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品

豫剧的五大代表人物
常香玉、陈素真、阎立品、马金凤和崔兰田。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豫剧舞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颇有影响,卓有成就的旦角演员。一、常香玉(1923年-2004年),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二、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开封,定居于:天津市。她8岁拜师,10岁登台,成为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3岁收徒,人称豫剧甘罗。她是戏曲教育家、豫剧改革家(将古典舞、哑剧融入豫剧)。并首创豫剧界第一个流派“陈门艺术“,被观众和剧作家及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豫剧大王。三、阎立品(1921--1996),原名阎桂荣,豫剧演员。封丘县荆隆宫乡仝蔡寨村人(现名仝蔡寨村)。早年拜杨金玉为师,1954年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收为弟子。曾当选河南省政协委员、开封市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是中国豫剧名旦六大家之一。1996年8月11日阎立品病逝于家乡封丘县,享年75岁。四、马金凤,河南洛阳人,籍贯山东曹县。原姓崔,小名金妮。幼年随父学河北梆子,后改学豫剧。7岁便登台演出,早期艺名“花蛾子”,绰号“盖九州”。她是豫剧豫剧六大名旦之一也是唯一健在的,国家特级演员。马金凤以高亢、清脆、甜美、朴实的唱腔风格而形成的豫剧旦行被称为“马派”。曾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五、崔兰田(1926年-2003年),豫剧大师,生于山东省曹县,豫剧六大名旦之一,中国豫剧功勋杯奖获得者。崔兰田的艺术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4次应邀到北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崔兰田创造的崔派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许多观众中流传的“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的顺口溜,表达了群众对崔派艺术的热爱。
豫剧代表作有哪些?
1、《对花枪》。 主唱是豫剧大师马金凤,故事主要讲述隋末瓦岗寨的相关故事,其中,流传 最广的唱段是《老身我居住南阳地》。 2、《三上轿》。 是豫剧陈素真的代表作,讲述女主人三次上轿三次下轿的故事。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被豫剧皇后陈素真改编加工整理后,轰动大中原 。14年后(1944年)陈素真将此剧传授于豫剧大师崔兰田,崔兰田宗深沉、悲壮的豫西调,她将此剧改为豫西调唱腔,仍造成巨大轰动。 3、《铡美案》。 秦香莲往寻包拯告状,陈世美派家将韩琪追杀灭口。秦携子女躲于庙内,韩追至,持刀欲杀,听秦哭诉,不忍下手,又难回宫复命,乃自刎庙中。香莲抱韩刀拦道告状,包拯命王朝请陈世美过衙,劝其认妻。 陈强词狡辩,拒不相认,包拯依律判斩,命人将陈捆绑,皇姑、太后均来讲情,皇帝连下三道赦旨;包拯不顾,怒铡陈世美。 4、《八珍汤》。 明代故事,山西张文达欠周、常两家的银两无力偿还,被周、常两家抢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多年后,山西荒旱,孙淑林离家寻夫,中途病倒客栈盘缠用尽,不得已卖身入知府常天保家为奴,为知府夫人做“八珍汤”,遭到夫人处处刁难。 被丫鬟春兰救至周府,周夫人怜其受苦收留,其夫周子卿发觉孙是己生母,遂于常天保商议认母之事,常天保不愿相认,兄弟反目至巡按处辩理,不想巡按既是失散多年的张文达,一家相认,收春兰为义女,怒斥常天保夫妇。 5、《朝阳沟》。 主讲女主角银环到农村参加改造遇到思想动摇,而后鉴定信念的故事,此剧经典地位,无可替代。全剧表现出新旧观念的尖锐冲突,展示了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不仅语言富有个性特点,而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