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王智量

【读书•乔伊斯】生活如斯—读《都柏林人》之一
【读书•乔伊斯】生活如斯—读《都柏林人》之一
提示:

【读书•乔伊斯】生活如斯—读《都柏林人》之一

提到《都柏林人》,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如雷贯耳的《尤利西斯》,没有人能否认它在现代主义文学和意识流小说中的独特地位。徐志摩盛赞“独一作品”,对最后100页的无标点行文,更是嘉许“浑然天成的大手笔”。萧乾和夫人文洁若从80岁开始,坚持每天一页,历时四年,1994年中文全译本与中国读者见面。




没错,两部书皆出自大名鼎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位列乔伊斯的三部举世公认作品,另外一部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恰恰相反,《都柏林人》是一部极具亲和力的小说集,全书由十五篇短篇组成,事件地点集中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小说集因此得名。




故事全部发生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身上,结构上独立成篇,内容上没有一致的基调来联缀彼此,思想上没有作者的好恶,它们只是心平气和地讲述故事,把最终的理解全部交给读者。




根据各自主人公的年龄,小说分别讲述了发生在少年,青年,中年身上的故事。平常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又显得那么不平常,读完之后,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说什么:生活就这么过去了,像是一片风中飞舞的纸片,没有人会在意它最终停在哪里,也许是一片垃圾堆,也许是一棵孤独的树旁,更多的时候,像是一粒偶然滚落的豆子,在人们几乎遗忘的时候,倔强地从黑暗的泥土中拱出了嫩芽,惊喜间鲜绿的亮色点燃了人们不自觉的向前追溯。这也许正是生活的常态:必然中更多的是偶然。




《姊妹们》 讲述一个小孩面对死亡的所见所想。死者是他熟悉的好朋友-神父詹姆斯·弗林。从听到熟人带来的消息,到看到张贴的布告,到最后跟随姑妈去当面告别。每个阶段小男孩会想起和神父以前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不可避免地夹杂了小男孩对死亡的一些揣测。




在幼年时看到死亡,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体验,死亡到底会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留下什么,会对孩子的日后性格有什么影响,这恐怕很难说得清楚。我在男孩同样年龄时看到了死亡,三十多年以后,读到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 经历了亲人和朋友的离去,童年那个悲伤和惊恐的场面突然清晰起来,原来封存的记忆,单等着日后的某一个时刻被不期然揭开。




我想那个男孩一定和所有人一样,把异样埋在心里,因为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表述,这也许是成长过程不是秘密的秘密。




《一次遭遇》 完全是极淘气的男孩子的经历。调皮且又层出不穷的花样,塑造了大人们永远猜不透的王国的种种可笑,可爱和可气。逃学中早以把父母老师的苛责忘在脑后,安排一次冒险,探索自我才是最激动人心,最富于挑战的关注。在过程中对朋友,信任,勇气,气度,见识,知识的认可和判定,同陌生人对同一问题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的理解,单独相处带来恐惧,男孩在数不清的第一次中慢慢长大。




三四十年前的孩子,他们被散养在一个院子里,物质贫乏反倒让他们的想象力脱颖而出,极少的限制成就了他们幼年的冒险和丰富的经历。这种在风中成长的经历好过嘴里宣扬“个性”,手里却不停摆弄模子,磕出雷同蜡人的古板。




《阿拉比》 讲述了小男孩如何把对小女孩的承诺深深埋在心里,尽管他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是他坚信一诺千金,他把自己深夜跑去市场看作是男子汉的英雄行为。




很难解释,这是男孩与生俱来的性格所致,还是意识懵懂中,想要获得异性认可,虚荣作怪的结果。无论那样,同样可爱,值得珍视。




《伊夫琳》 那个美丽忧郁的女孩,她幻想着和心爱的男孩奔向理想国度的浪漫生活,她摆脱不了现实生活的眷恋,摆脱不了母亲的嘱托,父亲的愁苦,弟弟们的顽皮,终究在千千万万的幻想中,在最后登船的一刻,留在了岸上。




再充足的说服,准备,也会在最后一刻土崩瓦解,之前的一切宛如没有发生一般,谁能解释清楚个中缘由,又有多少必要去解释呢。




《赛车以后》 ,二十几岁的四五个年轻人,家世优渥,有赛车,有体面的生活,还有互相吸引的朋友,游船,美食,平常极了,好在他们没有得意忘形,没有暴敛天物,这样就好,也许在凌晨醒酒的海风中,稍微有一丝空虚袭上心来,需要记住,空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两个浪汉》 ,最最卑微的生活也有向往美好爱情的权利,妓女和流浪汉之间也有纯洁的爱情。一个流浪汉向他的朋友讲起和妓女的恋情,他爱怜她,他重视她,他坦诚和朋友说出自己的纯洁感受,而他的朋友向往爱情,注定遵守诺言,用默默的行动,祝福他的朋友。




外表肮脏,或是十恶不赦的坏蛋身上总会有人类最朴素,纯洁的东西,这些和华丽的外衣下的灵魂一样美,一如暗夜里嫩绿的小芽,周遭肮脏的泥土永远没有资格玷污它。

读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有感
提示:

读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有感

        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

        一般说,大部分短篇小说集都是选收多种题材的故事,但《都柏林人》与众不同,从一开始它就被构想为一本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故事通过题材、风格、技巧和主题相互连接在一起。正如乔伊斯在1906年5月5日致格兰特·理查兹的心中所说:“我的意图是一章写我国的道德历史,我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地点,因为这个城市处于麻木状态的核心。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把它呈现给无动于衷的公众:童年、青年、成年,以及公共生活。故事按照这个顺序安排。大部分都采取审慎的平民词语的风格······”

      《都柏林人》里的大部分人物都是孤独寂寞、互不相关的。他们大多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但又以某种文雅的态度面对世界。有些人物的故事令人难忘,因为他们看到了黑暗的深处。死亡是《都柏林人》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最后一篇故事是《死者》,但死者也出现在第一篇故事里,《姊妹们》里的男孩遇到了他的邻居老牧师的死亡:老人躺在那里,死了,对这个男孩变成了一个活的不可思议的人。《伊芙琳》里的伊芙琳不断忆起她死去的母亲。《泥土》里对玛利亚隐蔽的预兆其实就是她死亡的预兆。在《痛苦的事件》里,杜菲先生拒绝接受的一个女人死亡的消息,不断在脑海里浮现并使他孤独的生活更加寂寞。《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通篇围绕着死去的帕奈尔展开。而在《死者》里,一个不知道是谁的男人,通过一首歌从死者的记忆,使一个丈夫意识到他妻子生活中有一部分他不能参与。实际上,在《都柏林人》里,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被死亡感动的人的故事。

        很喜欢最后一个故事《死者》结尾的一段话:“玻璃上传来的几声轻响吸引着他把脸转向窗户,雪又降了下来。他睡意朦胧地望着雪花,银色的,暗淡的雪花,斜斜地迎着灯光飘落。是该他动身到西方去旅行的时候了,是啊,报上说得好:整个爱尔兰全在下雪。它在阴郁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着,在光秃秃的山丘上落着,轻轻地落入艾伦沼泽,再向下,又轻轻地落在黑森森的、奔腾激荡的香农河的浪涛中。它也落在安葬着迈克尔•富里的孤独的教堂墓地的山坡上那每一片泥土中。它纷纷扬扬,厚厚地覆盖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石上,落在一扇又一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凉的荆棘丛中。他的灵魂慢慢地睡去,当他听着雪花穿越宇宙在飘扬,轻轻地,微微地,如同他们的最后结局那样,飘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

        有人说:《都柏林人》里的乔伊斯是神情恍惚、动作柔软而迟缓的削木人,他的木品光滑整洁;海明威是麻利的削木人,噼里啪啦砍出一件光秃秃的好看玩意儿;而伍尔芙比乔伊斯更恍惚、更柔软,并且她只爱细致地雕刻旋涡状的装饰物.

        无疑,生长于都柏林的乔伊斯,在其作品中会带有周围环境影响的痕迹,但是我们决不能将《都柏林人》仅仅担当做一部地域性的小说。从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视角去阅读,无疑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