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孟子见梁惠王》全文翻译是什么?

导读: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的,并不是说有乔木的意思,有时期我的意思。你没有亲我了。过去所进,今天不知道它灭亡的原因。”王说:“我是怎么认识他的无能而放弃的?”他说:“国君任用贤人,如不能人,要使卑一尊,疏过悲伤,能不谨慎吗?左右的人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 ②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③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cài)地。 ④征:赵歧注云:"征,取也。" ⑤弑:古时以下杀上、以卑杀尊叫弑。 ⑥乘:音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⑦餍(yàn):满足。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作品简介 《孟子·梁惠王上》出自《孟子》,作者孟子。 作品启示 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 进而"定于一"。 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 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