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啊,出自哪?)

导读:出自元代诗人慧能的古诗作品《菩提偈》之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偈》,是六祖慧能创作的诠释佛教教义的诗偈,共有四首,载于《坛经》。这句话偈表明顿悟之依据、解脱之直道。

出自《六祖坛经》。 这个说来话长了。 这个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佛法的修为及境界上来看,慧能的显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终慧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传授,称为禅宗第六代法脉传承(你可以理解为“掌门人”)。 大师兄神秀的诗是这样理解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而慧能则这样来解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菩提树不是菩提树,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镜子本来就不是镜子,而是比喻清静的心的。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二者的差异在于,神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意象来表达自己感悟,而慧能则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了。 但是这个公案导致了世俗很多人认为顿悟要比渐悟高,所以颇有贬神秀褒慧能的趋势,实际上就好比古人吃7个烧饼的故事,吃完七个他吃饱了,若有所悟,早知道第七个烧饼能吃饱,我就只吃第七个了!依此比对,神秀是1-6个烧饼,慧能是第7个烧饼,二者前后相承,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