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来过吴江水下一句,鹦鹉怎么形容
本文目录索引
1,鹦鹉怎么形容
1、形容鹦鹉的词语有:巧舌如簧,鹦鹉学舌,绿衣使者,鹦鹉学语。
2、解释:
(1)绿衣使者。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其时仆妾辈并无所觉,惟有鹦鹉一只在堂前架上。……封鹦鹉为‘绿衣使者’。”
(2)猫噬鹦鹉.将猫比喻为强势者,比喻排挤好人。
(3)鹦鹉学舌。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表示自己无主见、人云亦云的意思。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3、形容鹦鹉的外观:五颜六色灿烂华美的羽毛,嘴儿尖尖,神态灵动。受主人调教而学人语,常常逗乐来客。
2,有哪些关于黄鹤楼的诗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2、《望黄鹤楼》——唐代: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文: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译文: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4、《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唐代:孟浩然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译文:昔日每次登上黄鹤楼,最爱的就是远眺鹦鹉洲。沙洲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碧绿的江水绕过沙洲缓缓流去。鸳鸯和鸂鶒鸟在洲边水中嬉戏、漫游。 在长长的沙堤之上洒满了落日的余辉,金色的沙滩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熠熠夺目的光彩。 岸边船夫正在系紧小舟缆绳,挽起罗裙的浣纱女正在水边忙碌。月光皎皎远处白茫茫的芦花连成一片,夜风拂过带来阵阵杜若香。你此次离去不要忘了我呀! 5、《江夏送友人》——唐代: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译文: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3,描写鹦鹉的古诗词
1、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
崔颢
《黄鹤楼》
2、只是金笼鹦鹉知
唐
冯延巳
《采桑子·画堂昨夜愁无睡》
3、鹦鹉怨长更
唐
冯延巳
《菩萨蛮·回廊远砌生秋草》
4、玉钩弯柱调鹦鹉
唐
冯延巳
《虞美人·玉钩弯柱调鹦鹉》
5、鹦鹉洲头浪□沙
唐
刘禹锡
《浪淘沙》
6、青春鹦鹉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7、手里金鹦鹉
唐
温庭筠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
8、鹦鹉能言防漏泄
宋
柳永
《玉楼春》
9、鹦鹉偷教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10、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
崔颢
《黄鹤楼》
11、翡翠屠苏鹦鹉杯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
12、香稻啄馀鹦鹉粒
唐
杜甫
《秋兴八首》
13、鹦鹉能言防漏泄
宋
柳永
《玉楼春》
14、玉笼鹦鹉愁孤睡
宋
欧阳修
《踏莎行·雨霁风光》
15、鹦鹉前头休借问
宋
欧阳修
《玉楼春》
16、香波绿暖浮鹦鹉
宋
舒亶
《菩萨蛮·香波绿暖浮鹦鹉》
17、鹦鹉花前弄
宋
晁补之
《南歌子·睡起临窗坐》
18、却倩金笼鹦鹉、递芳音
宋
向子諲
《虞美人·倚窗人似莺藏柳》
19、鹦鹉杯深笑靥浓
宋
向子諲
《减字木兰花·几年不见》
20、杯传鹦鹉
宋
张元干
《满庭芳·韩国殊勋》
21、鹦鹉锁金笼
宋
邓肃
《临江仙·带雨梨花看上马》
22、鹦鹉杯深君莫诉
宋
陆游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23、甚时先报鹦鹉
宋
赵长卿
《念奴娇·江城向晓》
24、鹦鹉汀洲
宋
刘过
《沁园春·万里湖南》
25、鹦鹉才高命夭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鹏赋年犹少》
26、鹦鹉绿毛导从
宋
刘克庄
《朝中措·海天万顷碧玻璃》
27、健凌鹦鹉
宋
李曾伯
《水龙吟·梅边连辔偕来》
28、便小醉、宁辞鹦鹉杯
宋
方岳
《沁园春·蠢彼鼪鼯》
29、鹦鹉杯
宋
刘辰翁
《水调歌头·鹤会正阳後》
30、不逃鹦鹉洲边迹
宋
黄人杰
《满江红·老子生朝》
31、只是金笼鹦鹉知
唐
冯延巳
《采桑子·小庭雨过春将尽》
32、鹦鹉怨长更
唐
冯延巳
《菩萨蛮·金波远逐行云去》
33、玉钩鸾柱调鹦鹉
唐
冯延巳
《虞美人·玉钩鸾柱调鹦鹉》
34、锦笼鹦鹉旧雕阑
元
邵亨贞
《浣溪沙》
35、鹦鹉频伽并孔雀
元
梵琦
《渔家傲·听说西方无量乐》
36、闷寻鹦鹉说无
宋
陆游
《遣兴》
37、正闭金笼教鹦鹉
唐
韦庄
《秦妇吟》
38、碧窗尽日教鹦鹉
宋
王珪
《宫词》
39、鹦鹉谁教转舌关
唐
王建
《宫词》
40、虚阑傍日教鹦鹉
宋
岳珂
《满江红·小院深深》
4,桃花十里酒万家是谁的诗?
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李白因官场失意而辞官后,决定寻访万巨。李白从太平湖直游而下,途经歙县,歙县县令为泾川桃花潭汪伦之兄凤思。汪伦世居桃花潭,对李白诗风人品极为仰慕,生平最大心愿便是与李白对酒吟诗。凤思便告知李白行踪,汪伦修书一封盛邀李白来泾川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此信,兴致大增。于是天宝14年秋,李白来到泾川桃花潭。汪伦喜出望外,当即热情款待。李白对酒吟诗一首《访巨公吟》:“汪伦说话甚奢华,命子提壶问酒赊。七里哪寻八里店?孤村唯有一桃花。漫行陌下崎岖路,遥望扶风豪士家。曾到街道无酒卖,万村渡口实堪嗟!”汪伦闻后,面带歉意回答道:“桃花者,潭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人姓也,非万家酒店。”李白听罢,反倒笑了起来,丝毫不见责怪之意,并说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快事!”然后二人相视开怀大笑,举杯畅饮。两人愉快相处数日后,李白告辞,汪伦特意相赠名马八匹,锦罗十段。汪伦与村民们一路相送。来到桃花潭古岸,在即将登舟而去之时,李白为感激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
5,赏析《黄鹤楼》(李白的)
李白没写《黄鹤楼》,是崔颢写的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6,文学诗歌
水墨世界
傍晚,夕阳滞留在天际
踏着黄昏的脚步徘徊渐远
树之林群山上的淡淡金辉
渐渐褪却,还原出墨绿色的翠
群鸟归来兮,叽叽喳喳
汇聚于树枝的殿堂
是今日最后一场盛宴后的感慨
还是睡眠前的又一次不休的争论
风的行者,万万千千,自虚空中
踏着叶的波浪而来,一摇一晃,似醉
扯下一张张夜色的幕,覆盖大地
持着一支支墨色的笔,涂抹山林
寂静,是这夜的音符
墨色,是这夜的真彩
下弦月,在天的一角
露出她微泛金色的幸福微笑
树的世界,寂寞无语
烈日炎炎似乎留下了些伤痛
让这夜的墨色抚慰曾经的辛劳
让这风的细语放松劳作的心灵
开一场夜的舞会
孤树对影,零星交错
翩然树叶如掌者,伸向天空
纤纤细叶婆娑者,纱衣灵动
更多的树是观众
他们多是树的巨人,如梧桐树、白桦树
沉稳而健壮,魅影幢幢
是饱经沧桑的顶天立地的长者
这夜的水墨世界中,隐隐地
有桃枝默默婀娜轻舞
有枇杷枝叶暗香浮动
有长袖如风漫卷丝丝清秀
变换了天与地
移幻了色与彩
唯有形影相随、明暗相伴
唯有香影漫漫飘自那叶的衣衫
夜的水墨世界啊
好似一场沉醉的夜会
迷离了明与晰,混沌了清与醒
淡化了时间,遗忘了朝代
乘一叶梦之舟,伴风而走
航行于夜的墨山黛水之间
沉醉于这暗影缠绵的画界
逍遥兮这混沌无极的天地
不想让你流泪
不想让你流泪
月色滑过你的肩膀
流走着眷恋的期望
银色的光芒闪过微凉
你的脸却是炙热滚烫
透明的泪水啊滚落到地上
发出刺耳的声响
染湿了地板
染湿了我的心
不想让你流泪
不想让你伤心
我只想你快乐
请记住我永远爱你
挚爱你的心永远不会放弃
因为我一直
深深的眷恋着你
星星照亮你的眼眸
流走着最甜美的笑容
微弱的光芒闪过温暖
那是你说要带我去远方
透明的希望啊滴落在地上
发出柔和的声响
染湿了地板
染湿了我的心
只想让你微笑
不想让你伤心
我只想你幸福
请记住我永远爱你
挚爱的心永远不会放弃
因为我一直
深深的眷恋着你
你知道吗
当你落泪的那一天
我就爱上了你
风月笔记
一
采撷朵朵桃花,抛撒在三月的
路上。一场邂逅,从桃香中缱绻开来
彼此不言不语,只是在清风中
嗅着缘分的气息
笑容开遍江南,烟雨从不干预
一场爱情的开始。于是把三叶草
织成一枚戒指,趁春色未尽
斜阳未落,替你戴上
一生的誓言
二
几米阳光透过帘隙,点亮一屋子
温馨。细听莺声燕语在梢头发酵
昨天酝酿了一坛子爱情,今天
准备将蜜月,酿上一个礼拜
你的呼吸在酒杯里久久沉埋
醉了一笺诗话,也醉了我的心
逐渐沉溺于你的柔情
我已——
难以自拔
独自在流星划过时
寻找天长地久,但至今
尚未发现蛛丝马迹
于是,在沉默中
饮下一抹星辉
三
日子轻描淡写,风花雪月从沧海
走到桑田。桃花纷纷扬扬
带着昨日辉煌,撒下
一地
破碎的笑
记忆遁入黑夜,脚步零零星星
或深或浅,并印下一叠
关于桃花的胶卷
笔记从三月开始,在一颦一笑中
层层展开。拈取一缕桃香
和着浅墨,记下了
一番风月
于是
爱情缩进云层
不再——
春暖花开……
7,诗歌 文学常识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