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管宁割席的启示,读了《管宁割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目录索引

1,读了《管宁割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读了《管宁割席》之后的启发: 管宁避恶择友的故事,有一定借鉴意义。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家长特别要注意引导孩子“避恶”。中国有句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就是告诫我们要泾渭分明,不能含糊,如果泾渭不分,学坏是很容易的。 家长如果经常用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去教育孩子,就会使孩子逐渐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孩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内容简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读了《管宁割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管宁割席》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否则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出自: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释义: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管宁割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世说新语》中。《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 但是,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席! 告诫人们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宁割席

3,《管宁割席》给你怎样的启示?

启示就是: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4,读《管宁割席》有什么启发

管宁避恶择友的故事,有一定借鉴意义。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家长特别要注意引导孩子“避恶”。中国有句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 ,就是告诫我们要泾渭分明,不能含糊, 如果泾渭不分,学坏是很容易的。家长如果经常用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去教育孩子,就会使孩子逐渐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孩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5,管宁割席给你什么启示?

《世说新语》中记载\“管宁割席”的故事,便是对\“道不同不相为谋”极为清晰的阐释。管宁与华歆本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一次,两人一同在园中锄菜,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继续挥锄,视非己之财与瓦砾无异。华歆却将金子拾起察看,仔细想过之后才将金子丢弃了。华歆此举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所为。还有一次,两人同席读书,附近有官员华丽的轿舆车马经过,前呼后拥十分热闹,管宁依旧同往常一样安心读书,而华歆却忍不住将书本丢到一边,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此举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于是,管宁毅然将二人同坐的席子割开,与之分坐,断了交情,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事情很小,确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而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及交友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当朋友之间所追求的东西有着悬殊的差别之时,就可能在以后的路上分道扬镳。因此,朋友未必能够一路通行。有的朋友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创业,然而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会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出现分歧,使友情破裂。

6,如何正确学习

高考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它会区分出是上名校还是去专科,又或者就业,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考入名校确实意味着学习上你是成功的,而高三作为高考的冲刺阶段,只有经历过高三的人才懂得其中的心酸,所以确实需要你更加努力。在同等的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似乎成为每位学子的愿望,但是如何提高效率确实是个大难题。 首先可以指定小计划,用便利贴将要完成的计划写在上面,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个任务,无形之中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满足感。其实这个与跑马拉松是一个道理,曾经一位马拉松运动员经常获得第一,后来有人问他原因,原来他每次都会提前考察场地,将场地的标志性建筑物记下来,跑步时每到一个建筑物,意味着自己已经完成一部分,可以心理暗示一下自己,避免因为过长的道路而胆怯。 再者可以多学科穿插性学习,数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有的人可能因为某个题,浪费一晚上的时间,最终也没有算出来,我认为这部分时间是浪费的,当有难题不知道如何解答时,可以先放下,试着换一个思路,做一下语文或者英语等不需要计算的科目,等到彻底放下心来,再看这道题,也许就有不一样看法。 最后就是计时完成作业,把每次作业都当成是考试,毕竟平时高考化,高考才能平时化,你会发现有时做作业会注意力不集中,这往往会浪费一部分时间,而计时之后,就把它当成考试一样,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所以计时完成作业是提高效率的方式,也是训练自己应试技巧的方式,如果遇到难题,考试你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吗?想必不会,因为一旦如此,后面你可能完成不了试卷。

7,什么叫学习

学习是透过外界教授或从自身经验提高能力的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学习是外在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的变化,要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变化。古典制约和操作制约的研究。并且以个体获得经验为结果。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学习是内在倾向或能力的变化,内在变化与外显行为并不完全一致。(当然内在的变化还必须由外在的变化来推测),这种变化应是后天经验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或者生理成熟的作用。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段时期。 综合两大学派可以这样来定义学习:学习是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内在倾向与能力较为持久的良性变化。 拓展资料学习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论语》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 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 “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学是指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习是指知识和经验的实践。学属知,习属行。中国大儒王阳明曾提倡知行合一。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一定要持之以恒。

8,管宁割席的启示

启示一: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启示二:做事不能太过于武断,一定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启示三: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否则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扩展资料 割席典故: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 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管宁割席

9,管宁割席给你什么启示? 今后要怎么做?

启示:"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
但是,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席!

今后应该: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