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笑看天下

《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什么意思?
《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什么意思?
提示:

《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什么意思?

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意思是:笑天下那些使人感到好笑的人,容纳天下难以容忍的事情。 此句出自“弥勒佛”的楹联。 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百子戏嬉,嬉尽世间百态。佛经有云:“人之一切烦恼皆由心生”,观此尊铜佛,一切烦心之事所以然抛至九霄云外,其意境之深远,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中国的弥勒菩萨信仰 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净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 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在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徒甚众,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对朝廷反抗起事,故弥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于是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门因牵扯上各式各样的政变与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汉地传承不止。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

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天下可笑之人
提示:

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天下可笑之人

原文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启齿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出自北京弥勒佛殿。 中国传统的寺院,一进院门是“天王殿”,天王殿里便是四大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以及多闻天王。端坐在殿中笑脸相迎、开怀袒腹的就是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也是中国佛教五大菩萨之一,以修慈心观及唯识观为其特德。大腹便便的弥勒菩萨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被广大老百姓所熟知。 佛经记载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有无量无边恒河沙熟诸佛菩萨,为何古德单单钟情于弥勒菩萨,而将之安奉于天王殿呢? 其用意是希望籍满腔欢喜的弥勒菩萨,提醒信众:必须时时高高兴兴、和和气气,笑口常开、大肚能容,才具备踏入佛门修学菩萨道的资格。 也是告诉大众,学佛是依喜悦欢喜心修持的,在众生迷惑愚痴中得闻佛法是多么惊喜的事情! 弥勒菩萨的形象是根据五代时期出现在江浙一带的高僧--布袋和尚契此的特征塑造的。身材圆胖、大腹便便,神情怡然自得,始终笑逐颜开,是布袋和尚的特征。 宋朝赞宁撰写的《高僧传》中,得知布袋和尚自称“契此”,惟其身世姓氏皆不详(可能是弥勒菩萨凭空而来)。契此和尚居无定所、随遇而安,出语则或庄或谐、变幻莫测;人们经常看见他以杖肩荷一只布袋,四处化缘。 契此和尚见物则乞,来者不拒、欢喜接受。享用不完皆投于随身的布袋中,此外,资身所需用品也皆于储藏于布袋之中,契此和尚因此被称为“布袋和尚”。 另外布袋和尚具备多种“特异功能”,能够准确预知天气晴雨干湿的变化,更能只身躺卧于雪堆中,却不见片雪沾身,见者无不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