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平

重庆巴县中学是不是十一中?
重庆巴县中学原来就是十一中。 1973年,学校更名为巴县第十一中学。1978年,十一中被列名为巴县三所重点高完中之一。1984年,巴县第十一中学命名为四川省重点中学之一的“四川省巴县中学”。1997年初更名为“四川省重庆市巴县中学”。 1998年四川省重庆市巴县中学更名为“重庆市巴县中学”,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2000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大典》;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的光荣称号。 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11月22日,经市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重庆市实验中学校。 重庆市实验中学校(原重庆市巴县中学),位于重庆市巴南区,是原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首批重点中学,全国科技教育特色学校。2016年1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质生源基地 重庆市实验中学校,创建于1907年,其名巴县预备中学堂,2011年11月22日,经市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重庆市实验中学校。 据2012年4月学校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学校占地100000多平方米,在校师生6000余人,其中高中部(重庆市实验中学校)、初中部(重庆市巴南区全善学校),教职工400余人。 扩展资料: 一、办学条件 1、办学规模 据2012年4月学校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占地100000多平方米,在校师生6000余人,其中高中部(重庆市实验中学)、初中部(重庆市巴南区全善学校)。 学校被市教委确定为新课改实验样本学校,与重庆市内外7个学校结为帮扶对子、捆绑式发展学校、领雁工程学校等。 2、硬件设施 据2012年4月学校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学校拥有标准足球场、50米游泳池及体育馆、健身房;建有400米和250米橡胶田径运动场各一个,室内篮球场4个。 拥有7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和25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拥有藏书20万余册的图书馆;拥有国家双Ⅰ类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拥有数十个科技创新、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功能室。 3、师资力量 据2012年4月学校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教师队伍中教职工400余人,研究员5名,特级教师8名,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00余名,30余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近百人获得省市级荣誉称号。 二、办学成果 1、高考成绩 2016年高考:该校重本裸分上线人数504人,首次突破500人,上线率40.5﹪;二本裸分上线人数1001人,首次突破1000人,上线率80.7﹪。 3同学分别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加分。1同学以698分(裸分)获巴南区理科总分第一,数学(150分)获重庆市单科第一;2同学以617分(裸分)并列巴南区文科总分第一。 全区文科前10名,该校9人;理科前20名,该校18人。600分以上111人,其中文科6人,理科105人。该届两个“雏鹰班”上重点本科线113人,班级平均分618分。 2、中考成绩 2016年中考:重庆市全善学校联招上线575人,上线率75.76 %,上线人数、上线比例再次双双遥居全区第一。600分以上的高分段共388人,占初三毕业学生人数一半以上。 共有104名同学考入重庆市实验中学雏鹰班,通过指标到校保送已有443人被重庆市实验中学录取,上线率高达58%,加上被其他市级重点中学保送录取的学生人数,重点高中上线率高达65.5%(未含联招录取场录取人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重庆市实验中学校
家教论文作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家教论文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是祖国未来,是祖国希望。任何年代,任何时期的父母无不望子成龙。而每个孩子也不是先天注定成为什么人。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就要靠父母或长辈正确的教育引导。我觉得要有以下二点: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记得在去年暑假,女儿参加了一个英语夏令营活动,该活动属于封闭式的活动,孩子需要在那儿独立住三天两夜,本来是很担心从未离开父母身边的女儿是否能适应,但出乎意料的发现,离开父母的女儿一个人生活的仅仅有条,每天不但知道把换下来的脏衣服洗干净,而且还很懂事的帮助同住的女孩梳理头发、整理衣服;还能够安慰想家的小朋友;从这件事情让我们对女儿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家长,我想都应该有个共同的想法:孩子还太小,许多事情还不能够做、还不会做!但这只是的家长的想法,孩子并不这么认为,孩子会在你不经意间的长大,他们无时无刻的不在模仿大人,很想长大,也很认为自己就是个小大人,模仿父母做事,感觉很自豪,总是想着自己快快长大。所以作为家长,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手让孩子大胆的去做,我想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让孩子有个展现自己的空间,让他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换言之,这不也是在挖掘孩子的'潜力吗?同时,也能够让孩子找回自信。 二、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 作为家长都会很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习惯性的以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孩子的“聪明”与“笨”,或者是认为孩子没有认真听课,没有认真的对待学习。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思维是不固定的,对什么事情感兴趣,那可能就是什么事情能够认真的做好,他们并不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只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事。其实对于孩子,我们不能刻意的强调结果如何,也许今天没有做好的事情,明天他就能做好。所以我认为家长不一定就只会批评孩子、教育孩子,而要能够与孩子一同成长,能够完全的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在这同时也可以适当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想法,慢慢的引导孩子。我的女儿在三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个数学老师,由于不太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上课时经常思想开小差,因为不太喜欢新老师,所以就不能够认真听讲,甚至延伸到讨厌上数学课,导致数学成绩一度下降。作为家长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段日子我们的心情也因此非常压抑,每次看到成绩单,恨不得打她一顿才觉得痛快。但是,冷静下来想想打她固然很解气,打一顿成绩能够好吗?她能够认真听讲了吗?结果是肯定不会的。因为成绩不好也一度让我们感到失望,但对孩子的高要求又不想轻易的改变,结果导致孩子心理上很累,学习也很不开心。最终我们还是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及时的调整心态,不再刻意的把孩子的成绩与成绩优秀的孩子比较,更多的是比较孩子在同一方面不同阶段的进步,用一颗平常心欣赏孩子、赞美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鼓励与表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理解,而不是高压力。这样孩子变得更快乐了,学习的兴趣也不断的在增加。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处事方法和原则,家长应尊重他们,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觉得父母是可靠的,让他们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
家教论文怎么写
1.
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是由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人有生命,动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的一名女教师,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刹那间张开双臂,把正在过马路的学生奋力推向路边,“嘭”的一声巨响,她倒在25米之外的血泊中……
在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无时不在谱写着生命之歌:精心哺育我们的老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的人民警察,为你日夜操劳的爸爸妈妈……
不知你是否见过悬崖上的青松,石缝中的小树,一棵棵茁壮成长。它们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任严寒酷暑,任风欺雪压,却顽强地向上生长……
或许你在报纸上看过这条消息:一只生命垂危的小猫被送进了诊所。经过检查,医生如此描述了小猫的病情:“左眼撕裂,眼睑发炎,中枢神经受损,半身几乎瘫痪。”然而谁能想到,这竟是几个小学生的“杰作”!小猫被发现时,正被几名身穿校服的小学生玩弄着,它痛苦地喵喵直叫,幸亏被人救起,才逃脱厄运……
面对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震撼的生命故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把你的感动,你的惊叹,你的愤慨写下来吧,表达你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抒发你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让我们都来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我们独特的生命,用爱与坚强去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
2.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大约48小时后,他又回到了办公室投入工作。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跃入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3.
张海迪 女 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2年度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
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2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年12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
2003年10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先后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1981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2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年中宣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年济南市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3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向天空敞开的轮椅梦
很小的时候,她也像别的孩子一样,拥有许多美好的梦想。其中,她的最大梦想就是上学读书,可是,她却从来都没有得到走进校门的机会。
为什么呢?原来,在5岁时,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但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却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她,就是张海迪。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她却能发愤学习,学完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后来,她又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英文作品,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作品。
长达44年的病痛,始终都在折磨着张海迪。但她却始终坚持着,光是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写出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要是换成你,会不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想要哭泣呢?可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张海迪却没有因此而哭过。她说:“我这些年来从没有为病痛哭过,让自己哭的是为那些热心关爱自己的人!”
那么,张海迪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又是怎么自学的呢?下面,我就讲给你们听。
谁是玲玲?
你不知道吧?告诉你,玲玲就是张海迪的小名。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现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
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爻隽嗣��袄纯床〉娜寺缫锊痪�S捎诰�?吭诼忠紊细�丝床。��睦呒渖窬�芑岣械骄缌业奶弁矗�棺瞪踔镣淝�闪恕癝”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知识是一笔财富。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英文作品,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1993年4月,通过发愤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在这些荣誉面前,张海迪并没有停止追求。虽然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在这44年来,她从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终艰难地向上着,绝不放弃每一分钟的努力,也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当我们读着张海迪写出的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时,就能看到一颗健康的灵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长达44年的爱。与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张海迪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更加顽强,更加勤奋。对张海迪来说,知识是一种财富,但自强却是更珍贵的财富,有了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爱心洒遍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