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治安

董治安的生平简介
董治安先生1934年生于江苏徐州,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此后一直在山东大学从事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和文献的教学研究工作,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著名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高亨先生的学术传人,董治安先生穷十年之力,整理出版了高亨先生遗著《古字通假会典》,成为文字学、音韵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作。
董治安的人物生平
1936年毕业于峨山黉文小学,同年考入云南省立云瑞中学读初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开始阅读《大众哲学》等革命书刊,产生了追求革命、向往延安的思想。1939年考进昆华中学高19班学习,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在半工半读的清贫寒苦生活中,考取云南大学经济系和西南联大先修班,读了《国家与革命》等理论著作,为进一步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创造了条件。1944年3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积极投身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昆明学生运动。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在震惊中外的“一二· 一”爱国学生运动中,被推举为云大罢课委员会纠察队总队长。面对反动派对云大的扰乱和攻击,为保卫云大师生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大学毕业后,受中共云南省工委的派遣,以服务桑梓的名义,回乡任峨山县立初级中学校长,董子健为教导主任。1948年5月董治安被任命为教育局局长,董子健为峨山中学校长,全县教育部门权力掌握在地下党手中,对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董治安到峨山后,在省工委组织部长刘清的主持下,同王以中等同志一道,在峨山中学忠义祠内秘密组建了中共地下党峨山县工作委员会,王以中任书记,董治安负责统战和对外联络工作,董子健负责组织工作。1947年王以中调离峨山,先由调来的李雪汀参加县工委,李走后由云大同学尹宜公接替。1948年建立地下党峨山县委,成员有董治安、董子健、吕涵英、段竹荪。峨山县委主管峨山、新平、易门、双柏、昆阳等县的工作 。董治安以峨山中学校长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创建滇中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的活动。峨山中学是全县惟一的中学,但每月经费仅有半开150元,除去最微薄的公用开支,教师工资每月只有5元,只够支付最清淡的伙食费。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峨山中学办成了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学生成绩优良,且有高尚的品德,家庭条件好的毕业生到玉溪、昆明均能继续升入高中。学校还组织学生搞勤工俭学,校内自办伙食,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勤工俭学所得收入,一部分用来补助贫困学生,一部分用来做学校里开展活动的经费。学校还特别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逐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问题。由于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提高了同学之间各民族平等团结水平。峨山中学虽是一所初级中学,但学生年龄偏大比较懂事,学校在教学中和课余时间,经常向学生介绍昆明学生运动中的斗争情况和进步思想,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培育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1947年学校开始在学生中发展“民青”组织,在师生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骨干分子,带领学生到各地开展社会调查,发动学生在城郊办夜校,吸收农民学文化,宣传进步思想。董治安在校内还组织“打靶”训练,1947年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野营活动,共步行300余里,经过六个乡、镇,这实质上是一次行军演习。几年来在峨山中学培育出来的革命青年干部约300余人。董治安利用县教育局的权力,把峨山中学的毕业生和外地调来的干部60余人分配到各个乡村中去任教,他们以乡村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当地开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以峨山中学为据点,党的影响和力量辐射全峨山和邻县,至1948年下半年组织起来的群众人数约三千多。在国民党横征暴敛的反动统治下,人民群众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群众为了抵制征兵,曾经发生把手指砍断的事。群众已经自发地进行了大量的斗争,而且这些斗争从未间断。反对征兵、征粮、征收苛捐杂税是群众切身利益和最迫切的要求。革命武装斗争是在广泛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三征的群众斗争基础上开展起来的。董治安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横征暴敛和社会上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入手,帮助群众进行各种合法斗争,评理、告状等,领导群众抗粮、抗税、抵制抓兵,在斗争中培养了一批骨干。这批骨干再下去串联建立起公开的青年会、姊妹会、互助会等,进一步组织秘密的农会、贫农团等群众性组织。1947年开始在农村发展“民青”成员和党员,民青和党的组织建立起来后,促进了运动的深入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武装自卫、武装抗争就成为必然。遵照省工委的部署和要求,以峨山中学师生为骨干,联合广大贫苦农民和其他革命人士,多次同国民党地方组织妄图扼杀革命的阴谋进行了有效的斗争。同时,董治安与峨山地下党的其他同志一道,在峨山以及附近几个县的农村建立、发展了28个革命据点和武装力量。1948年8月,省工委书记郑伯克和滇中党组织负责人温宗姜到峨山检查指导工作,要求峨山地下党在广泛开展各种斗争的基础上,迅速发动武装起义,以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同年11月17日,董治安与中共滇中党组织领导了以峨山中学革命师生和城郊青壮年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起义,在国民党26军279团驰援峨山县城防守,攻打县城的计划不能实施的情况下,率领参加武装起义的主力向棚租转移,并组建了峨山游击大队,温宗姜任政治委员,董治安任大队长。12月1日,起义武装在棚租休整后,由董治安带领起义武装人员向峨山西北山区转移,建立游击根据地,广泛反动群众,壮大游击武装,消灭了县内几股反动势力,建立了峨山县、区、乡党组织和人民政权。1949年6月下旬,中共滇中地委书记温宗姜在甸中觅耻冲村主持召开滇中地委会议,传达省工委关于建立滇中游击支队,董治安为支队长,温宗姜为政委,王庚为副政委,增加董治安、王庚、白从民、王茂为地委委员的决定和任命。会议期间,由支队长董治安主持,将峨山游击大队扩建为“滇中游击支队”,董治安任支队长兼指导员、中共滇中地委委员。会后,滇中游击支队相继在富良棚、扬武进行整训,然后进军新平。同年9月,根据中共滇桂黔边区党委的决定,滇中游击支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独立第一团”(简称滇中独立团),并在新平县城正式成立,董治安任团长,他成为滇中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之后,董治安与中共滇中地委领导一起,在滇中地区5个县建立了武装力量和滇中游击根据地,协助滇中地区12个县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组建了5 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队伍进军云南,解放滇中地区全境做好接应准备。在滇中地委的领导下,董治安和滇中独立团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清剿”,建立、巩固和扩大了以峨山、新平为中心的滇中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政权。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和南下野战军进军云南的大好形势下,在“边纵”其他部队和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解放了滇中13个县,推翻了国民党在滇中地区的统治,取得了滇中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在争取滇中各族人民的解放斗争中,董治安同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1950年3月后,董治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玉溪军分区副司令员、分区党委委员、玉溪地委委员、代理秘书长和公署专员。解放初期,积极配合野战军开展艰苦的剿匪战斗,先后剿灭了滇中数十股近5 000人的暴乱土匪,为滇中地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调冶金工业战线工作,历任东川矿区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冶金部勘察公司经理、党委委员、云南有色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昆明钢铁公司炼铁厂厂长、昆明有色设计院院长等职。这期间,他认真执行党对冶金矿山的有关规定,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冶金矿山建设作出了显著成绩。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恶劣的环境里他坚持革命原则,保持了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974年以后担任云南省冶金厅、云南冶炼厂、昆明钢铁公司工作组副组长,为促进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1979年7月开始担任云南省物价局副局长、省物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5年6月病休后,仍然关心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抱病协助玉溪、峨山党史部门完成了滇中地区党史和武装斗争史的撰稿及核实工作。1997年3月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75岁。
《晏子春秋》是谁写的
《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晏子春秋》并非伪书。【摘要】
《晏子春秋》是谁写的【提问】
《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晏子春秋》并非伪书。【回答】
整理者\x09
刘向【回答】
是晏婴所写【回答】
谁知道晏子春秋的作者是谁
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晏婴。《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生于公元前500年,卒于公元前578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即今山东高密人。他是春秋时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周敬王二十年,晏婴病逝。孔丘曾称赞他为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