,亦能如愿耳.代佛垂救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深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如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尊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我辈凡夫乎?印祖开示兼念观音现今乃患难之世,须于念佛外,加念观音圣号.冥冥之中有不可思议的转回.庶不至宿业现前,无法逃脱耳.观世音菩萨,誓愿弘深,慈悲广大,随类化现,寻声救苦.世人凡遇疾病患难,若能以改过迁善恭敬至诚之心,常念菩萨名号,莫不随彼诚之大小,而垂加被.小之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以迄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