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虹

如何评价跳水运动员陈艾森?
陈艾森,1995年10月22日出生于广东广州,中国跳水运动员。2009年,陈艾森在东亚运动会跳水比赛中获得男子双人十米台冠军;2014年,在第19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中,陈艾森荣膺男女混合团体赛冠军,同年摘得仁川亚运会跳水比赛男子双人十米台桂冠
陈艾森(1995年10月22日-),出生于广东广州,中国男子跳水运动员。
2014年,夺得仁川亚运会男子双人十米台金牌。2015年,获得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冠军。2016年8月,夺得里约奥运会男子双人十米跳台、男子单人十米台冠军,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在男子跳水项目上同时收获男子单人十米台和双人十米台金牌的运动员。2021年,获得2020东京奥运会男子双人十米跳台银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跳水项目男子团体赛金牌;2021年9月10日,曹缘/陈艾森以483.21分获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跳水男子双人十米台金牌;9月14日,陈艾森以512.55分获得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男子10米跳台季军。成名之前,会有多少人关心他们,锦上添花容易啊。他在今天的采访中也说了,以前一直在省队,已经不想练了,觉得自己没希望了。这次里约,原本他也只是双人项目的,后来他才取代了杨健的位置。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听说他的愿望是给家里换一套房子,给自己一个能放奖牌的房间。他这次是创造历史了,但愿国人和媒体不要过度消费他,毕竟太多的例子,一朝载誉归来被捧得高高在上,他日一些不如意就踩在地底下。我只希望,大家都能静静地看他比赛,看着他好,看着他笑。
跳水奥运会冠军陈艾森为什么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陈艾森只是相对于其他的体育运动员有一定的知名度,主要是源于他是一位奥运会冠军,但他仍然是称不上是很高知名度。陈艾森是一名95年出生的,年轻的跳水运动员。他在年幼时期就至于学习体育专业,小的时候一直练习体操,但后来因为受伤改练跳水,在他年仅17岁的时候,就正式成为了国家队的一员。 陈艾森在2009年正式参加世界级别的跳水比赛,开始了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曾经参加过男子单人跳水,男子双人跳水以及男女混合双人跳水等项目,并多次夺得了不错的成绩。陈艾森职业生涯中目前最大的所获得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获得了男子双人跳水项目的金牌。除此之外他在国际跳水系列赛与亚运会跳水项目中也获得了多次冠军。 陈艾森相对于其他知名的奥运冠军而言,是较为专注于自己职业的一个运动员。除了比赛,他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也并不像其他的一些运动员,因为自身有趣的性格或是在采访之中的一些举动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从而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同时跳水这个项目在中国也没有类似于乒乓球,排球那样高的关注度。所以跳水运动员也相应的,较难有很高的知名度。 有人拿陈艾森与田亮等人做比较。但与那些明星不同的是,陈艾森并没有参加过过多的综艺节目,也没有很知名的代言活动,所以说他的知名度是远远不及那些人的,受众只是在于对跳水这个项目关注的人。但由于他的奥运冠军称号与较为阳光俊朗的外表,使得他在年轻一辈的国家级别运动员之中,还算是有一些名气。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什么课?
为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由复旦大学建设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于2015年春季首次在智慧树网平台开课,授课教师为高国希、陈大文、潘伟杰、陈果等。据2021年8月智慧树网显示,该课程已运行14学期,累计选课77.56万人,累计学校462所,累计互动322.63万次。 该课程共六章,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如下: 一、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树立正确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道德,以及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内容。 二、课程主要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或掌握人生价值观、道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或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解决人生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以及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基本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特色 实施“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依托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以丰富的案例素材拓展理论知识广度;课堂教学突破理论知识深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治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实践教学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以公益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多样化形式,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