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阿拉伯的海伦娜,《镜子与面具》的寓意是什么啊?

本文目录索引

1,《镜子与面具》的寓意是什么啊?

从片名可以解读出影片的主题,魔法世界中每个人都有“面具”,强调有生命即有面具,如同每个人脸上的喜怒哀乐,那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而“镜子”则是自己观察自己,镜子有时的确能看到真实的实像,但是当镜子倾斜45度时,镜子中的就是假像,而形状不规则的镜子更是折射出千变万化的假像,影片通过强调“镜子”和“面具”,试图说明一切都是假像,只有主人公内心认定的世界是真的,她可以把生活当做一场梦,也可以把一场梦当做生活,甚至自己都未必是自己。很深奥,暂且不论,对于影片来说,无论奇幻、科幻、写实、纪录,都只是一场视觉的游戏。

《镜子与面具》的寓意是什么啊?

2,急求关于海伦娜闪碟(光明女神碟)的传说!

  阿芙罗狄蒂是“至美”女神,她的身世很神奇。在那段日子里,奥林波斯山神们已开始乐于追求宇宙间的权力。一天,海上漂动的浮泡散发出万道圣洁的金光。随着波浪的起伏,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升出海面,放射出温暖与魁力。她被海神带到了塞浦路斯,后来,塞浦路斯成了她的圣岛。她的美丽无法形容,于是,她被理所当然地称为“美人”。在她不朽的头颅上有个金皇冠,她的双目深沉柔和,双眉温暖祥和。她那瀑布般的长发撒在她优美的颈项以及白皙的胸脯上。此外,她纤巧的手指,玫瑰般白嫩的双足更为她的美增添了迷人的高贵和典雅。当她第一次出现在奥林波斯山上时,她纤细匀称的身段不仅赢得了众神狂热的崇拜,还招致了众女神发疯般的妒嫉。


  她被选为爱和婚姻女神。为了激起宇宙间万物心中的爱,为了使人、兽以及动植物能够繁衍,她乘着由麻雀、鸽子或是天鹅驾驭的车子到处游逛。在她的小儿子爱神厄洛斯的帮助下,她在众神和人世间挑起了许多悲与欢的动人故事。由于一时疏忽,她给婚后生活注入了自由恋爱的观念。她对丈夫赫菲斯托斯一向不忠。有一次,当她与战神玛尔斯躺在一起时,她的丈夫用网捉住了她。随后,他恶作剧地把他们俩一同放在了众神面前。她心肠好又有责任心。她随时准备着去帮助那些遇到麻烦的情侣们。她爱阿多尼斯,又赋予石像盖拉蒂以生命。在竞赛中,她还帮了年轻的希波梅弥斯一把。


  在古希腊神话里,维纳斯是恋爱的女神;有关她的传说,屡次出现在历代文学家的作品里,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莎翁为她撰写的一首长诗。诗内描述维纳斯的恋爱故事。


  据说,古希腊有一个美男子厄杜尼斯,令世间所有人与物,在他面前都为之失色;但他对恋爱没有丝毫兴趣,只喜欢驰聘于山林之间打猎。


  一天,维纳斯偶然碰到厄杜尼斯,一见倾心,便招呼他,希望和他谈一会;但厄杜尼斯不愿接近异性,一口便拒绝了维纳斯的好意。维纳斯只有用法力控制了他的行动,向他倾诉恋爱的奇妙,但厄杜尼斯始终不为所动,更显出急欲摆脱她的神色。维纳斯用尽一切甜言蜜语,且愿意给予很多条件,厄杜尼斯最后用轻视的眼神望着爱神,令她大受刺激,晕倒地上。


  厄杜尼斯有点内疚,希望得到她的原谅,故此耐心等候维纳斯苏醒。维纳斯醒来后,继续尽力说服厄杜尼斯,但依然受到拒绝。爱神突然有个预感,厄杜尼斯会遭遇不测,遂劝他不要冒险去打猎,让她在他的身边,保护他的安全;但厄杜尼斯并不相信,结果他真的于翌晨打猎时,被箭猪咬死。维纳斯赶到时,见爱郎已死,不禁悲恸欲绝;伤心之余,诅咒世间男女的爱情,永远渗有猜疑、恐惧及悲痛。


  古希腊神话人物。她是宙斯和大洋女神狄俄涅的女儿。又说她从浪花中出生,故称阿娜狄俄墨涅(出水之意)。最初为丰收女神之一。奥林波斯教形成后,被作为爱情、性欲及美的女神。


  在巴西,人们认为光明女神蝶会带给美丽的女人第二次生命,让重生的女子得到最优秀的男人的爱情。

3,“海伦娜”号轻巡洋舰的救援“海伦娜”号

“海伦娜”号的历史到此结束,可是军舰上的官兵在之后几天内经历了难以置信的苦难。在它沉没大约半小时后,2艘美军驱逐舰“尼古拉斯”号(DD-449)和“拉德福”(DD-446)才赶过来救援。然而救援工作一直不顺利,2艘驱逐舰的雷达很快就发现有敌舰目标接近,正在紧张时,敌目标又退走。之后,日军“天雾”号驱逐舰又返回战场救援“新月”号的落水官兵。大约在5时15分,该舰被2艘驱逐舰发现,2舰立即放弃营救工作,实施攻击,“天雾”号受创逃跑。接着2艘舰重新开始搜救。到6时,天色已经大亮,而日军完成卸载任务的2艘驱逐舰再度出现在附近水域,2艘驱逐舰又停止救援,前去驱赶。日军无心恋战,短促交火后退走。此时,2艘驱逐舰的指挥官认为天亮后日军的空袭将要来临,于是他们仅载着捞起的275名生还者返回了图拉吉港。驱逐舰离开时,留下了由4艘驱逐舰志愿人员驾驶的救生艇。“海伦娜”号的舰长海军上校C·P·塞西尔则组织了一支由3艘大型动力救生艇组成的小舰队,每艘大救生艇拖曳着1只救生筏。这只小舰队载着88名幸存者马不停蹄地航行到了距离莱斯湾7海里的一个小岛。这批人在次日早晨被“格温”号(DD-433)和“伍德沃思”号(DD-460)发现而救走。另一批大约有200人,他们拿“海伦娜”号的舰艏当成了他们的救生筏,但是很快这个舰艏就沉没了。随着海军一架PB4Y解放者飞机的到来,他们的灾难延迟了。这架飞机投下了一些救生背心和4只橡皮救生艇。伤员被安置到了救生艇上,身体情况良好的则围在救生艇边,尽力推着它们向最近的科隆班加拉前进。但是风和海流把他们带向敌方水域。经历了一段痛苦折磨的时光之后,一些伤员死去了。美军的搜救飞机没有找到他们,在他们逆风方向的科隆班加拉却离他们的视线越来越远,直至消失。次日早晨,韦拉拉韦拉岛出现在他们的眼前,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于是奋力划去。拂晓时分,仅存的3只救生艇上的官兵,观察了这个距离1海里外的岛,确认安全后,全体人员转移到了岛上。2名海岸观察哨和友好的当地人尽最大的努力接纳并照顾了他们,还用无线电向瓜岛报告。之后,这166名幸存者为了躲避日本巡逻队,他们又转移到了丛林之中。几艘水面舰艇进行了最后的营救,除了原先的“尼古拉斯”和“拉德福”号,“詹金斯”号(DD-447)和“奥邦农”号(DD-450)也加入了搜救队。7月15日,搜救队正式出发,并将搜索范围扩大到更大的水域。在7月16日夜晚,搜索队发现了先前躲在韦拉拉韦拉岛上的165名“海伦娜”号幸存官兵和16名中国人(据说是从临近的日本人控制的岛屿逃出来的)。至此搜救行动基本结束,“海伦娜”号的近900名官兵中有168名死亡。

4,二战中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多少艘巡洋舰

美国总共损失了10艘巡洋舰,包括7艘重巡洋舰和3艘轻巡洋舰,全部损失于太平洋战场。
1、“休斯敦”号重巡洋舰,属于北安普敦级,于1942年2月27日在爪哇海战中被日军舰队击沉。
2、“阿斯托利亚”、“昆西”、“文森斯”号重巡洋舰,属于新奥尔良级,均于1942年8月9日在萨沃岛海战中被日军舰队击沉。
3、“亚特兰大”、“朱诺”号轻巡洋舰,属于亚特兰大级,均于1942年11月13日瓜岛以北海战中被日军击沉,其中“亚特兰大”号被舰炮和鱼雷击沉,“朱诺”号在撤退时被日军潜艇伊-26击沉。
4、“北安普敦”号重巡洋舰,属于北安普敦级,于1942年11月29日在塔萨法隆加海战中被日军驱逐舰击沉。
5、“芝加哥”号重巡洋舰,属于北安普敦级,于1943年1月30日在伦内尔岛海战中被日军飞机击沉。
6、“海伦娜”号轻巡洋舰,属于布鲁克林级,于1943年7月6日在库拉湾海战中被日军驱逐舰击沉。
7、“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属于波特兰级,于1945年7月30日在菲律宾海被日军伊-58潜艇击沉。

5,Alina是什么意思

Alina [ə’lɪnɚ] n. 爱丽娜(女子名) 短语 1.Alina Pugach 艾莉娜·普加奇 2.Alina Uzelac 阿琳娜 3.Alina Kovalevskaya 柯瓦列夫斯卡娅 扩展资料: 双语例句: 1.Alina had been told only that her mother had become angry and hysterical, and had shot Vladimir once, fatally, before turning the gun on herself. Alina被告知,她母亲变得愤怒而歇斯底里,立刻朝Vladimir开了枪,一枪致命,随后她开枪自杀。 2.A public forum was hosted by Alina Romanowski,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profess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on March 9 at the State Department. 副助理国务卿罗曼诺夫斯基(Alina Romanowski)3月9日在国务院主持举办了一次职业和文化交流公共论坛。 3.Alina Tugend interviewed Jamie Novak, a professional organizer and the author of “Stop Throwing Money Away.” Alina Tugend 采访了专业的组织者兼“不再把钱抛开”的作者Jamie Novak。 扩展资料:有道词典-alina

6,去什么网站下pc单机游戏好?

下载地址:网页链接 单机游戏(Singe-Player Game),也称单人游戏,是相对于网络游戏而言的。一般指游戏的主要玩法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完成的电子游戏,不能进行互联网对战。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为适应防盗版、后续内容下载服务、多人联机对战的目的,更多单机游戏也开始需要互联网支持。 单机游戏也包括一机多人、IP直连和局域网对战三种“多人游戏”方式。随着互联网对战功能的普遍应用,目前单机游戏逐渐加强了网络元素和多人模式。

7,圣索菲亚大教堂建造于哪个时期?是哪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年)东正教中心教堂,用来举行重要议典的场所,拜占庭帝国极盛时期的纪念碑,世界第二大教堂。 内部空间:集中式的复合延展空间、空间组合的重大进步; 内殿东西长77米、南北宽71.7米、连廊总长100米穹顶直径32.6米、高15米、40个肋窗、中心距地55米高。 圣索菲亚大是拜占庭代表作: 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并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大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330年时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6世纪时查士丁尼大帝把教堂改建成现在的模样。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菲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周围矗起四座高塔。教堂主体为长形,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

8,索菲亚教堂的来历

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主穹顶、钟楼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的造型。索菲亚教堂以它恢宏气势屹立于哈尔滨,曾经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它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中外。 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索菲亚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 1986年,教堂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6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历时80余天,后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艺术馆以对外宣传、弘扬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为主,教堂巍峨壮美,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索菲亚教堂内部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主要展示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举办了《哈尔滨保护建筑展》等大型展览。 展厅内举办的是《哈尔滨老照片展》,共分“城市童年”、“旧时风貌”、“社会掠影”三个部分,以城市发展历程为主线索,系统地展示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前城市发展沿革、街道建筑景观、风俗民情及相关的背景内容。 展览以图片为主,总计近400张老照片,是从搜集到的1500余幅历史珍贵照片中精选而出的,其中清朝及民国时期照片200余幅,介绍了哈尔滨城市早期从小渔村嬗变发展成城市雏形的过程。 扩展资料: 索菲亚教堂坐落在东北名城哈尔滨,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是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建成于1907年3月。景区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由索菲亚教堂展馆、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地下多功能厅五个部分构成,是哈尔滨市新兴的旅游景区。 标志性建筑是索菲亚教堂,原是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建筑风格上整体属拜占庭风格,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 景区内建有现代化专业展馆,近千幅美的图片展示着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比例为1:600、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大型城市规划沙盘,运用了声、光、电及升降等高科技手段,描绘了未来哈尔滨的宏伟蓝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索菲亚教堂-发展历史

9,蒂姆·伯顿的个人经历

蒂姆·波顿1958年8月25日出生于美国加州,早年毕业于加利福利亚州艺术学院。在得到迪士尼公司赞助给年轻动画人的一笔奖学金后,他从此开始正式学习和从事动画工作。他喜欢玩电影特效、特技,制造特殊的诙谐讽刺。最初,蒂姆伯顿为迪士尼公司的《狐狸与猎犬》之类的主流电视动画片工作,当他的出色的灵感被迪士尼认可后,迪士尼给他自由,让他自由地创作。1981年他执导了第一部卡通短片《文森特》,之后又以第二导演的身份参加了剧情短片《小科学怪人》的拍摄,然后导演的电视片是《阿拉丁神灯》,这一系列在影视界的逐步尝试培养了他的信心和能力。在这几部神怪题材影片中,蒂姆·波顿把他之前所学和他天马行空的异想做了初步的发挥,片中呈现出的绮丽影像也引起了好莱坞业界的注意,而“好莱坞鬼才”之称也不胫而走。1985年蒂姆·波顿有机会执导他的第一部长篇剧情片《荒唐小混蛋奇遇记》,这部影片由华纳公司出品,该片获得业界人士好评,使他更为信心大增。《甲壳虫汁》则是蒂姆·波顿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时鬼电影已经泛滥成灾,如何推陈出新,让观众去接受鬼片,已成为这类电影的创作者殚思竭虑的主题。蒂姆·波顿和编剧另辟蹊径,他们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在片中塑造了一对好心肠的“鬼夫妇”,受到一家坏心肠的“人”百般刁难。这种角色错位使影片产生了新鲜的喜剧色彩。正当观众以为那一家人胆大得什么都不怕时,蒂姆·波顿却奇峰陡转,创造出一个耍坏专家“阴间大法师”来收拾他们,一山还有一山高的妙趣因而得以源源涌现。这部cult电影中散发出的急智与诡异使它成为类型电影中的另类经典。而蒂姆波顿则顺势成为好莱坞片商心目中商业大制作的理想人选。蒂姆·波顿在自己的一部又一部电影里打造自己的黑暗帝国。尽管在拍摄《蝙蝠侠》时与华纳公司闹出不合,他的电影一直卖得很好。而卖得不好的电影,1994年纪念好莱坞传奇导演的《艾德·伍德》也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并获最佳影片提名。不过一般认为蒂姆·波顿最重要的影片还是1990年的《剪刀手爱德华》。影片虽然是讲述一个不容人世的例行爱情故事,但蒂姆·波顿却用他擅长的独特视角、声光构图以及特技画面使影片打动人心,蒂姆·波顿似乎也开始从只炫耀夺目画面到重视人物心理活动和道德转变,爱德华在片中的内心活动过程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也是波顿首次与性格演员约翰尼·德普合作,两人性格相投,之后展开了长期合作,是为影迷津津乐道的完美组合之一。2001年,蒂姆·波顿又因为《决战猩球》的重拍而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当时竞夺这部影片执导权的还有另两位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和詹姆斯·卡梅隆。之后波顿又陆续推出《大鱼》(200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05)、《僵尸新娘》(2005)等片。波顿并非十分高产,却部部可圈可点,更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一大批忠实影迷。在2007年的黑暗歌舞《理发师陶德》之后,2010年,蒂姆·波顿缔造的3D奇幻新作《爱丽丝梦游仙境》也在世界范围内公映,再度引发影迷热捧。波顿1989年2月24日与Lena Gieseke结婚,1991年12月31日离婚,后在拍摄《决战猩球》过程中与英国女演员海伦娜·伯翰·卡特相识并开始交往,海伦娜从此也成为他的缪斯女神,这之后的每部作品都会为海伦娜安排角色,最近的《理发师陶德》、《爱丽丝梦游奇境》中都有海伦娜的身影。而他与个性巨星约翰尼·德普的长期合作关系更是为影迷所津津乐道。 蒂姆伯顿1958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童年生活的地方就离好莱坞的几个大制片厂很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小他就喜欢画画和看老电影,9岁那年,他画的一张反对乱丢垃圾的海报被当地一家清洁公司看中,张贴在他们的垃圾车上有一年的时间。高中毕业后他去了加州艺术学院,这所学院当时是迪斯尼公司绘画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伯顿毕业之后也顺理成章地去了迪斯尼公司当动画师,但是却发现迪斯尼公司的刻板并不适合他的性格和创造力。迪斯尼公司赏识他的天赋,让他创作了一部动画短片《Vincent》(1982年),描写了一个7岁小男孩的世界,这部片子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但却被迪斯尼认为太过于阴暗而不适合儿童观看,因而未获准公映。后来他又创作了《Frankenweenie》(科学怪狗),这部基于弗兰肯斯坦传说改编的29分钟真人短片也因为被认为不适合儿童观看而未获公映,但当时的一个演员保罗·雷宾斯(Paul Reubens)看了这部片子后,便认定伯顿就是他的首部长片《Pee-wee's Big Adventure》(荒唐小混蛋奇遇记 ,1985年)的最佳导演人选,此人成了伯顿的第一个大伯乐。这部片子后来大获成功,伯顿迅速成名。接下来三年,伯顿未拍任何电影,只是拍了一些电视剧集,直到他接到《Beetle Juice》(哗鬼家族)(1988年)的剧本,这部旁人眼里看来没有什么的剧本,在伯顿眼里却是充满了离奇的艺术感,他不可能拒绝。这部片子再获成功,伯顿开始被好莱坞所牢记。正因为在1989年拍摄的大投资商业电影《蝙蝠侠》(1989年)的巨大成功(全美票房:251,188,924,全球票房:411,348,924),伯顿得到了可以任意创作一部他喜欢的风格的电影的机会。于是便诞生了《剪刀手爱德华》(1990年)。片中孤独一人住在幽暗城堡内的主人公爱德华那忧郁苍白的造型和灵巧的剪刀手一时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他也一度被认为是导演自己的自画像,这部片子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获了成功,同时这也是伯顿和约翰尼·德普合作的首部电影。约翰尼·德普忧郁阴沉的气质和独特的说话方式,可以说是上天赐给伯顿展现自己风格的最好礼物,他们通过此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后约翰尼·德普便频频出现于伯顿的电影之中,是伯顿当之无愧的御用演员。伯顿下一部电影是1992年的《Batman Return》(蝙蝠侠归来),有了上一集的成功,伯顿此次对影片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这并没有带上票房上的成功,虽然仍属当年卖座影片,但相比第一部还是差了许多,伯顿因此受到华纳公司高层的质疑,因而在蝙蝠侠系列的下一部中,伯顿没有再担任导演,只是担任了监制。1994年伯顿和Johnny Depp再次合作拍摄了《Ed Wood》(艾德伍德),这是伯顿向好莱坞历史上恶名远扬的最烂导演Edward D. Wood Jr致敬的一部黑白传记片。伯顿在片中强调的是他独特的个人想法和对电影的执着追求。影片虽然票房惨败,在评论界口碑也不甚好,但却赢得了他从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几个奖项,包括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化妆。1996年,伯顿尝试转变风格,拍摄了滑稽怪诞,充满讽刺的《Mars Attacks》(火星人玩转地球),尽管有全明星阵容,但影片颠覆了传统外星人入侵题材电影的模式,观众不买账,影片依旧赔本。1999年,伯顿回归了他的风格,与Johnny Depp三度合作,打造了更加黑暗和艺术化的《断头谷》。这部片子是伯顿风格的集大成之作,该有元素一样不少,然而影片的结尾却依然是温情的。影片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但获得了2000 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还一举获得美国科幻奇幻恐怖类电影最高奖土星奖11项提名,最终获得其中两项,一扫《Mars Attacks》失败的晦气。2001年,伯顿翻拍了60年代的经典科幻影片《Planet of the Apes》(人猿星球),影片投资逾1亿美金,是伯顿指导的投资最大的影片之一,也许是前作太过经典,这部影片上映后在评论界饱受批评,是公认的伯顿水准最差的电影,几乎没有体现出他的风格,这似乎印证了好莱坞的一个定律,越是投资大的影片,越不能展现导演的风格,但好在票房仍旧大卖。正因为此片,伯顿结识了妻子英国女星海伦娜·伯翰·卡特,这位哥特式的姑娘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伯顿后来所有的电影,可以说是伯顿的第二御用演员。个人生活2001年10月,海伦娜·伯翰·卡特与导演蒂姆·波顿订婚,却一直没有结婚。2003年,两人的儿子Billy出生。2007年,女儿Nell也来到这个世界。 海伦娜出现在几乎每一部波顿的电影中,例如《决战猩球》、《大鱼》、《僵尸新娘》、《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以及最新的《理发师陶德》等等。 2014年12月23日,海伦娜的经纪人向《人物》证实,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和海伦娜·伯翰·卡特在交往13年后正式分手。据悉两人于“今年早些时候和平分手,将继续做朋友,并共同抚养他们的小孩。”