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网站

钱学森是干什么的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应用力学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
钱学森是做什么的?
钱学森(1911.12.11~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的一部分),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在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业。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中国有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院士吗
社科院实行学部委员制,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这个现实的原因,就是国内一直以来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体制思维。1949年以后,部分人文社会学科被取缔、相关研究进程被中断的老黄历不提,直至今天,人文社会科学仍未获得应有重视,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仅举一例,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加起来有1545人(不含外籍院士),而社科院学部委员仅有57名,加上离退休的荣誉学部委员也仅有190人,这一数字后面还应加括号备注“含已故”。要知道,1955年中科院公布首批学部委员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就有61人。如果有耐心去梳理这份名单的人员年龄、专业,当可看到这支队伍的更多实情,总之就两个字:寒碜。
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该采取院士制度。唯如此,才能彰显对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视,以及对该领域专家学者的尊重。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发挥其积极作用。
这些年来,也有不少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有所争论。赞成的理由自不必多说,反对者所持理由却颇有些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人觉得,人文学科的科学含量很低,其学术成果难以衡量;还有人认为,国内人文社科学者水平差,基本没有什么学术创新,不评也罢。前一种说法是出于对人文社科的无知;后一种说辞涉及应然和实然的层面。对此,我认为社科院设立院士制是一种必要,至于国内人文社科现状堪忧,那是另外的问题。何况,正如上述,社科院至今未设立院士制,也限制了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正常发展。
目前,可以说是对社科院学部委员制进行改革的较好时机。一是国内社会对人文社科领域越来越重视,人们普遍意识到,国家强大不仅需要发展科技,还应有人文精神的提升;二是,建设文化强国,重视人文社科乃题中应有之义;三是,针对学术机构改革,应减少行政干预,突出学术导向,已成为社会共识。就此可以说,启动对社科院的机制改革,正当其时。
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部委员制,不仅容易被误读,而且不利于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对话。社科院实行院士制,与中科院、工程院一起形成“三院”鼎立格局,这将成为国内最高学术机构建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